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干形态及位置变化的3.0T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与脑干形态及位置之间的系.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经临床及MRA或CTA检查发现有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218例及正常对照组218名,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分型、颅内椎-基底动脉形态位置分级、血管与脑干的系、脑干有无旋转,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椎动脉越过中线及基底动脉移位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椎动脉:χ2=60.398,P<0.05;左椎动脉:χ2=54.461,P<0.05;基底动脉:χ2=205.007,P<0.05).病例组脑干与血管接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7,P<0.05).对照组脑干未见旋转,病例组103例患者脑干发生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467,P<0.05)且系密切(C=0.89),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357,P<0.05)且系密切(C=0.76).结论 应用先进的MRI技术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准确真实地显示血管移位、脑干变形旋转等形态学上的改变,为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2.
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无临床症状,因体检胸片发现左下肺肿块析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CT表现: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平扫见左下肺后基底段脊柱旁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CT值35 HU,边界较清晰,周围血管纹理明显增粗、增多,可见一蒂与胸主动脉相连,在其后方可见血管影伸过胸主动脉后方与奇静脉相连;增强扫描及血管重组成像清晰显示与肿块相连蒂为肿块供血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并见分支血管附于肿块边缘,左肺下叶一粗大引流静脉接受肿块周围及一部分F叶正常肺组织回流跨过肿块边缘,从胸主动脉后方回流入奇静脉,奇静脉轻度增粗,肿块本身无明显强化.CT诊断:肺隔离症(叶内型)合并异位肺静脉引流(图I).  相似文献   
23.
1 病例资料 病例1 男,9岁.3年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色素沉着呈青铜色.2月前症状加重.既往无输血、长期应用铁制剂和酗酒史,家族中也无相同病患者.  相似文献   
24.
55 2D时间飞跃法MRA 2D时间飞跃(2D TOF)技术已经应用多年,用于获得颈动脉的血流影像.基本脉冲序列是一个二维扰相的梯度回波(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其中轴向层面以连续方式获取.在连续采集时,完全得到一个单独的层面之后再开始采集下一个.使用了一个相当短的重复时间(TR)和一个相对较高的偏转角,导致背景(固定的)组织没有足够时间恢复纵向磁化(T1弛豫)而信号降低,也就是说背景组织被"饱和"了.另一方面,移动(流动)到层面内血液中的质子有充足的纵向磁化.最终结果是流入层面的血液具有高强度的信号.高强度的信号源于不饱和的血液质子的流入,这被称为"流动引起的增强",是TOF获取影像的基本原理.为了消除颈静脉的信号,在轴向层面之前使用了另一个RF脉冲.  相似文献   
25.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08,30(1):102-103
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在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施治于人,并依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症下药.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都在体现辨证施治,也在依靠一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和实验室检查.经过医务人员的诊治,总是存在3种结果:一部分病人治疗有效,一部分病人治疗无效,一部分病人病情恶化.这些现象总是在重复着.医学在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地突飞猛进.然而,我们还没有利用物证学的方法进行医疗诊治工作的思考和开发研究.一些病症的讨论也是理论和经验的分析.虽然,近年来已经建立了循证医学的概念[1,2].循证医学的方法也已经初步应用到医疗工作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我们所提倡的物证医学从本质上是与循证医学不同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动物模型局部脑血流灌注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自由落体法制作闭合性脑挫裂伤模型,外伤后1、3、6、12、24、48及72 h行CT灌注(CTP)检查,源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选择病变最大层面,测量各时间点脑挫裂伤中央区、周边区及对应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中央区与镜像区、周边区与镜像区CTP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CBF、CBV及MTT演变规律.对照CTP图像,观察脑挫裂伤中央区与周边区病理改变.结果 35只动物建模成功,T_2WI及DWI可见脑挫裂伤局部异常信号.CTP参数变化趋势:(1)外伤各时间点中央区CBF值均显著下降,至12 h降至最低点,24 h开始缓慢增高;1、3、6、12、24、48、72 h时CBF分别为(27.58±18.70)、(20.64±6.50)、(23.38±7.53)、(22.14±10.25)、(25.08±11.01)、(43.08±18.33)、(54.79±14.63)ml·min~(-1)·100 g~(-1),镜像区为(62.28±25.46)、(60.67±16.19)、(67.00±21.34)、(74.46±20.11)、(66.73±11.68)、(81.63±10.99)、(86.16±10.57)ml·min~(-1)·100 g~(-1),外伤区与镜像区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1、5.57、5.47、6.02、6.44、4.81、10.60,P值均<0.05);周边区CBF稍减低,1、3 h略明显,此后缓慢增高,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外伤各时间点中央区CBV值均显著下降,至12 h降至最低点,24 h开始缓慢增高;各时间点中央区CBV分别为(1.74±0.46)、(2.22±0.86)、(2.26±0.44)、(1.15±0.22)、(2.67±0.77)、(2.68±0.72)、(2.86±0.65)ml/100 g,镜像区为(7.27±5.29)、(6.18±1.82)、(6.93±1.86)、(6.66±2.75)、(8.48±2.34)、(8.56±2.38)、(8.83±1.57)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9、5.38、6.25、4.80、7.82、6.36、8.51,p值均<0.05);周边区CBV稍减低,1 h与3 h略著,此后缓慢增高,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升趋势近似.(3)中央区1~3 h MTT显著延长,3 h后MTT值下降明显,至12 h达到平台期,中央区各时间点MTT分别为(4.88±1.37)、(5.09±1.21)、(4.49±1.33)、(3.44±0.46)、(3.58±0.42)、(3.51±0.73)、(3.30±0.27)s,镜像区为(2.03±0.07)、(2.03±0.04)、(2.04±0.07)、(2.00±0.55)、(2.07±0.20)、(2.06±0.06)、(2.02±0.02)s,各时间点与镜像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7、5.95、4.43、7.74、9.02、4.73、4.76,P值均<0.05).周边区24 h前MTT增加,1~24 h呈逐渐下降趋势,24、72 h时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镜像区各时间点MTT变化不明显.病理学上中央区出血、坏死、水肿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大均较周边区明显.结论 CTP能敏感地发现及监测兔脑挫裂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脑挫裂伤区血流灌注变化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且病变中央区变化较周边区明显.  相似文献   
27.
肾髓质间质细胞瘤(renomedullary interstitial cell tumor,RMICT)是50岁以上人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肾肿瘤,但肿瘤一般很小,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多不能发现,国内外文献鲜有报告.笔者在临床当中遇到1例巨大RMICT,特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以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
内耳系统磁共振解剖及仿真内窥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VE与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对内耳系统解剖学研究的可行性及其正常解剖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将53例健康志愿者106只内耳行3D FASE重T2WI横断面成像扫描。原始图像传至在网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工作站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及透视容积再现(PVR)成像,采用立体多方位观察内耳结构,并利用仿真内窥镜对内耳结构进行腔内观察。结果:MRI三维成像可清楚地显示内耳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半规管显示的更完善、更直观,MRVE可详细、明确显示内耳结构的腔内解剖,而且检查过程可以制做录像反复多方位观察。两者的有力结合,为医师提供了一种方便、易行、灵活的无创性检查手段。结论:MR三维成像与MRVE结合可用于内耳膜迷路的腔内外解剖结构联合研究,为MRI发现内耳疾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
贺丹  黄燕  刘怀军  冯平勇  崔彩霞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85-87,i0002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下血肿灶周神经元再生状况。 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分子影像学实验室完成。健康家犬21只,随机分为3组:神经生长因子组(n=9):注血后0.5h,将神经生长因子2000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对照组(n=6):只注血,不注药。对照组(n=3):只进针,不注血和注药。3组动物进入实验程序后前3d进行BrdU标记,在脑出血后3,10,28d3个时间点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观察血肿灶周BrdU荧光单标和BrdU-NSE及BrdU-GFAP荧光双标细胞的数目和所在位置(BrdU为新生神经元的标记物,NSE为成熟神经元的标记物,GFAP为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 结果:实验动物2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新生神经元数目:神经生长因子组3,10,28d时BrdU单标阳性细胞数多于脑出血对照组(2.31&;#177;0.24,9.52&;#177;1.87,4.43&;#177;0.56:0.12&;#177;0.14,3.85&;#177;1.87,1.41&;#177;0.32,P〈0.05).10和28d时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脑出血对照组(BrdU-NSE:3.84&;#177;0.24和6.23&;#177;1.92,1.35&;#177;0.71和1.39&;#177;0.24;BrdU-GFAP:4.51&;#177;9.08和10.53&;#177;9.47,1.65&;#177;0.08和1.37&;#177;0.13,P〈0.05):神经生长因子组10d时BrdU单标阳性细胞数最多,28d时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②新生神经元分布:神经生长因子组双标细胞的分布多位于血肿靠近额叶皮质面,在皮质与皮质下移行区内可见双标细胞,而脑出血对照组极罕见。 结论: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能够通过刺激额叶皮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迁徙和分化的机制,促进血肿灶周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新的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方法 健康山羊1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显露左侧颈2-3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球囊通过椎间孔插入硬膜外腔,达颈2-3椎间盘水平.实验组术后第10天经导管缓慢注射生理盐水0.2 ml使球囊膨胀.持续压迫40天.对照组不注水.利用MR、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置入的球囊位于脊髓的左前方.球囊未注水时,球囊所在部位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没有明显受压.注水0.2 ml后,球囊呈椭圆形,脊髓受压变扁.所有MR图像显示清楚,没有明显伪影.实验组运动功能评分下降,病理学检查示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肿胀、变性、坏死.结论 采用经颈椎椎间孔置入导管球囊制作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压迫程度、压迫速度和持续时间可控,保留了椎管的完整性,能获得较满意的MR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