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和皮层扩布性抑制学说。动物模型正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本文拟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颞肌、咬肌外感受抑制(ES)检测偏头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肌电图刺激眶下神经对20例偏头痛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ES试验,检测颞肌、咬肌ES的潜伏期和时限。结果偏头痛患者第二外感受抑制期(ES2)潜伏期均数值为49.6~55.3ms,时限为26.6~31.3ms,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8.8~53.0ms和29.5~33.9m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头痛组中70%(14/20)患者存在一些特征性的较高程度抑制的波形。结论具有特征性的较高程度抑制的波形提示偏头痛存在外感受抑制环路中间神经元的过度活动;ES实验对了解偏头痛的电生理变化可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美利曲辛合剂治疗伴有情绪障碍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治疗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偏头痛患者154例和丛集性头痛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美利曲辛合剂(黛力新)及头痛发作时加用散立痛组(治疗组,偏头痛组最终完成68例,丛集性头痛组最终完成11例)和头痛发作时单用散立痛组(对照组,偏头痛组最终完成59例,丛集性头痛组最终完成9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对其抑郁和/或焦虑状况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的评估.结果偏头痛治疗组不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所伴有的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第4,6周均P<0.01),还可以显著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第4周P<0.05,第6周P<0.01)、缩短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第2,4,6周均P<0.01);而丛集性头痛治疗组虽然能显著减少丛集性头痛患者的HAMD评分(第4周P<0.05,第6周P<0.01)及HAMA评分(第4,6周均P<0.01),但是却不能减少患者的丛集期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第2,4,6周均P>0.05).结论对于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偏头痛患者,美利曲辛合剂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而对于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丛集性头痛患者,美利曲辛合剂没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术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为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提供实验基础 ,建立一种可靠的三叉神经痛模型。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及假手术组 ,手术组用两根铬线疏松环扎大鼠的眶下神经造成慢性缩窄损伤 ,而假手术组只暴露神经 ,但不结扎 ,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及相关的痛觉行为变化。结果 :手术组术后 9~ 6 0天左右 ,在眶下神经支配区域内 ,大鼠出现痛觉超敏现象 ,与手术对侧、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 ,极低的外在刺激即可激发强烈的疼痛行为反应 ,持续至术后 30天 ,然后逐渐恢复 ,术后 80天左右恢复术前水平。结论 :大鼠眶下神经的慢性环扎损伤可导致三叉神经痛出现 ,压迫解除后疼痛可缓解。该模型成功地模拟了临床因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的情况 ,简单易行 ,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点.结果 本组65例CVST患者中,25例(38%)患者仅表现为单纯颅高压;头面部局部或全身感染者13例(20%);贫血4例(6%);服用避孕药史4例(6%);结缔组织及相关疾病4例(6%)(Behcet's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蛋白C缺乏2例(3%).9例急性患者的头颅CT平扫发现,2例存在"稠密三角征",3例存在"条带征".亚急性患者头颅MRI显示,静脉窦内主要为T1、T2高信号(33%,4/12).MRI发现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患者静脉性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8%(3/8)、33%(4/12)及18%(6/33).在行MRV检查的12例患者中,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100%).DSA检查发现66%(40/61)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11%(7/61)累及大脑浅(深)静脉.结论 CVST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头颅CT及MRI分别对急性,亚急性CVST静脉窦内的血栓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诊断CVST.若以上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应尽快行DSA检查,尤其是大脑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建立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观察经典止痛药物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对清醒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验证此模型的可靠性。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前及给药后40 min分别给予5 min持续电刺激,观察清醒状态下大鼠用药前后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的行为学指标为甩头次数和过度理毛时间。结果对照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以及对照组与布洛芬组甩头次及理毛时间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氨基酚组及布洛芬组对模型动物行为学影响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的头痛症状。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电刺激的头痛模型切实可靠。  相似文献   
17.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医学参考值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医学参考值范围.方法 共110例除外原发肿瘤及脑膜癌病患者,采用罗氏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上述患者脑脊液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5-3(CA15-3)、糖链抗原19-9(CA19-9)、癌抗原72-4(CA72-4)、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甲胎蛋白(AF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含量.结果 (1)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为:CEA<0.573 μg/L、CA125<2.591 U/ml、CA15-3<2.045 U/ml、CA19-9<2.272 U/ml、CA72-4<1.252 U/ml、CYFRA21-1<1.44 ng/ml、AFP<0.968 μg/L、NSE<57.666.g/ml、SCC<0.5μg/L、HCG<0.769 U/L.(2)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的含量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3)性别对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无影响(P>0.05).结论 建立了脑脊液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CA19-9、CA72-4、CYFRA21-1、AFP、NSE、SCC和HCG的医学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8.
5-羟色氨酸治疗缺氧后肌阵挛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氧后肌阵挛 (Lance Adams’病 )临床上甚罕见。现报告1例常规抗癫痫药物无效 ,5 羟色氨酸 (5 HTP)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的患者如下。1 病例 男 ,34岁。因意识不清 10天、发作性肢体抽动 6 5天于 1999年 11月 2日入院。患者于 1999年 8月 17日因患“急性会厌炎”静滴青霉素出现过敏反应 ,呼吸骤停 3分钟 ,期间有短暂的心律失常。当时紧急插管后自主呼吸恢复 ,但一直昏迷 ,频繁发作全身抽搐。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癫痫及对症治疗 10天后 ,病人渐苏醒 ,但出现言语不清 ,发作性全身不自主抽动 ,以面、颈、四肢为著 ,自主动作或声光…  相似文献   
19.
头痛是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与患就诊时的主诉,约占神经内科门诊患总数的50%,其病因复杂,医治棘手。尽管多数头痛为原发性,即迄今为止尚不明确其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偏头痛和三叉神经-自主神经痛,而也有不少头痛是由特定病因所致,此类称为器质性头痛。所有原发性头痛的诊断必须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因素,否则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甚可危及患生命。因此,正确认识和识别器质性头痛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脑动脉影像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脑动脉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例明确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进行头颅MRI、MRA和或(DSA)检查。结果: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MRA或DSA异常,其中3例表现为颅内大血管狭窄,2例表现为血管分支稀疏;病例1的颅内病灶、层状坏死符合血管分布,与其病变血管一致。结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合并颅内动脉异常,且有的动脉异常与层状坏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