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6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氯氮平血浓度与副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氯氮平血浓度与副作用的关系。方法 对63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氯氮平治疗28天后,评定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且于次晨测定氯氮平血浓度。结果 氯氮平血浓度与TESS总分、抗α1-肾上腺素能因子抗5-羟色胺因子和抗组织胺能因子呈负相关性(r分别等于-0.3007、-0.2958、-0.3176和-0.4588,df=61,P均<0.05)。结论 氯氮平血药浓度与副作用有负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医生按病情增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2.
抑郁症患者睡眠脑电图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抑郁症的自杀行为与睡眠脑电图的关系。方法:对6例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12例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1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睡眠脑电图。分析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快波睡眠的情况。结果:①自杀组的醒起时间[(13.3&;#177;6.4)min]比对照组的[(3.1&;#177;2.8)min]明显延长(t=4.45,P&;lt;0.05),而非自杀组与对照组则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②非自杀组慢波睡眠1相百分率[(16.5&;#177;8.6)%]比自杀组[(8.4&;#177;1.7)%]和对照组[(10.0&;#177;1.9)%]显著为高(t=2.25,2.33,P均&;lt;0.05),而自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①醒起时间延长是抑郁症易感自杀行为的生物学标记。②抑郁症常伴有慢波睡眠1相百分率增加,如果抑郁很重,而慢波睡眠1相百分率反而正常化,预示自杀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3.
目的调查抑郁症状与睡眠脑电图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停用精神药物3d的18例病人估价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诸因子分与14项睡眠脑电图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快波睡眠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性(r=-0.5097,df=16,P<0.05);(2)绝望感因子与慢波睡眠2相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性(r=0.4874,df=16,P<0.05);(3)绝望感因子与快波睡眠活动量及强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性(r分别为-0.5067和-0.5657,df=16,P均<0.05)。结论慢波睡眠2相百分率、快波睡眠活动量及强度可作为绝望感因子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64.
背景:在当前的诊断分类标准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疾病单元,但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两者具有很高的共患率.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认识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心理社会因素和生化学的特征,对介入临床康复干预措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现象学、心理社会因素和生化学的特征,以阐明它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两所大学医院的精神科。对象:1999-11/2000-11在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住院的患者;按DSM—Ⅳ诊断标准收集25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共病组)、30例主要抑郁症患者(抑郁组)、14例广泛性焦虑障碍和6例惊恐障碍患者(焦虑组)。方法:对所有病例使用一般情况问卷、病史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调查评定,并作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测定。上述指标进行三组间比较或与中国常模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情况、HAMD,HAMA,LFS,SSRS,EPQ的评定结果和血浆5-羟色胺、NE水平。结果:(1)共病组年龄[(46.4&;#177;9.2)岁]较抑郁组[(374&;#177;11.3)岁]和焦虑组[(34.7&;#177;7.4)岁]大、起病晚(P&;lt;0.01)。(2)共病组急性起病者(13例)显著多于抑郁组(9例)和焦虑组(2例)(P&;lt;0.01)。(3)共病组的家族史(8例)与抑郁组(10例)相似(P&;gt;0.05)。(4)共病组(23例)的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焦虑组(6例)(P&;lt;0.01)。(5)共病组的HAMD评分(42.32&;#177;7.26)显著高于抑郁组(30.70&;#177;7.69)和焦虑组(22.20&;#177;6.18)(P&;lt;0.01)。(6)共病组的HAMA评分(27.48&;#177;7.23)显著高于抑郁组(18.07&;#177;6.20)和焦虑组(23.00&;#177;6.84)(P&;lt;0.01)。(7)共病组的起效时间[(12.4&;#177;7.5)d]与抑郁组[(11.7&;#177;8.0)d]和焦虑组[(9.6&;#177;6.7)d]的差异无显著性(P&;gt;0.05);共病组的显效时间[(52.2&;#177;21.2)d]稍长于抑郁组[(62.2&;#177;17.1)d](P&;gt;0.05),但显著长于焦虑组[(32.9&;#177;20.6)d](P&;lt;0.01)。而共病组出院时的显效率(92%)与抑郁组(87%)和焦虑组(85%)的差异无显著性(P&;gt;0.05)。(8)共病组的负性生活事件评分(22.1&;#177;15.7)与抑郁组(26.7&;#177;16.8)、焦虑组(29.8&;#177;19.6)差异无显著性(P&;gt;0.05)。(9)共病组的社会支持分(43.5&;#177;7.9)显著高于抑郁组(36.2&;#177;8.5)(P&;lt;0.01),而与焦虑组(39.9&;#177;9.3)差异无显著性(P&;gt;0.05)。(10)共病组和抑郁组、焦虑组一样,EPQ的神经质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lt;0.05~0.01)。(11)共病组存在着血浆单胺神经递质的异常,但与抑郁组、焦虑组均无显著差异(P&;gt;0.05)。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不同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特征,但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证明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是一种新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165.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20 mg/d天和帕罗西汀40 mg/d治疗惊恐障碍12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活性药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入组共有173例符合DSM-IV惊恐障碍诊断标准且筛选成功的患者进入为期12周的随机治疗,分别在随机后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第12周末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为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nic Associated Symptom Scale,PASS)总分变化,次要疗效指标包括Marks Sheehan恐怖量表(Marks Sheehan Phobia Scale,MSPS)、Sheehan残疾量表(Sheehan Disability Scale, SD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Anxiety, 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 CGI)和病人总体评价(Patient Global Evaluation, PGE).安全性评价包括治疗前后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的改变.结果:治疗终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PASS总分分别为(2.1±2.7)和(2.0±2.7),减分分别为(9.1±3.5)和(9.7±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治疗终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和91%,痊愈率分别为87%和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31/86),对照组为35%(30/8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嗜睡和头痛.结论:艾司西酞普兰20毫克/天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6.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神经症病人的人格特征和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对91例抑郁症、56例神经症病人和83例正常人评定了A型行为问卷(TABQ)和防御方式问卷(DSQ)。结果神经症的A型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抑郁症病人的A型行为总分和CH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神经症病人的A型行为总分和TH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抑郁症病人较正常对照组较多使用退缩、躯体化、制止、理想化、假性利他、交往倾向,较少使用幽默、被动攻击、抱怨、幻想和期望。神经症病人较正常对照组较多使用投射、躯体化、理想化和交往倾向,较少使用幽默、幻想和回避。抑郁症比神经症病人较多使用退缩、制止、回避和假性利他,较少使用消耗倾向和期望。结论抑郁症和神经症病人具有不同的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67.
席汉氏病在临床较少见,除了表现为躯体症状以外,尚可出现各种精神异常,对妇女的生存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将我院自1958年5月1997年7月收治的9例患者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9例中,年龄为26~57岁,平均38岁。文化程度:文盲6例,初中文化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