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26篇
  免费   1421篇
  国内免费   536篇
医药卫生   21083篇
  2024年   321篇
  2023年   1021篇
  2022年   987篇
  2021年   1038篇
  2020年   901篇
  2019年   831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527篇
  2016年   442篇
  2015年   526篇
  2014年   875篇
  2013年   773篇
  2012年   953篇
  2011年   1069篇
  2010年   917篇
  2009年   1005篇
  2008年   1144篇
  2007年   1043篇
  2006年   906篇
  2005年   925篇
  2004年   725篇
  2003年   679篇
  2002年   526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344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57篇
  1997年   254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对病人术后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的100例病人,对每位病人术前与术后的粪便进行菌群检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并根据病人术后有益菌相对丰度分为丰度高组和丰度低组,同时检测病人术后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胃癌病人手术前后菌群变化,发现胃癌术后病人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明显减少,大肠杆菌、链球菌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病人中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相对丰富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较早,炎症指标相对较低,免疫指数有所提高,同时提高总蛋白及白蛋白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减少,大肠杆菌、链球菌明显增加。同时体内有益菌减少会影响病人术后恢复,增加病人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影响病人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碘乙酸钠诱导的大鼠膝骨关节炎(KOA)模型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探究肠道菌群与KOA的潜在联系。方法:将SPF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和KOA组,通过膝关节局部注射碘乙酸钠制造大鼠KOA模型。通过16SrDNA检测大鼠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蛋白印记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和TNF-α蛋白表达,RT-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Caspase-1和IL-1β基因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肠黏膜通透性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关节滑膜和软骨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ELISA检测血液上清中LBP,IL-1β,TNF-α及IL-10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从KOA组中筛选出明显变化的肠道菌群,以Akkermansia和疣微菌门变化最为显著,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结肠组织中NF-κB p65及TNF-α蛋白表达升高,结肠组织中Caspase-1和IL-1β基因表达升高,血液中促炎因子LBP,IL-1β及TNF-α蛋白含量升高,抗炎因子IL-10蛋白含量降低。结论:KOA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发生变化,结肠炎症反应增强,结肠炎症反应或许在提高全身炎症反应水平、促进与肠道菌群相关的KOA的病理进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4.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第5位、死亡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对于有手术机会的胃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案仍是手术切除,由于胃癌患者精神心理因素、肿瘤消耗、机械梗阻、分解代谢增加等因素会导致患者严重的营养代谢问题,继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术后康复。外科手术是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手术带来的创伤、生理结构的改变,以及术后的化疗则进一步加重上述问题。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免疫功能等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研究提示肿瘤代谢、外科手术、化疗等均可能造成肠道菌群的改变。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发展,胃癌的综合治疗越来越为外科医生所重视。如何改善患者胃癌术后身体营养状况、减轻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已成为胃肠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对行胃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治疗及肠道微生态调节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估行结肠镜检查术前患儿的肠道准备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行结肠镜检查术的患儿198例。根据Boston肠道准备评分量表(The 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进行肠道准备质量评价,并收集患儿一般资料、肠道准备过程相关情况;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198例患儿中,男116例、女82例;平均年龄(8.70±2.87)岁;总BBPS得分为(7.45±1.31)分。肠道准备清洁程度为优104例(52.5%),良74例(37.4%),差20例(10.1%);发生不良反应90例(45.5%)。清洁度优、良、差三组患儿之间便秘史,服药后大便次数,最后一次大便性状,不良反应,服药前、服药期间、服药后运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服药后大便次数少,最后一次大便性状为稀糊状、深黄色或褐色有渣、淡黄水样,服用泻药期间无运动和没有完全服用泻药是降低肠道准备清洁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早期识别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提高肠道准备质量。  相似文献   
26.
27.
近年来,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物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联系,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肠-脑轴会影响药物成瘾的发生发展。药物成瘾行为的形成和戒断症状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而肠道微生物群又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进一步探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对于开发新的治疗成瘾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基于微生态学,聚焦肠道菌群,探讨中医学"脾为之卫"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分析中医学脾功能的发挥与肠道菌群的调节在人体防病抗邪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并从治未病、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中病即止等方面论述了应用"脾为之卫"理论调节肠道菌群在诊治疾病中的意义,以期为从系统生物学阐释传统中医学理论提供有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9.
朱秀琴  李荣香  赵豫鄂 《全科护理》2020,18(12):1495-1497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提高结肠镜诊疗病人肠道准备合格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341例病人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肠道准备,2018年7月-2018年10月行结肠镜检查的401例病人为观察组,运用专科护理质量指标进行管理,落实包括建立标准饮食单、规范的泻药服用及方法、分时段健康教育及图片式粪便观察等护理措施及相应质控查检表等相关内容,比较两组病人肠道准备合格率及耐受度。[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病人的肠道准备合格率及耐受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管理,显著提高了病人肠道准备的合格率及病人的耐受度,体现了标准化肠道准备过程中人性化关怀,同时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及护士的专科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0.
作为"后天的来源"和"气血生化的来源",脾脏参与并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健运失职,引起多种疾病发生,其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易损伤脾胃之气,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患者会出现腹泻现象。针对本病治疗,临床多采用益气健脾、祛湿止泻的方法。研究显示,部分脾虚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而AA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故笔者将以肠道菌群及中医"脾"的相关理论为背景,运用脾-肠间的相关性联系,结合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盛型AAD的临床实践及其生物学内涵两个角度,探讨通过调节"脾主运化"功能,达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以治疗AAD的发生,并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