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的60例烟雾病(MMD)患者分析,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在MMD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MMD患者60例,结合术前及术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及CT灌注成像(CTP),客观评估其预后。结果 60例患者,均在经颅多普勒(TCD)辅助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38例术后症状消失,16例术后症状改善,1例术后遗留言语不利,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4例术后肢体肌力较术前下降,1例患者71岁死亡)。所有患者术后5~7d复查头颅CTA,可见颅内外搭桥血管通畅。术后3~6个月随访,4例并发症患者均较出院时有所恢复,其余55例患者症状消失,未再出现相关脑血管病事件,复查头颅CTA及CTP可见颅内外搭桥血管通畅,同侧脑组织血流供应较术前改善。结论 MMD是一种常见的颅底异常脑血管网病,可分为出血型和缺血型,其中缺血型多见,可有反复发作等特点。该病的成人患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儿童患者可行硬膜翻转颞肌贴附术。随着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发展,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成为目前治疗MMD最常用的方法,其对于改善患者脑血流供应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外科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评价既定推荐策略的合理性。方法将纳入的7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根据既定选择策略分为4组:①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组(必行CEA组,3例)。②仅可行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术(CAS)治疗组(必行CAS组,25例)。③同时可行CEA与CAS,选行CEA组,11例。④选行CAS组,31例。另同时期纳入颈动脉颅外段闭塞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IAB)患者31例为EIAB组。分别观察5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颈动脉狭窄必行CEA组、必行CAS组以及颈动脉闭塞行EIAB患者的临床预后与既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相似或稍好;颈动脉狭窄选行CEA组与选行CAS组患者的组间临床预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只有制定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策略,才能实现个体化外科治疗以保证理想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分析2015年2例1期行动脉瘤夹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两例患者均先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然后1期行CEA。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可见动脉瘤完全夹闭,颈动脉斑块完全切除,血流通畅,患者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颈动脉未见再狭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脑血管疾病,该类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血压控制是手术成功的重要问题,本文选择在电生理监测下先行动脉瘤夹闭,解除由于血压波动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然后再行CE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治疗烟雾病(MMD)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对58例MMD的患者行STA-MCA治疗,于术前1d、术中血管吻合前后、术后8d给予TCD监测,术后及术后3个月行CTA随访术后疗效。结果术后MCA狭窄处流速较术前降低(P0.05),频谱形态较术前好转,且狭窄远心端血流方向逆转证实MCA远端由STA向颅内供血;术中STA与MCA吻合前后STA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8d STA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说明术后经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血流再分配,颅外动脉血通过STA向颅内MCA远端缺血区域供血,并且明显改善缺血症状。结论通过监测颅内血流的频谱及流速的改变,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评价STA-MCA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重建术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8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适应证并结合病人意愿进行分组,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13例(搭桥组),大脑中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15例(支架组)。术后CTA或高分辨MRI判断吻合血管通畅程度,PWI或SPECT评价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搭桥组均顺利完成吻合手术,术后1周内发生吻合口急性闭塞1例,其余12例吻合口通畅,且术后灌注不同程度改善。支架组顺利完成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14例,单纯球囊扩张1例;术后发生支架远端血管痉挛1例,术后灌注改善1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随访1.2~34.3个月,病人症状均不同程度好转,搭桥组出现TIA 3例,支架组TIA 1例。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及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均有明显治疗效果,对不适合行支架手术的病人,颅内外血管搭桥是另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烟雾病(MMD)患者治疗模式及其疗效。方法 68例MMD患者(缺血型54例,出血型14例)分别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脑膜脑动脉血管融通术及内科治疗,随访并观察治疗疗效。结果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40例患者、2例接受脑膜脑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合并动脉瘤的2例行夹闭术及24例接受内科治疗。2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接受STA-MCA手术6例,EDAS手术4例。20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查脑血管造影或CTA提示桥血管通畅及CTP提示颅内脑血流灌注显著改善,随访9.3±2.7个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未发生责任侧脑缺血发作;3例出血性MMD接受STA-MCA手术,其中1例患者1年后搭桥侧再次脑出血。结论 STA-MCA手术能够有效提高缺血性MMD患者颅内脑血流灌注,降低脑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急性血栓形成机制。方法对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行血管内支架(PC冠脉支架)成形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系统随访。结果16例病人行颅内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2例术后10min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淡漠、言语不清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即刻脑血管造影见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前向血流延迟,及时选送微导管于支架内应用尿激酶接触性溶栓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与术前对比无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失。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但术前充分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狭窄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共36例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单纯血管内治疗或桥接治疗,记录入院或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加重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并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36例患者中13例(36.11%)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狭窄21例(58.33%)、颅外动脉狭窄15例(41.67%),前循环狭窄16例(44.44%)、后循环狭窄20例(55.56%)。25例(69.44%)采用支架取栓装置,11例(30.56%)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21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单纯行球囊扩张,9例植入Wingspan自膨式支架,8例植入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15例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36例患者中33例(91.67%)血管再通(mTICI分级2b~3级),21例(58.33%)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5.56%)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13.89%)死亡,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颅外动脉狭窄组、前循环狭窄组与后循环狭窄组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结论对于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7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在50%以上且规范的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给予PTAS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物。结果17例患者20处狭窄行PTAS,所有的病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没有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残存狭窄平均在10%以下,病人平均随访6.8个月(3~10个月),有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狭窄程度>50%),所有患者均无缺血症状发作。结论PTAS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