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60篇
  免费   1252篇
  国内免费   809篇
医药卫生   28821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77篇
  2022年   577篇
  2021年   702篇
  2020年   825篇
  2019年   838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793篇
  2016年   932篇
  2015年   1081篇
  2014年   1833篇
  2013年   1709篇
  2012年   2094篇
  2011年   2179篇
  2010年   1897篇
  2009年   1849篇
  2008年   1933篇
  2007年   1650篇
  2006年   1496篇
  2005年   1329篇
  2004年   963篇
  2003年   676篇
  2002年   535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的高血压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他汀药物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血脂正常的高血压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不应用他汀类药物,研究组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比两组1年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个数及不稳定性斑块转化为稳定斑块的几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斑块厚度小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使斑块厚度减小,减缓斑块的进展,血管事件较不应用调脂药物组发生率低,故对血脂正常的高血压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有应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82.
《中医学报》2015,(4):598-599
目的:观察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兰心宁软胶囊,每次2粒(1.16 g),每日3次,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87例患者中治愈47例,好转21例,未愈19例,有效率78.2%。结论:葛兰心宁软胶囊可明显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83.
我今年58岁,确诊糖尿病3年,有高血压史、腔梗、甲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脂肪肝、血脂异常、前列腺增生症和糖尿病肾病病史。因为工作关系,结交的朋友较多,所以经常隔三岔五地聚会,饮食不规律以及饮酒导致血糖控制不好。一直感觉疲劳、双膝关节及下肢怕冷,且小便次数增多。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仿佛把我送进了“糖尿病集中营”。一想到“集中营”似的日子,就让人有一种“活不如前,疲惫不堪”的感觉,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可是这又能怪谁呢?怪只怪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4.
4D TRANCE技术的临床应用脑血管病如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颅内动静脉畸形(AVM)、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烟雾病等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评估,以及供血动脉重建或代偿的状态判断对于疾病的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及远期随访至关重要(图1)。虽然DSA目前仍然是评估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是DSA检查是有创的,具有辐射,容易引起碘剂过敏反应,4D TRANCE技术的出现可有效运用于上述疾病的评价并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
〔摘 要〕 目的:分析超声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及狭窄的影响因素差异。方法:选取肇庆市端州区华 佗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98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均对两侧颈动脉开展超声检查,后依据 IMT mean 分成增厚组(n = 62)与正常组(n = 36),依据斑块性质分成无斑块组(n = 60)、高回声组(n = 18)与低 / 混 合回声组(n = 20),依据狭窄程度分成 0 % ~ 30 % 组(n = 70)与≥ 30 % 组(n = 28),统计不同组别的一般资料差异, 将有差异项带入 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 IMTmean、斑块及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卒 中史、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属于 IMTmean 的影响因素(P < 0.05),反映其 60.5 % 的变化;年龄、吸烟史、收缩压、高 低密度脂蛋白属于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P < 0.05),反映其 32.8 % 的变化;吸烟史、年龄及低密度脂蛋白属于易损斑 块的影响因素(P < 0.05),反映其 15.6 % 的变化。结论:超声评估 CAS 有关指标和传统危险因素之间不完全相同,其中 IMT mean 和其的关系最为密切,颈动脉狭窄其次,而易损斑块与其关系最小,形成易损斑块和狭窄可能和炎症等非传统性 因素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6.
〔摘 要〕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效果及动脉狭窄情况。方法:选择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8 月于长沙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 10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选择同期 100 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 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52 ± 0.32)mm,高于对照组 的(1.32 ± 0.13)m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效果十分显著,同时能够充分反映动脉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87.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1]显示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00万,且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对于这种慢性疾病,出院后能够接受医务人员定期随访并进行专业的康复指导,对于患者而言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一种新型的健康管理模式—远程医疗应运而生[2],与之相应的远程护理,近年来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3]。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颈动脉斑块内生血管中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惠东县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经常规超声诊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3例,均接受SMI检查,并采用Kappa检验分析SMI与常规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回声分级评价的一致性。结果:SMI探查结果显示,63例患者共发现79个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形成,其中低回声斑块47个,混合回声斑块32个,且低回声斑块平均厚度及平均长度均较混合回声斑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经Kappa一致性检验发现,SMI与常规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回声分级评价Kappa值为0.525,P<0.001,提示两种方法用于颈动脉斑块评价一致性良好。且在常规超声确诊的6例回声分级0级患者中,4例经SMI评价回声分级1级,2例经SMI评价回声分级2级,可见SMI对于低回声信号评估价值更高。结论:SMI可有效反映颈内斑块新生血管形成,且与常规超声一致性良好,且SMI用于低回声斑块内血流信号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诊治、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 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mTICI)量表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l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缩短,取栓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mTICI分级高,术后30 d内NIHSS评分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P<0.05); 入院NIHSS评分≥15分、侧支代偿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0 min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进而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究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及脑梗死相关血液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的患者脑梗死组56例,斑块组(无梗死,仅有斑块)患者72例,无斑块组40例;各组中斑块的稳定程度用斑块评分来表示,斑块评分越高斑块越不稳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CyPA含量,并收集一些常见血液指标数据;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并根据超声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确定斑块评分。结果无斑块组和斑块组Cy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A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1.002,95%CI 0.824~1.219);脑梗死组和斑块组中CyP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P>0.05);斑块组与脑梗死组的斑块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与斑块评分呈正相关,血红蛋白与斑块评分之间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s回归后,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8.988,95%CI 3.017~3.422)。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OR=0.936,95%CI 134.031~144.583);斑块组,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斑块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高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OR=0.052,95%CI 1.237~1.364)。结论血清中CyPA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但与斑块的稳定性不相关;脑梗死患者中的斑块不稳定程度较非脑梗死患者斑块不稳定程度明显增加;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呈负相关,血红蛋白含量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其中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在非脑梗死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斑块的稳定程度呈正相关且是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