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进一步探讨次声对夫鼠大脑作用阈值及量效关系,观察次声不同时间作用后对大鼠脑皮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大鼠暴露于16Hz、90dB的次声,2h/d,分组作用7,14,21,28,35d,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动物于次声暴露结束后2h、3d、7d等不同时间点脑顶叶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6Hz、90dB次声,2h/d,作用7,14d后脑皮质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作朋21,28,35d后脑皮质超微结构出现变性改变,从21d开始随作用时间延长变性损伤加重;各组变性损伤随作用后时间延长可恢复正常。结论16Hz、90dB次声作用一定次数后大鼠脑皮质超微结构可见变性改变,随作用后时间延长可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16Hz,90,110及130dB的次声作用对人脐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骨架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ECV-304接种于细胞爬片上,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90,110,130dB次声暴露组。各次声暴露组均接受2h相应强度的次声作用,对照组则作次声假暴露处理。于次声作用后即刻、1h、2h、4h、8h、12h及24h分别对各组细胞进行F-acti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同时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F-actin的表达变化,记录并测定其F-actin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对照组细胞中的大部分荧光样物质呈弥漫状态,胞膜荧光较强,胞浆内可见少量肌动蛋白纤维铭,方向不规则,长短不一。即刻观察经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后的3组细胞,均可见其胞浆中微丝F-actin明显粗大、变长,其间的荧光样物质大多为较长的粗大应力丝,滑细胞纵轴排列较多,细胞数量及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细胞膜与对照组类似,均结构完整且荧光增强;在次声作用后8h时,各次声暴露组细胞的F—aetin仍处于高表达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其F—actin表达逐渐降低;半次声作用后24h时,各次声暴露组F-actin与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声压级次声暴露组细胞的F—actin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3组细胞的F-actin表达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未见湿著性差异。结论16Hz,90dB、110dB及130dB的短时次声暴露均可诱导人脐血管内皮细胞F-actin表达改变,导致其骨架重建;并且由短时次声作用诱发的细胞骨架改建可在次声暴露结束后24h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3.
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对初产妇盆底损伤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对初产妇盆底肌力的影响,探讨低声压级水平次声疗法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共12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次声治疗组(30例)、盆底肌锻炼组(30例)、电刺激治疗组(30例)、生物反馈治疗组(30例),观察次声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对初产妇治疗效果的比较。结果: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具有改善循环、扩张血管、减轻瘢痕纤维化、加速伤口愈合、加速炎症消退等功能。结论: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可能是未来临床治疗盆底损伤性疾病经济而易于普及的有效手段,可为防治产后盆底损伤性疾病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4.
强次声波对豚鼠前庭终器超微结构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强次声波对豚鼠前庭终器超微结构的损伤情况.方法将豚鼠置于频率8Hz、强度为135dB(声压级)的次声声场中连续暴露90min.应用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强次声波所致的前庭终器损伤进行定量研究,分别观测强次声波暴露后即刻(2h内)、2d和7d时动物外半规管壶腹嵴嵴顶受损区平均毛细胞静纤毛束密度(AHBD)、各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受损率.结果强次声波暴露后各存活期动物外半规管壶腹嵴嵴顶区AHBD分别为(6.90±4.95)、(6.70±5.27)和(5.60±4.65)束/900μm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6.25±0.71)束/900μm2(P<0.01).外、上、后三个半规管壶腹嵴受损率为40%~90%,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受损率分别为10%~30%和30%~50%.损伤早期的病理变化可见前庭终器感觉毛细胞动、静纤毛缺失、倒伏、散乱,散在性毛细胞(HC)表皮板破裂,在较长存活期,还可见到纤毛融合,部分细胞的表皮板破裂,与支持细胞分离,细胞溶解,形成空洞.前庭终器受损的特点是壶腹嵴重于球囊斑和椭圆囊斑.结论强次声波可对豚鼠各前庭终器超微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次声对大鼠心肌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用8Hz/130dB的次声分别作用大鼠1,7,14,21和28d,每日2h,观察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心肌的凋亡情况以及次声引起的心肌氧化损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次声暴露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出现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增加(P〈0.01);心肌组织MDA含量增加(P〈0.01),SOD含量降低(P〈0.01),心肌出现氧化损伤。这些损伤性变化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结论次声可引起大鼠心肌损伤,损伤程度与次声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6.
次声作用对大鼠胃黏膜生长抑素和P物质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和声压级水平(强度)的次声作用对大鼠胃黏膜生长抑素、P物质含量的影响,探讨次声对胃肠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8Hz-90dB组、8Hz-130dB组及16Hz-130dB组,每组各35只。各实验组大鼠按分组时规定分别暴露于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次声舱内(2h/d),对照组大鼠则于相同时间内置于次声舱内(2h/d),期间无次声干预。每组于次声作用1,7,14,21及28d时各随机取出7只进行组织学准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黏膜生长抑素(ss)、P物质(sP)含量。结果①8Hz-90dB次声作用14d和21d后,胃黏膜SS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作用1d、7d及28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8Hz—130dB次声作用7d、14d、21d及28d后胃黏膜SS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第14天时最为显著;作用1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Hz—130dB次声作用1d、7d及14d后胃黏膜S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其中以第7天时最为显著;作用2ld及28d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z-130dB次声作用7d、14d及21d后胃黏膜SS含量明显高于8Hz-90dB组(P〈0.05或0.01),作用14d、21d及28d后显著高于16Hz-130dB组(P〈0.05或0.01)。②8Hz,90dB和16Hz,130dB次声作用1d、7d、14d、21d及28d后胃黏膜S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Hz-130dB次声作用14d和21d后胃黏膜S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作用1d,7d及28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z,130dB次声作用1d、7d、14d、21d及28d后胃黏膜SP含量与8Hz,90dB和16Hz,130d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次声作用可诱发实验大鼠胃黏膜SS、SP含量升高,其升高的幅度与次声作用的频率、强度及时间有关。②大鼠经次声作用多次后可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7.
次声对大鼠海马5-HT、5-HTR、RyR表达及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海马5-羟色胺(5-HT)、5-羟色胺受体(5-HTR)、兰尼定受体(RyR)表达在8 Hz、130 dB的次声作用后1周和2周时的恢复情况. 方法大鼠暴露于8 Hz、130 dB次声1、7、14、21、28、35、42 d后置安静环境观察1周或2周,取脑组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5-HT、5-HTR、RyR表达. 结果次声作用组大鼠脑组织海马5-HT、5-HTR、RyR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最低值分别出现于21 d、28 d和42 d(P<0.01).次声停止作用后,5-HT、5-HTR、RyR表达均逐渐回升,且随时间延长大部分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结论 8 Hz、 130 dB次声可引起大鼠海马5-HT、5-HTR、RyR表达减少,其变化规律与观察指标有关;次声引起的5-HT、5-HTR、RyR表达减少在停止次声作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 8Hz次声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别暴露于 8Hz ,90dB、10 0dB或 13 0dB次声仓中 ,每日 2小时 ,之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 ,记录其找到隐匿站台的时间 ;第 6天训练结束后取脑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下分析其海马及颞叶皮层 5 羟色胺 (5 HT)及5 羟色胺受体 (5 HTR)含量。结果次声组大鼠在水迷宫中逃离水难的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 (P =0 .0 10及P =0 .0 0 1,P =0 .0 0 0 ) ;次声组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5 HTR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 (均P =0 .0 0 0 ) ;大鼠在水迷宫中找到隐匿站台的时间与其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 5 HTR含量呈负相关。结论8Hz ,90dB、10 0dB及 13 0dB次声可使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并且随次声声压级的增加其作用愈加明显 ,作用机制可能与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5 HTR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9.
次声作用后血浆NO、ET-1、SOD、MD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定8 Hz、130 dB次声不同时间暴露后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SOD、MDA水平的变化。方法:用8 Hz、130 dB的次声连续作用大鼠1、7、14、21和28 d,每天2 h,测定大鼠血浆NO、ET-1、SOD、MDA水平。结果:在暴露期间,7、14 d时大鼠血浆NO含量显著最低(P<0.01),1 d、21 d和28 d时正常(P>0.05);大鼠血浆ET-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7 d时升高最多,14 d时升高最少;大鼠血浆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大鼠血浆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次声可引起大鼠血浆NO、ET-1、SOD、MDA水平的变化,发生的改变与次声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50.
Rats were exposed to infrasound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orepinephrine was determined in whole brain homogenate. Results indicate a decrease of NE levels for animals exposed to infrasound environment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 animals exposed to a normal environment.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some drugs modulating noradrenergic mechanism in br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