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内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51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其中1只用于TTC染色,其余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1 d、3 d和7 d组(n=10)。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计数各组P-gp在皮质和纹状体的微血管表达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微血管P-gp的表达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和纹状体的缺血侧微血管P-gp的MVD值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呈现增高的趋势,在3 d时达到高峰,皮质和纹状体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7 d时回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皮质和纹状体的缺血侧及其对侧微血管P-gp的MVD值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均呈现增高的趋势,且均在3 d时达到高峰,但缺血侧比缺血对侧增高明显(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的P-gp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趋势,可能是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一重与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大鼠的焦虑行为变化。  方法  成年SD大鼠50只,用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大鼠一重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模型,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ormal,N)每组12只大鼠。于损伤后第14天进行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high plus maze,HPM)检测,评估其焦虑行为变化。  结果  (1)在OFT实验中:① PCC组和3 MCC组在中央区行走格数为[9.500(6.50,16.75)]格、[5.00(3.50,9.00)]格,N组为[10.00(7.00,17.88)]格。损伤组在中央区行走的格数与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24,P = 0.033)。② PCC组和3 MCC组在周边区行走格数为[54.50(26.88,62.25)]格、[65.00(28.50,81.00)]格,N组为[33.00(1.13,51.50)]格。损伤组在周边区(surround areas,SA)行走格数和时间均高于对照组,3 MCC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5)。③ PCC组和3 MCC组梳理毛发频次为(4.20±1.03)次、(2.44±0.73)次,N组为(5.20±1.62)次。损伤组梳理毛发次数均少于N组,且3 MCC组较N组与P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3,P = 0.019)。④各损伤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CA区行走格数、行走时间与理毛次数,均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损伤大鼠在SA区行走格数与行走时间则呈上升趋势。(2)在HMP实验中:① PCC组和3 MCC组进入开臂次数为[1.00(0.00,1.00)]次、[0.50(0.00,1.00)]次,N组为[1.00(0.00,2.00)]次。各损伤组进入开臂(open arms,OA)次数和时间均少于正常组,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损伤组在OA中向台下探索次数均少于N组,其中3 M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32)。③ PCC组和3 MCC组进入闭臂次数为[1.00(1.00,1.00)]次、[0.00(0.00,1.00)]次,N组为[0.00(0.00,1.00)]次。损伤组进入闭臂(enclosed arms,EA)次数与时间均高于N组,进入EA次数,3 MCC组与PC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5);进入EA时间,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42,P = 0.027)。④各损伤组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OA臂的次数、时间与向台下探望次数,均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损伤大鼠在EA臂中的停留时间则呈上升趋势。  结论  一重和三重脑震荡大鼠损伤后14 d焦虑行为开始明显增加,且大鼠经历三次脑震荡后的焦虑行为重于一次性脑震荡。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现状,为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随机抽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全面质量管理内涵非常了解的仅占3.3%,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不够.结论加强对全面质量管理内涵的认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单纯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大鼠脑内海马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反应和变化,探讨小胶质细胞是否参与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以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清醒状态下自制金属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打击装置制备PCC模型,致伤后随机分为3 h、12 h、1 d、2 d、3 d、7 d组(n=5),另设正常对照组(n=5)。采用小鼠抗鼠OX-42单克隆抗体(MG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CC组和正常组大鼠海马CA1~4区和上、下齿状回OX-42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OX-42表达很少甚至很难发现,PCC组大鼠海马CA1~4区和上、下齿状回的OX-42的表达呈现伤后逐渐增高趋势,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 d后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PCC损伤早期海马MG出现激活后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提示MG参与PCC致伤后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广泛软组织挫伤并长时间捆绑致挤压综合征死亡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广泛软组织挫伤并长时间捆绑致挤压综合征死亡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震荡(BC)大鼠认知障碍的特征及其与前额叶皮质(PFC)多巴胺能神经纤维变化的关系。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单纯性BC模型,伤后分1~24 d多个损伤组;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BC后PFC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BC伤后1~3 d大鼠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BC后除1 d外,其余各组PFC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密度和免疫反应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BC后大鼠出现近期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多巴胺能神经纤维TH表达增高并持续一段时间。TH早期增高可能是神经递质紊乱,随后持续增高可能是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8.
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不同首发症状误诊死亡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42岁。以全身酸痛、无力、呕吐等感冒症状,到某镇卫生室就诊。诊断为低血钾症,给予输液及补钾后,病情未见好转。送到县医院诊治,血电解质检验示钾为2.76 mm o l/L。以重症低血钾症收入院,给予静脉补钾及口服补钾后,检测血钾进行性下降至1.96 mm o l/L。经抢救无效死亡。解剖检查:心脏大小正常,左心室前壁6 cm×5 cm范围内见有散在斑点状出血。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轻微粥样硬化。腹腔内左上腹部、小网膜囊腔胰腺处见有血性液体,量约100 m l左右。胰腺周围见有血性液…  相似文献   
9.
<正>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居各类创伤之首[1]。随着交通工具的逐渐普及,发展中国家的颅脑损伤发病率也呈急剧上升趋势。WHO指出,交通事故所致的损伤将在2020年位居全球疾病第三位[2]。值得注意的是,各种颅脑损伤可  相似文献   
10.
TAR DNA/RNA结合蛋白43 (TARDNA/RNA-binding domain protein 43, TDP-43) 是一种高度保守、广泛表达的核蛋白.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额颞叶变性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FTLD)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AD)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标记蛋白被公认是TDP-43.就TDP-43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同时在对TDP-43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基础上, 探讨TDP-43在急、慢性颅脑损伤中的特殊表达与作用, 从而探索TDP-43在法医病理学中确定死亡原因、判定致伤致残情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