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观察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灶周皮质的动态时空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分子影像医学和神经病学实验室完成。①选择清洁级健康新西兰白兔66只,雄性,兔龄4.5~5个月,体质量(2.6±0.2)kg,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0),模型组按再灌注时间又分为6个时间点,即1h、6h、1d、3d、7d、14d,每个时间点10只大白兔,各时间点依方法不同又分为组织学检测组(n=5)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组(n=5)。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皮质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应用MetaMorph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于400倍光镜下随机观察并测量灶周皮质5个不重复视野神经细胞胞浆半胱氨酸蛋白酶3阳性表达光密度值,计算其平均数。③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灶周皮质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经计算机分析系统,绘制细胞数DNA分布图,以二倍体峰前亚二倍体峰(凋亡峰)判定细胞凋亡,计算DNA断裂的凋亡细胞百分数(细胞凋亡率)。④透射电镜取材和观察:开颅取脑后,立即取梗死灶周1mm×1mm×2mm大小的标本,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在光镜下进一步确认已切到梗死灶周后,行超薄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后,日立H-9000型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照相。⑤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66只大白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2h缺血再灌注1h迅速增多,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剧,3d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4d仍高于基线水平。②灶周皮质凋亡率和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法计数TUNEL阳性细胞数在再灌注1h也逐渐增多,1~3d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4d降至基线水平。③超微结构显示假手术组的细胞结构正常。再灌注3d神经元损伤最重,7d时形态有所改善。结论: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表达在再灌注期先于凋亡发生前,并且其表达时程较长,是检测缺血再灌注凋亡的敏感指标,也是溶栓后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2.
3.0T磁共振SWI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M)诊断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SWI序列,回顾性分析经DSA或病理证实的42例颅内C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常规磁共振cMRI (SE-T1WI、FSE-T2WI)、传统T2*WI和CT进行对照.结果 42例CM患者,SWI共检出病灶156个,T2*WI 121个,cMRI 94个,CT 73个.对相同层面同时显示的52个CM病灶的面积进行测量,SWI平均2.1 cm2,T2*WI平均1.9 cm2,cMRI平均1.6 cm2,CT平均1.5 cm2.CM在SWI序列上主要表现为多发"黑点"征,或"爆米花"样高信号周围包绕"铁环"征.结论 SWI对颅内CM诊断敏感性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3.
兔脑短暂缺血再灌注的多模态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多模态MR动态观察兔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的系列变化.方法 新西兰白兔49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n=35)和对照组(n=14),各组根据时间点又分为再灌注0.5、1、2、4、6、12、24 h,7个亚组.再灌注前15 min和再灌注后30 min、1、2、4、6、12、24 h进行多序列MRI检查,包括DWI、DSC-PWI、FAIR、T2WI和T1WI.结果 DSC-PWI和FAIR与DWI最大层面不匹配区面积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两者比较除0.5 h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AIR测得的面积比DSC-PWI较高.结论 DSC-PWI半暗带图和FAIR半暗带图均能灵敏地确定半暗带的存在及其存在时间和范围,但FAIR容易高估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脑出血血肿体积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使用脑出血血肿体积测量软件测算脑出血血肿体积,对血肿体积扩大及吸收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血肿扩大与出血部位、血肿形态、慢性肝病及长期饮酒史有关。血肿吸收组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复查,血肿平均吸收比率分别为9.31%、16.04%、28.05%;首次出血量分别为〈10ml、10~20ml、20~30ml者血肿吸收比率依次减小。结论出血部位、血肿形态、慢性肝病及长期饮酒史是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血肿吸收速度与首次出血量相关:首次出血量小吸收快,反之则越慢;血肿吸收组随时间进展,吸收速度增快。  相似文献   
125.
孟令惠  杜亚强  何丽  李淑青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10,32(20):2890-2891
非酮症性高血糖可表现为多种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偏侧舞蹈症是其少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近期我院收治1例,查阅近10年来国内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6.
刘怀军 《河北中医》2012,34(8):1215-1215
通过运用不同的药物,可以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以及人体与外界的平衡,达到减少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中药如何首乌、柏子仁、川芎、刺五加、桑寄生、墨旱莲、牛膝、肉桂、沙苑子、酸枣仁、银杏叶、知母等补益药物,其中补益气血类中药和滋阴助阳类中药在延缓机体衰老方面颇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27.
CT和多种MRI成像方法在突发性耳聋中的选择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率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突发性耳聋最新的诊断标准是2005年济南全国耳科会议修订的,即: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以内)的,听力至少在2个相连频率下降20 dB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耳聋[1].突发性耳聋,其实质是感音神经性聋,从发病部位上,病变可以位于Corti器的毛细胞、听神经或各级听中枢,其中毛细胞病变引起者称感音性聋(耳蜗性聋),如药物中毒性聋及病毒感染者即属于此类,病变位于听神经及其传导径路者称神经性聋(蜗后性聋),听神经瘤所致耳聋属此类,病变发生于大脑皮层听中枢者称中枢性聋.故致突发性聋的部位在内耳、内听道及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28.
杨素君  赵斗贵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09,31(18):2393-2395
且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在诊断泌尿系梗阻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经腹部平片(KUB)、B型超声及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未明确病因的泌尿系梗阻性疾病患者,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CT增强扫描,利用后处理技术,对增强后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CTU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乎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结果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可清晰直观地显示泌尿系的解剖结构,结合常规轴位扫描可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性质,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与尿路之间的空间关系。52例患者中泌尿系肿瘤7例;肾脏及输尿管先天畸形17例;泌尿系结石21例;肾脏及输尿管结核2例;输尿管移植1例;外压致输尿管积水2例;手术致输尿管狭窄2例。结论MSCTU图像清晰,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对病变的检出和定性快捷、安全可靠,可作为泌尿系梗阻性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探讨3D-FIESTA-C序列在突发性耳聋诊断中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使用GE公司Signa Excite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在除外5侧听神经瘤及2侧病毒感染外,对3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其余40患侧及25健侧行3D-FIESTA-C序列检查.结果 发现动脉硬化(内耳迷路动脉边缘毛糙,粗细不均)6侧,血管明显较正常粗大5侧,考虑微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或/且与之粘连15侧;14侧未找到明确病因.25健侧中9例微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或/且与之粘连.结论 3D-FIESTA-C序列对突发性耳聋血管循环障碍方面的病因诊断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0.
目的采用口服乙酰唑胺CT灌注显像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区脑血流储备力的变化。方法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先行常规脑CT灌注检查(基础态),结束后即刻口服乙酰唑胺1.0g,延时2h后再次行脑CT灌注检查(激发态)。比较激发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Y)、负荷前后双侧相对值(rCBF、rCBV、rMTr)及CBF变化率(RCBF)。结果负荷试验:基础态:病变侧MCA供血区CBF较对侧明显减低,CBV轻度增加,MTT明显延长(P均〈0.05)。激发态:健侧CBF明显升高、MTY明显缩短、CBV无明显改变;病变侧CBF、CBV及MTT均无显著变化;病侧与健侧负荷前后RCBF、RMTT及rCBF、r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RCBV及rCBV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乙酰唑胺负荷试验CT灌注显像是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的简单有效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