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60篇
医药卫生   19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目的 了解2005~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9年间所有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菌株在标本与病区的分布及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2005年的0.39增至2009年的1.39;其在呼吸道标本的分离率最高(61.69%),其次是尿液(11.3%) ;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ICU)最高(44.48%);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2005年仅有五种〉50%,而到2009年仅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50%,其他14种耐药率均〉50%;其耐药率均呈递增的趋势,耐药性增幅列前3位的分别是:环丙沙星38.1%~76.3%、妥布霉素29.4%~78.3%、庆大霉素39.2%~80.1%.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率在逐年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快速增长,应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应用胸腺五肽治疗的效果,分析其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收集2015. 6-2017. 6在我院确诊的68例复治菌阳肺结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均为34例),对照组应用6个月2HRZE/4HR的标准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2个月的胸腺五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时进行观察,观察组在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缩小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CD_3~+、CD_4~+和CD_4~+/CD_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CD_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24h尿蛋白定量高低及其变化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PE)实施期待治疗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期待治疗并分娩、发病孕周(280/7~336/7周)的94例重度P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4h尿蛋白定量分为两组:I组5g(56例),II组≥5g(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母婴结局。结果:Ⅰ、Ⅱ组患者的期待治疗时间分别为12.6和12.2天,85%患者经保守治疗后24h尿蛋白呈增长趋势。两组孕妇的严重并发症,包括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低蛋白血症、胸腹水、FG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DIC、子痫及孕产妇死亡发生。(3)围产儿结局中,出生体重、出生孕周、Apgar评分、NICU住院时间、并发症(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RDS发生率及入住NICU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产儿死亡率均为5%。结论:对早发型重度PE伴蛋白尿的患者,不应将24h尿蛋白量或增长速率作为终止妊娠的单一指标,需结合孕周、临床症状、胎儿成熟度和实验室检查,在母体实施期待疗法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孕周以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地佐辛治疗肛肠患者手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骶管麻醉下行择期肛门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术口点状注射利多卡因2 ml+生理盐水1 ml+布比卡因1 ml+亚甲蓝1 ml组成的镇痛剂。治疗组术后给予地佐辛5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镇痛效果和止痛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佐辛能有效治疗肛肠疾病术后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创伤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创伤性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4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综合处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治疗后第5天晨空腹静脉血测血清降钙素原( PCT )、全血白细胞计数( WBC )、中性粒细胞总数(NEUT)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并同日评估患者当日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SOFA),比较2组各指标差异。结果术后第5天,研究组血清PCT、WBC、NEU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脓毒症患者早期给予血必净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PCT水平,减少炎性反应,对各脏器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6.
引起霍乱大流行的一种新型霍乱弧菌-O139霍乱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0月印度、12月孟加拉国发生了非O1群霍乱大流行。从病人分离到的霍乱弧菌既与抗O1群血不凝集,也与已知的137个非O1群血清型(O2~O138)的抗血清不凝集,流行株是非O1群的一个新的血清型,因此命名为O139霍乱弧菌。由非O1群霍乱弧菌引起霍乱大流行,这在霍乱史上是第一次。O139波及所至即取代O1群引起大流行,此与60年代埃尔托弧菌波及所至即取代古典型霍乱弧菌引起第7次霍乱世界大流行酷似。  相似文献   
57.
研制一种新型腕佩式心率监测报警器,用于实时检测心脏病患者脉搏,在心率异常或脉搏消失时发出音响报警并自动拨打电话远程报警。该系统采用开关电路控制手机键盘,借助成熟手机技术及通信平台实现远程报警;程序对数字化的脉搏信号进行智能化分析识别,每捕获5个连续正确的心电波形,计算一次平均心率。为心脏病患者日常监护和报警提供了一种简单、廉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具有潜在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严重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会导致免疫细胞过度激活,使炎性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形成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加剧组织损伤和病情的发展。有效控制炎症因子风暴,已成为治疗COVID-19患者的关键点。间充质干细胞(MSCs)凭借其低免疫原性和对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能力,能够有效控制异常的免疫反应,抑制其对人体多器官造成的损伤。结合COVID-19患者免疫改变的特征和先前的研究,MSCs对COVID-19的治疗可能具有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COVID-19患者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改变,阐明MSCs对免疫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以期为COVID-19患者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9.
目的设立临床用血管理质量考核指标,定期督导落实,逐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检查2013年上半年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终末病历,统计分析包括临床用血趋势、临床输血申请、输血文书记录等6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结果临床用血趋势分析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院总用血量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率(-30.92%)低于同期出院患者增长率(-6.82%),手术科室用血量增长率(-23.90%)低于手术台数增长率(-12.59%),人均用血量呈负增长(-5.89%)。上半年全院成分输血率为99.93%;输血申请分级管理符合率、申请单审核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直至6月底均达到100%;用血适应证合格率也不断提高,直至6月底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合格率分别达到94.5%和96.7%。输血文书记录合格率和临床用血计划符合率无明显提高。结论临床用血管理考核指标的设立及评价,有效促进了我院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达到了科学合理用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发生于婴儿的常见血管良性病变。多数婴幼儿血管瘤会在发病数年内自行消退,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无法自行消退,且引起一系列后遗症,因此对消退期的机制研究成为干预婴幼儿血管瘤正常消退的关键。脂肪细胞形成是婴幼儿血管瘤消退期的重要病理特征,而产生脂肪细胞的祖细胞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话题。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内容,讨论了大量出现在婴幼儿血管瘤消退期的脂肪细胞来源问题,阐述了其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观点,以及其中存在的内皮-间质转化机制,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干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