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3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48例甲状腺细针穿刺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用以诊断甲状腺疾病已有30年历史。文献报道北美成人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高达6%左右,其中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但常因多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且难以排除恶性病变,造成不必要的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也有欠妥之处。自从开展甲状腺穿刺术后,能明确诊断,方便治疗。现将笔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973年4月~1984年底,本院内、外科共穿刺148例,大多数患者在门诊以甲状腺结节就诊,经5年、11年两次随访的病人中女118人,男30人,女/男=3.9/1。年龄14~73岁,平均35岁。以囊性包块最多,实质性包块次之,混合性包块少见。发  相似文献   
2.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核因子-κB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 NFκB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的动态表达 ,探讨核因子 κΒ(NFκB)在胰腺炎炎症反应中的信号传导过程。方法 :12 6只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 ,利用改良的 Pfetter法复制 SD大鼠 ANP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动态观察 3组大鼠胰腺组织中 NFκB的表达 ,并观察胰腺病理变化。结果 :病理观察显示 ,ANP组大鼠胰腺组织有明显坏死、出血及炎症细胞聚集 ,经地塞米松治疗后炎症反应减轻。胰腺组织中 NFκB在 ANP后 1小时开始表达 ,3小时达高水平 ,6小时后下降 ;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表达 (P<0 .0 1)。地塞米松治疗组 NFκB也有表达 ,但弱于 ANP组 (P<0 .0 1)。结论 :信号转录因子 NFκB参与了大鼠 ANP的炎症反应 ,地塞米松对 NFκB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κB在两种实验性胰腺炎时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在水肿型及坏死型胰腺炎时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制作大鼠水肿型及坏死型胰腺炎模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测定胰腺组织中核因子-κB的表达,并应用正常大鼠作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核因子-κB无表达,从水肿型组到坏死型组,核因子-κB表达明显增强,且三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水肿型胰腺炎较坏死性胰腺炎核因子-κB表达强度明显减弱,可能是由于水肿型胰腺炎时存在着细胞凋亡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钙结合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构建包含51例导管腺癌,3例胰岛细胞癌,6例慢性胰腺炎患者,3例正常胰腺组织的63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该芯片中钙结合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51例胰腺癌患者中,Calcyclin阳性表达率为76.5%(39/51),与正常组比较Calcyclin表达与胰腺癌显著相关(χ^2=9.714,P=-0.007),而慢性胰腺炎时Calcyclin亦有表达,但慢性胰腺炎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相关性,同时胰腺癌组及慢性胰腺炎组间亦无明显相关性,Calcyclin表达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alcyclin与胰腺癌相关,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肺损害TXA2,PGI2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部分肺损害,如何防治这种致死性并发症,仍是胰腺外科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关键在于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前列环素I2(Prostaglandin,I2,PGI2)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在感染、免疫...  相似文献   
6.
<正> 患者女,17岁。右乳腺渐增性包块2年余,有胀感,但无疼痛及发烧,右乳头时有清亮天色液体溢出,肿块增大与月经来潮无明显关系。近因肿块增大明显,来院就诊。入院查体:一般可,发育营养良好。右乳房明显大于左侧,乳头无内陷,皮肤无破溃。右乳内可触及一13×7×5Cm~3大小的囊性肿块,分叶状,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与胸壁、皮肤无粘连,无触痛,仅在外下象限可触及正常乳  相似文献   
7.
8.
<正> 自Winiwater1880年首次完成胆囊空肠吻合术后,至今已有100年历史。以后,由Ter-rier(1889年)行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Spr-enngel(1892年)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Mayo(1905年)又首次报道肝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在一个世纪的胆道外科实践中,因胰头部、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  相似文献   
9.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发病的精确过程尚未完全清楚,治疗方面还是临床工作者应努力克服的难题,这主要是该病临床经过险恶、多变、常伴随着肾衰和呼吸衰竭,死亡率仍停留在很高水平(10~50%)[1~3]。发病机制早期理论是共同通道学说,即由于胆汁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主胰管,使主胰管内压力超过40cmH_2O时,就可能造成小胰管破裂,使胰蛋白酶进入胰实质内,而引起自身消化。但临床实践中可见,造成胆总管末端阻塞的疾病很多,为何多数并不发生胰腺炎?其解释为,约77.7~85%的人具有副胰管,它和主胰管有多数吻合支,从而解除了主胰管负荷,并不酿成急性胰腺炎的发作[4]。近期一些实验性胰腺炎研究认为,急性胰腺炎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重组型半胱天冬酶 -3(Caspase-3)基因,观察其对胰腺癌细胞的促凋亡活性,寻求胰腺癌基因治疗新靶点。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克隆野生型Caspase-3大、小亚基(LS、SS);体外重组构建大、小亚基排序颠倒的重组型Caspase-3基因,将其克隆致质粒载体pcDNA3.1( )中,经脂质体瞬时转染入胰腺癌细胞株,逆转录(PT)-PCR检测其表达;倒置显微镜,DNA电泳,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凋亡诱导活性。结果:序列分析PCR证实重组型Caspase-3小亚基位于大亚基之前;转染之胰腺癌细胞PT-PCR(反转录可扩增出894bp大小片段。转染32h时见细胞减少,碎片增多,结构破坏和无序;DNA电泳见典型的云梯状条带;流式细胞学出现明显凋亡峰。结论:重组型Caspase-3可诱导胰腺细胞凋亡,可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