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和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相关性。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测定肺结核患者外周血的ADA活性和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结果肺结核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外周血ADA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肺结核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患者外周血ADA活性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1和0.154,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淋巴细胞内ADA活性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值减低,肺结核患者淋巴细胞内ADA活性升高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数量的观察,了解DC亚群在肺结核病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DC亚群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的三色分析法检测70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的DC1及DC2亚群. 结果肺结核活动期患者外周血DC1/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2/PBMC及DC1、DC2的绝对数均明显低于健康者(P<0.05),DC1/DC2值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肺结核非活动期患者与健康者外周血DC1/PBMC、DC2/PBMC及DC1、DC2的绝对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健康者比较DC1/DC2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结核活动期患者外周血DC的绝对数明显低于非活动期(P<0.05). 结论肺结核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均明显降低.提示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DC1、DC2)的检测可了解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反映病情变化,也说明DC在结核病免疫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肿瘤生长过程中DCs的功能是否存在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建立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用FACS分析荷瘤早、晚期时间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DCs的比例及其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DCs的细胞因子IL-4、IL-10、IFN-γ和TNF-α的分泌情况;观察DCs对CD4^+T细胞增殖及对CD8^+T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结果与荷瘤早期相比,荷瘤晚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DCs的比例从11.76±2.3%增加到17.45±3.2%(p〈0.05);晚期DCs下调表达MHC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CD86,而上调表达IL-4、IL-10;晚期DCs刺激CD4^+T细胞增值的能力明显减弱,并且对CD8^+T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刺激作用也显著降低。结论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DCs的成熟度及其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逐渐降低,这可能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HF疫苗接种机体后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EHF双价灭活疫苗接种健康志愿者,采集接种前后静脉血分离血清和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免疫前后血清中IL-12、sICAM-1表达水平;IFA测定免疫前后淋巴细胞上CD28的表达;PCR-SSP检测免疫前淋巴细胞的B7-2基因.结果免疫后血清IL-12、sICAM-1表达水平升高,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免疫前后淋巴细胞上CD28表达,x2检验示有显著性差异;PCR-SSP方法检测免疫前淋巴细胞B7-2基因阳性5人,其中汉族3人,侗族1人和布依族1人.结论EHF灭活疫苗接种健康志愿者后,显示机体产生了Th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吞噬细胞杀菌功能试验替代吞噬功能试验,检测转移因子的免疫活性。方法MTT法和手工计数法分别检测小鼠吞噬细胞杀菌功能和吞噬功能,直线回归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TF组小鼠吞噬细胞杀菌率和吞噬率均分别高于NS组、空白组(P〈0.05),各组杀菌率与吞噬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r〉0.8)。结论MTT法检测吞噬细胞杀菌功能试验是一种简便、经济、准确、客观的方法,可以替代吞噬功能试验用以转移因子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局部湿热联合微波消融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的比例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建立小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用FACS检测局部湿热联合微波消融处理后荷瘤小鼠脾细胞中T细胞及其CD4亚群和CD8亚群的比例变化;体外增殖实验观察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FACS检测T淋巴细胞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局部湿热联合微波消融处理组荷瘤小鼠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其中CD4+T细胞比例变化最显著,并且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IFN-γ的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局部湿热联合微波消融术可以较单一热疗方法更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表达CJPEB1重组蛋白,制备并鉴定CJ PEB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方法诱导培养工程菌E.co-liBL21(DE3)表达CJPEB1重组蛋白,以PEB1蛋白溶液与等体积的佐剂完全乳化作为免疫原常规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无菌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建立杂交瘤细胞株。将建株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诱生腹水制备抗体,应用间接ELISA法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腹水中抗体的效价,应用Western-blot和玻片凝集试验检测抗体的特异性。结果得到高纯度的CJPEB1重组蛋白,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与预计的理论值相符。获得两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两株杂交瘤细胞诱生的腹水,经间接ELISA法检测,腹水中的抗体效价分别为8×10^4和5×10^4,经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效价均为1:16。通过Westem-blot鉴定,两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均与PEB1蛋白特异性地结合;其诱生的腹水与CJ菌液混合出现凝集现象,而与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菌液混合均未出现凝集现象。结论成功建立了两株稳定分泌抗CJPEB1重组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制备了抗CJPEB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今后研究多种检测CJ的方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性,以阐述其免疫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50例的HLA—DRB1、DQB1等位基因。结果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LA—DRB1*16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增高(Pc=0.0106),两组间其余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0.05)。结论HLA-DRB1*16等位基因与流行性出血热呈正相关,可能为流行性出血热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RNA 干扰过氧化还原酶1(Peroxiredoxin 1,PRDX1)表达对人结直肠癌SW480 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RNA 干扰PRDX1 的慢病毒质粒,与阴性对照慢病毒质粒分组转染结直肠癌SW480 细胞,转染后的SW480 细胞可分为PRDX1 基因沉默组(si-PRDX1)和阴性对照组(Vector)。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两组细胞中PRDX1 mRNA 和蛋白表达;采用Transwell 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基因沉默PRDX1 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两组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部分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基因沉默PRDX1 表达可有效抑制结直肠癌SW480 细胞中PRDX1 mRNA 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Vecto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基因沉默PRDX1 的SW480 细胞系构建成功;Transwell 侵袭和迁移实验显示si-PRDX1组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Vector 组相比,si-PRDX1 组细胞中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的表达明显增加,而MMP-2 及MMP-9 的表达显著下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沉默人结直肠癌SW480 细胞的PRDX1 表达可有效抑制细胞的侵袭、迁移及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会通过调控TIMP-2、MMP-2 及MMP-9 的表达介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MTB Hsp16.3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效应。方法提取临床H37Rv分离株基因组DNA,PCR扩增Hsp16.3基因,将其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sp16.3,进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检测,同时通过镍柱纯化试剂盒纯化Hsp16.3,测定纯化后蛋白浓度,并进行Western blot法检测。将不同浓度纯化后蛋白作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巨噬细胞IL-10和IFN-γ的表达,同时设定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Hsp16.3,并在E.coli BL21(DE3)中获得成功表达,通过镍柱纯化系统得到纯化Hsp16.3融合蛋白。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纯化后Hsp16.3蛋白作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可促进IFN-γ的产生而抑制IL-10的产生。结论成功克隆、表达和纯化了MTB Hsp16.3蛋白,Hsp16.3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FN-γ,抑制IL-10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