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5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评价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中重度骨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方法.将228例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中重度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0 mm]的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116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112例),分别接受静脉输注唑来膦酸(4 mg)或帕米膦酸二钠(90 mg)的单剂量治疗.检测唑来膦酸对疼痛及尿液中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肌酐(Cr)、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Cr的影响,并观察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228例患者中202例完成试验,其中唑来膦酸组104例,膦酸二钠组98例.用药后两组VAS评分逐渐下降,唑来膦酸组第8、15、22、28天对基线的平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1.77%、-24.60%、-28.50%和-32.37%,帕米膦酸二钠组则分别为-10.87%、-21.06%、-25.67%和-31.26%,两组各时间点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但两组间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7).用药后两组尿NTX/Cr均快速下降,第8天降到最低点,与基线相比,唑来膦酸组用药后第28天的变化百分比中位值为-36.9%(P=0.0002),帕米膦酸二钠为-32.1%(P=0.0018),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2).用药后两组尿CTX/Cr均快速下降,第8天时降到最低点,与基线相比,唑来膦酸组用药后第28天变化百分比中位值为-63.2%(P<0.0001),帕米膦酸二钠组为-47.9%(P<0.0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组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19.0%和31.3%)、呕吐(6.0%和8.9%)、恶心(4.3%和4.5%)、乏力(3.4%和2.7%)、便秘(2.6%和1.8%)、低钙血症(5.2%和3.6%),均未出现血肌酐值升高.结论 4 mg唑来膦酸单剂量治疗中国人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在缓解骨痛和降低骨吸收标记物方面与帕米膦酸二钠同样有效,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62.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之热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8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3岁,病程最短1 a,最长7 a。治疗方法:金银花20g,连翘9g,石斛15g,熟地12g,山药15g,丹皮12g,  相似文献   
63.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东  周清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52-3353
目的:观察长程应用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中等量激素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采用中等量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随访时间12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减少P<0.05),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P<0.05),完全缓解率46.15%,总有效率80.76%.与对照组比完全缓解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2周内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轻微,所有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来氟米特能够有效缓解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64.
肺癌基因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清华 《肺癌杂志》1998,1(2):65-69
  相似文献   
65.
人肺癌中细胞凋亡水平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潞  周清华 《肺癌杂志》1998,1(2):70-73
目的 探讨肺癌细胞凋亡水平与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TUNEL法检测124例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癌旁肺组织和40例正常肺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1)肺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低于癌旁肺和正常肺组织(P〈0.01);(2)肺癌细胞凋亡水平与肺癌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密切关系(P〈0.05)而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部位、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吸烟与  相似文献   
66.
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和改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简便易行、经济适用和准确可靠的检查手段是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低剂量螺旋CT和肺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 0 0 3年 8月 10~ 1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十届世界肺癌大会上 ,有 6 0余篇论文涉及到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 ,分别从胸部X线片、CT、痰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和肺癌的分子标记物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尤其是前几年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RCT)的结果已开始有报道。现就本次大会及最近…  相似文献   
67.
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 (positronemissiontomogra phy ,PET)技术是近年来开发应用的新技术。该技术将影像学检查和细胞功能检测结合起来 ,其临床应用为肺癌的诊治开辟了新途径。最近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十届世界肺癌大会上 ,有多篇文章报道了PET技术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 ,显示其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即使是在医学相对发达的英国 ,PET技术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1] 。本文对本次大会交流的论文以及近期发表的有关PET技术在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简要评述如下。1 原理概述正电子是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其…  相似文献   
68.
肺癌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肿瘤生物治疗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其涵盖的范围已从经典的免疫治疗或生物反应调节(BRM )治疗 ,扩展到基因治疗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分子靶向治疗。经典的免疫治疗也在肿瘤疫苗、单克隆抗体、免疫基因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2 0 0 3年 8月第十届世界肺癌大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 ,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聚集一堂 ,交流了肺癌研究的临床和基础的进展。其中有不少论文涉及到肺癌的生物治疗 ,特别是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是此次大会有关生物治疗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本文就肺癌生物治疗的研…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CT(HR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结节周围组织、血管的改变进行研究,总结NSCLC的特征性改变,提高HRCT对NSCLC上的诊断率。方法 应用HRCT观察31例NSCLC和12例肺部良性病变周围组织、血管的形态改变,由两位放射学家分别阅片,观察肺小叶血管支气管束、血管和叶间隔的改变。统计学处理应用x^2检验。结果 31例NSCLC患者中,20例(64.5%)出现肺小叶支气管血管柬增厚,15例(48.4%)上级肺小叶动脉扩张,13例(41.9%)上级肺小叶静脉扩张,16例(51.6%)叶间隔增厚,5例(16.1%)磨玻璃样变。对照组中肺小叶支气管血管柬增厚者2例(16.7%),上级肺小叶动脉扩张1例(8.3%),上级肺小叶静脉扩张2例(16.7%),叶间隔增厚6例(50.0%),5例(41.7%)磨玻璃样变。NSCLC上患者的肺小叶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和上级肺小叶动脉扩张的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5和0.01<P<0.025)。结论 肺部结节伴肺小叶支气管血管束增厚或上级肺小叶动脉扩张时可高度怀疑NSCLC。  相似文献   
70.
nm23-H1基因逆转肺癌转移表型及其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肺癌的侵袭和转移是多基因、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且是一到两个关键基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协同促进了细胞的癌变、侵袭和转移[1] 。转移抑制基因 (metastasissuppressorgenes)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导致对肿瘤转移表型的调控异常 ,最终导致肿瘤转移。nm2 3 H1基因已被证明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并与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密切相关。我们的早期研究表明 ,nm2 3 H1基因的低表达和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的高转移性和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 ,而且nm2 3 H1基因缺失的肺癌常伴有一些肿瘤侵袭相关分子的表达异常[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