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0篇
  免费   478篇
  国内免费   279篇
医药卫生   8927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366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586篇
  2012年   696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573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622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颈动脉斑块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西药在预防及治疗颈动脉斑块上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但经常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使许多患者无法坚持长期服药。中医中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痰瘀同病、痰瘀同治为理论基础,既能减轻血管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又能调节脂质代谢,减少颈动脉斑块的个数,缩小颈动脉斑块的面积,从而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应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g,早饭后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水丸,每次50丸、每天2次,饭后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并行常规超声及SMI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SMI分级.结果 治疗前,两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血清LDL-C、TC、T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DL-C、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LDL-C、T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Crouse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为2级的患者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均<0.01),SMI分级为0级的患者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增高(P均<0.01),且治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为2级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MI技术能用于评估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疗效,可为临床用药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新型血清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预后评估.方法 选择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两组血清PAPP-A水平;随访两组患者1年,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比较两组评分变化,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APP-A对不稳定关系的诊断评估显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不稳定斑块组治疗后1年NIHSS评分高于稳定斑块组,但ADL评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清PAPP-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不稳定斑块往往预后较差,需要严密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US)、能谱CT和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3种不同诊断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US、能谱CT和MR HR-VWI检查,以斑块病理分析结果为金标准,判断US、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共取得53块斑块。US检查共检出43块斑块; 能谱CT检查共检出49块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钙化斑块、内部出血斑块、纤维斑块以及脂质斑块,不同成分的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 HR-VWI检查共检出51块斑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能谱CT与MR HR-VWI检出率、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US(均P<0.05)。能谱CT和MR HR-VWI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95% CI:0.698~0.941)和0.859(95% CI:0.750~0.967),均高于US(0.669,95% CI:0.517~0.821)。  结论  能谱CT、MR HR-VWI对颈动脉斑块成分分析以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效能均优于US,可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易患人群的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斑块回声特点的相关性。方法:从在我科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中选取住院病例2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回声特征及易损斑块分布规律。结果:颈动脉易损斑块在风痰阻络证与痰湿阻滞证2种证型患者中发病率最高,达60%以上;在风痰上扰证、痰浊闭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几种证型患者中发病率也较高,约50%-60%;在肝火上炎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几种证型中发病率较低,均在50%以下。其中风痰阻络证患者斑块表面不光滑,甚至溃疡发生率最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风痰阻络证、痰湿阻滞证、风痰上扰证、痰浊闭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等几种证型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高,建议此种体质的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及早发现不稳定性斑块。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血脂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及CD63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头痛、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唇甲紫绀、舌质紫暗及脉涩或结代积分和IMT、Crouse斑块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TC、TG、HDL-C、LDL-C、NO、ET-1、v WF、s EPCR、CD62p及CD63水平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肾祛湿化瘀中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斑块面积缩小,改善血脂指标、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连豆清脉颗粒对日本大耳白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干预作用及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 adenosine diphosphate ribose polymerase-1,PARP-1)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抽取8只日本大耳白兔为空白组,以标准饲料喂养。其余3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及牛血清白蛋白静脉注射建立AS斑块模型,成功建模的兔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高脂组11只(实验过程中死亡2只)、连豆清脉方组8只,辛伐他汀组8只,分别予以高脂、连豆清脉方药物、辛伐他汀药物饲料喂养,给药剂量为辛伐他汀1 mg·kg~(-1)·d~(-1),连豆清脉方3.7 g·kg~(-1)·d~(-1),8周后,检测兔AS斑块面积,PARP-1阳性表达及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mRNA,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空白组没有出现AS斑块,连豆清脉方组AS斑块明显,但是明显低于高脂组;与空白组比较,连豆清脉方组主动脉AS斑块面积比例,组织PARP-1阳性细胞表达率,TLR-4 mRNA表达,NF-κB及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高脂组比较,连豆清脉方组主动脉AS斑块面积比例,组织PARP-1阳性细胞表达率,TLR-4 mRNA表达,NF-κB及IL-6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连豆清脉方可抑制AS斑块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ARP-1表达等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8.
微粒体是细胞活化、凋亡过程中形成的微小颗粒。微粒体目前被认为是炎症反应的主要介质,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随后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形成中起作用。微粒体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破裂、凝血的启动以及血栓的形成,通过对微粒体的研究,可以增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9.
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检测超声图像颈动脉斑块的方法。通过超分辨生成对抗网络提高超声图像质量,并采用高斯混合模型算法结合先验知识自动提取感兴趣区域;最后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颈动脉有无斑块的自动检测。使用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提供的数据集,自动检测颈动脉是否有斑块,模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达到94.11%、96.30%、91.67%。实验证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检测颈动脉斑块结果和真实值有很高的一致性,且鲁棒性好。  相似文献   
60.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依次从股动脉至足背动脉进行二维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取最大狭窄段及狭窄后段测定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反向血流速度及舒张晚期正向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并与15例健康人对照。结果Ⅰ级狭窄者24例,二维高频发现斑块,频谱多普勒测定上述血流参数值较对照组变化小;Ⅱ-Ⅲ级狭窄者26例,二维高频发现明显斑块,频谱多普勒测定上述血流参数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Ⅳ级狭窄者二例动脉闭塞段无血流显示。结论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及频谱分析可早期诊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确定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为下肢动脉供血提供量化指标,因此两者结合在下肢动脉硬化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