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16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EMR治疗,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第3、6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 16例行EMR治疗的患者,共切除标本21块,完全切除14例(87.5%),分块切除3例(18.7%),不完全切除者2例(12.5%).后者经再次碘染色确定残余病灶,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处理.有3例(18.7%)术后有少许渗血,局部喷洒肾上腺素盐水及用钛夹封闭创面均止血成功,无一例发生食管穿孔及狭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无复发.结论 EMR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43例患者(13例早期癌、30例癌前病变)共51个病灶经术前内镜检查及黏膜活组织检查证实后行MBM治疗.术后1、3、6、12个月门诊行内镜检查并于原病灶处进行活组织检查,以后每6个月定期复查内镜.结果 43例患者共行52次MBM,共切除标本180份;切除病灶大小为10 mm×8mm~25 mm×23 mm;手术时间为(37±5)min.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2.2% (47/51).4例未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中,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示鳞状细胞癌侵犯黏膜下层,切缘见癌细胞浸润而追加手术治疗;1例鳞状上皮癌患者术后2周追加放射治疗;其余2例患者追加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52次MBM术中出现4次创面出血,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食管穿孔.1例患者术后10 d发生延迟性出血,行APC止血;1例发生食管轻度狭窄,无需扩张治疗,6个月后逐渐恢复.手术前后病理检查结果准确率为51.0%(26/51).43例患者随访1年,3例复发,复发患者行MBM或APC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简便、安全、有效,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EGC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MR组(32例)和ESD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饮禁食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病理、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局部复发率、肿瘤残留率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 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53.35±7.12)min vs(34.23±5.74)min,t=2.009,P=0.043],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10.26±3.42)ml vs(3.35±0.71)ml,t=2.511,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92.9% vs 62.5%,χ2=7.693,P=0.006)及治愈性切除率(78.6% vs 43.8%,χ2=7.545,P=0.006)均高于EM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D组不良反应率为14.3%(4/28),高于EMR组的3.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5,P=0.001)。两组患者术后2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 结论与EMR相比,ESD可能是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90例行食管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评价EMR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90例中食管上段(距门齿15~23 cm)病变16例,食管中段病变(距门齿23 ~ 32 cm)52例,食管下段病变(距门齿32~ 40 cm)22例;病灶平均直径为(2.05±3.12) cm.所有病变均顺利完成EMR.切除标本大小为(3.55±2.71)cm.手术时间为(18 ~ 125) min,出血量为(10 ~70) ml,病灶整块切除率为24.4%(22/90).术中出血4例(4.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2.2%),无1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食管狭窄3例(3.3%),均予保守治疗好转.90例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4 ~60)个月,术后5年内病变复发5例,总复发率为5.6% (5/90),无癌复发死亡病例.结论 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肠道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因此,EMR在日本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西方国家胃食管癌发病率相对较低,对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尚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而且EMR技术本身对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故EMR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应用还比较有限。因此,本文对EMR在胃肠道病变治疗方面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并发症、预后及其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已广泛用于切除消化道广基型病灶,操作技术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EMR方法很多,其中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是借助于负压吸引,将病灶吸入透明帽内再进行切除的一种方法。对于直径〈1.5cm广基型病灶可以一次完整切除;直径〉2.0cm的病灶,往往通过分次切除的方法来进行^(1,2),但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局部残留和复发的概率也大为增加。我们对此加以改进,将一个透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扩张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 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20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患者资料,内镜黏膜下注射地塞米松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8ml,分4点注射,每点2m1)联合扩张术(观察组)和单纯扩张术(对照组)各10例,随访6个月,比较2组再狭窄发生的时间。结果2组操作均成功,观察组再狭窄发生时间(41.2±8.9)d,对照组为(28.2±5.8)d(t=3.875,P=0.001)。结论内镜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是安全且有效的,可延缓再狭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9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接受EMR或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MR组(44例)和ESD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ESD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P<0.05;2组病理组织分型及异型增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ESD组病变组织直径明显大于EMR组,P<0.05;ESD组整块切除病变组织直径≥2 cm者比例及病变组织直径≥2 cm治愈性切除者比例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3.81%)明显高于EMR组(6.82%),P<0.05。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组织大小和医者操作经验,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能更好地切除较大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但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病变组织大小和医者操作经验是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8月行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7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曲张采用LDRf分型进行分型。对于早癌或癌前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果本组7例患者行ESD或EMR,7例患者中4例早期胃癌,3例早期食管癌;6例食管静脉曲张,1例胃底静脉曲张。均完整切除病变,内镜下早癌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静脉曲张出血。结论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不增加静脉曲张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MBL治疗的21例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MBL术。手术时间(21.0±8.3)min。术后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及迟发性出血病例。2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食管创面狭窄,经气囊扩张术后症状缓解。术后病理示: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0例,原位癌2例,早期鳞癌6例。除1例早期鳞癌患者因癌灶距离切缘仅1mm,遂追加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外,其余患者切缘均阴性。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EMBL术可有效治愈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窄带成像(NBI)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ESD治疗的87例早期食管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NBI法确定病变边界者37例(NBI组),采用碘染色法确定病变边界者50例(碘染色组)。比较两组患者ESD术中食管痉挛程度、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和周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BI组中重度食管痉挛者的比例为10.8%(4/37),明显低于碘染色组的比例[32.0%(16/50),P〈0.05];手术时间亦明显短于碘染色组[(42.2±19.5)min比(53.3±30.9)rain,P〈0.05]。NBI组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碘染色组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4~20月,NBI组与碘染色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8.1%(3/37)比8.0%(4/50)]和局部复发[5.4%(2/37)比4.0%(2/50)]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碘染色相比,早期食管癌ESD术前采用NBI确定病变边界,可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减轻食管痉挛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内镜止血方法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住院并接受内镜治疗的8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内镜检查资料,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rest分级。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54例)和金属钛夹治疗(26例)。结果进行内镜治疗的病变均为Forrest Ⅰa~Ⅱb级。与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组相比,金属钛夹治疗组的内镜治疗成功率更高(96.2%与87.0%),再出血发生率更低(7.7%与14.8%),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更短[(2.3±0.6)d与(3.4±1.1)d],住院天数更短[(7.8±0.9)d与(11.5±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肾上腺素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MBL治疗的47例食管癌前病变或早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术中并发症包括出血7例(14.9%)和穿孔1例(2.1%),分别予以热活检钳和氩离子凝固器成功止血以及金属钛夹缝合创面;无皮下气肿和气胸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迟发性出血1例(2.1%),胃镜下止血成功;皮下和纵隔气肿2例(4.3%),胸腔积液6例(12.8%).肺炎及肺不张5例(10.6%),均保守治疗后缓解。在1~20月的随访过程中,出现食管狭窄7例(14.9%),分别予以气囊扩张术和金属履膜支架置入术症状改善。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无一例需追加外科手术处理。术后病理示:慢性炎性增生型改变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原位癌8例,鳞癌12例(其中8例侵及黏膜肌层,4例侵及黏膜下层).除1例黏膜下癌因切缘欠安全追加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外,其余患者切缘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出现的并发症可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血凝酶与1∶10000肾上腺素用于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扁平息肉摘除术的预防出血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4~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因食管、胃、结肠局部病变行内镜下EMR者60例,随机分为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每组30例。于病变基底部注射血凝酶或肾上腺素液体垫至病变抬起,行EMR或分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切除后观察切缘残端有无出血。操作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记录不良反应(心悸、头晕、疼痛、恶心等)。结果即刻出血血凝酶组1例(1/30,3%),肾上腺素组6例(6/30,20%),2组差异无显著性(χ2=2.588,P=0.108),24小时2组均无出血病例。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液体垫注射剂量分别为(11.0±6.0)ml(5~30ml)和(11.9±7.0)ml(5~28ml),差异无显著性(t=-0.535,P=0.595)。肾上腺素组注射液体垫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注射前(96.9±7.9)mmHg,注射后(99.9±8.1)mmHg,t=-3.005,P=0.005;心率:注射前(79.8±7.9)次/min,注射后(84.3±8.1)次/min,t=-3.585,P=0.001],血凝酶组无显著性变化。注射后肾上腺素组5例出现一过性头晕伴心悸,2例食管病变患者出现注射部位明显疼痛,血凝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血凝酶作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扁平息肉摘除的液体垫成分,预防出血效果与肾上腺素相同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应用EPMR治疗110例111处病灶,病灶直径2~10 cm。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亚甲蓝溶液,病灶充分抬举后,使用透明帽法对病灶进行分片切除。结果上皮内瘤变92处,早期食管癌19处。完全切除96处(86.5%),不完全切除15处(13.5%)。出血率5.4%(6/111),穿孔率6.3%(7/111),不同病变直径、切除标本数量、病变环周范围的出血、穿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食管狭窄8例(7.2%),病变范围>1/3周、标本≥5片的狭窄率更高[病变范围>1/3周vs.≤1/3周:18.2%(6/33)vs.2.6%(2/78),χ2=6.283,P=0.012;标本≥5片vs.2~4片:15.8%(6/38)vs.2.7%(2/73),χ2=4.562,P=0.033]。110例随访6周~5年1个月,其中58例>2年。17处病灶复发(15.3%)。不完全切除、病灶范围>1/3周、标本≥5片的局部复发率更高[不完全切除vs.完全切除:40.0%(6/15)vs.11.5%(11/96),χ2=6.096,P=0.014;病变范围>1/3周vs.≤1/3周:30.3%(10/33)vs.9.0%(7/78),χ2=8.134,P=0.004;标本≥5片vs.2~4片:28.9%(11/38)vs.8.2%(6/73),χ2=8.279,P=0.004]。结论 EPMR适用于食管癌前病变的治疗,对早期食管癌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 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2月,对胃镜及超声胃镜发现的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21例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黏膜层;环行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以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l例黏膜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早期食管癌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黏膜下平滑肌瘤3例。病变直径1.0~4.0cm,平均2.8cm。手术时间20~115rain,平均55min。住院时间8~15d,平均10.6d。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紧急行内镜下止血夹夹闭、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结论ESD在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中具有病变切除完整性好、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1年4月113例食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腹腔镜联合手术62例(腔镜组),行右胸、上腹二切口,或右胸、上腹、左颈三切口治疗51例(开胸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住院费用。结果 2组肿块均无明显外侵,均为T3期以下病变。腔镜组和开胸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10.5±38.0)min、(301.0±34.7)min(t=1.377,P=0.171),术中出血量为(200.8±61.1)ml、(210.8±49.3)ml(t=-0.941,P=0.349),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2.4±2.8、13.2±2.5(t=-1.461,P=0.147),术后住院时间为(11.9±2.0)d、(12.5±2.1)d(t=-1.553,P=0.123),并发症发生率为19.4%(12/62)、25.5%(13/51)(χ2=0.611,P=0.434),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腔镜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胸组[(4.5±0.3)万元vs.(3.4±0.3)万元,t=17.790,P=0.000]。结论针对T3期以下的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能达到完全的肿瘤切除与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未明显延长,临床操作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