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62篇
  免费   1252篇
  国内免费   809篇
医药卫生   28823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78篇
  2022年   578篇
  2021年   702篇
  2020年   825篇
  2019年   838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793篇
  2016年   932篇
  2015年   1081篇
  2014年   1833篇
  2013年   1709篇
  2012年   2094篇
  2011年   2179篇
  2010年   1897篇
  2009年   1849篇
  2008年   1933篇
  2007年   1650篇
  2006年   1496篇
  2005年   1329篇
  2004年   963篇
  2003年   676篇
  2002年   535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活血通脉汤对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CAS)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H型高血压伴CA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H型高血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通脉汤治疗,连续治疗12周,对比2组超声检测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斑块应变值、斑块应变率]、动态血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血清斑块稳定性指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总胆红素(TBil)]、血浆Hcy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改善情况,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IMT、斑块应变值、24hSBPCV、24hDBPCV、Lp-PLA2、Hcy、TNF-α、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斑块应变率、血清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4/45),对照组为11.1%(5/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通脉汤能够促进H型高血压伴CAS患者Hcy和血压下降,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究采取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服用血府逐瘀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LDL-C、TC、TG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促进血脂代谢改善,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数据库中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评估出55岁以上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0例,并对符合研究条件的276例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99人检查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2.10%。颈动脉斑块部位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患者占60.80%,颈内动脉及颈动脉处斑块患者占27.14%,且左右侧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更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有密切的关系。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斑块发病风险更加明显,说明在高血压基础上血糖的增加会加重动脉的粥样硬化。年龄和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4.
【摘要】目的:比较非对比增强血管和斑块内出血同时成像(SNAP)序列与常规黑血(BB)序列在颅颈动脉(CCA)成像中的图像质量,探讨SNAP序列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45例患者行颅颈动脉高分辨率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SNAP、T1WI-BB、T2WI-BB及容积采集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加权成像(PDWI-VISTA)。分别在各序列图像上测量和计算管腔及管壁的信噪比(SNR)、管壁与管腔信号差异噪声比(SDNR)及管壁与管腔的对比噪声比(CNR)。对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IMH)的20例患者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壁内血肿的SNR及壁内血肿与管腔的SDNR和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 q检验对4个序列的上述各项测量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1)SNAP序列与T1WI-BB、T2WI-BB及PDWI-VISTA序列之间的管腔SNR、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其它序列的管壁与管腔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2)两两比较发现SNAP序列的管腔和管壁SNR与其它3个序列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例有壁内血肿的患者壁内血肿SNR及血肿与管腔CNR在SNAP序列与其它3个序列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SNR:P<0.001;CNR:P<0.001),而壁内血肿与管腔SD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8),但血肿与管腔SDNR在SNAP序列中均值最高;(4)两两比较发现血肿SNR及血肿与管腔CNR在SNAP序列与其它3种序列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SNAP序列能够清晰显示管壁及管腔结构,但管壁与管腔对比度不及T1WI-BB序列;而SNAP序列在识别壁内血肿方面较其它3个序列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5.
目的在中老年人群中评估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人群来自"天津人群慢性炎症与健康促进队列(TCLSIH)"研究。碳酸饮料饮用频率通过信效度验证的问卷调查得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与颈动脉斑块采用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碳酸饮料饮用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IMT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9(0.62, 1..28),0.97 (0.65, 1.43)(趋势性P0.05);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59 (0.26,1.24),0.83 (0.41, 1.60)(趋势性P0.05);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6 (0.58, 1.25),0.86 (0.56, 1.29)(趋势性P0.05);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94 (0.47, 1.77),2.20 (1.21,3.91)(趋势性P 0.05)。结论该研究表明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过高的碳酸饮料饮用频率(≥每周1杯)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营养学报,2019,41(2):122-128]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超声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脑梗死的患者126例,行超声及CTA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下的CCA、ICA、ECA斑块数量,类型,回声特征及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在颈动脉病变检测出的情况。结果超声显示脑梗死患者IMT增厚,回声增强,内膜面局部粗糙,逐渐形成斑块;超声显示硬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 CTA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量上与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P0.05); CTA诊断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中,超声对斑块表面光滑度及是否存在溃疡、明确不稳定斑块特征诊断较好,而CTA对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效果好,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57.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并发烟雾病(MMD)患者的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收集本科收治的10例颈动脉狭窄并发MMD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颈动脉狭窄并发MMD患者的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CEA,术后5~7d复查头颈上胸段CT血管成像(CTA),可见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未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症状。结论颈动脉狭窄并发MMD患者如果颅内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正常存在,则应考虑CEA,以保证颅内正常血管的血供。  相似文献   
58.
《中成药》2019,(12)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对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软胶囊,疗程8周。然后,检测临床疗效,血压及其变异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反应蛋白(CRP)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及Hcy、HGF、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显著减少(P0.05),但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府逐瘀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降低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cy、HGF、CRP水平,减少内中膜厚度。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价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抽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实验室检测和超声测定比较中,可知在颈动脉硬化逐步加重的情况下,患者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且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蛋白水平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低,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呈现增高状态,与前段硬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逐步增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呈现下降趋势,但纤维蛋白原水平则表现为增高。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病情、PTX3水平、梗死面积、预后效果进行分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人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病情分型、梗死面积及预后结果患者血清PTX3水平变化,并分析可能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加重、梗死面积增大及预后效果恶化,患者血清PTX3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高血压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上注意影响血清PTX3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