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69篇
  免费   6500篇
  国内免费   4010篇
医药卫生   71379篇
  2024年   159篇
  2023年   909篇
  2022年   2322篇
  2021年   3709篇
  2020年   2918篇
  2019年   2092篇
  2018年   2153篇
  2017年   2217篇
  2016年   1900篇
  2015年   3077篇
  2014年   3935篇
  2013年   3801篇
  2012年   5303篇
  2011年   5738篇
  2010年   4124篇
  2009年   3413篇
  2008年   3777篇
  2007年   3436篇
  2006年   2983篇
  2005年   2584篇
  2004年   1920篇
  2003年   1769篇
  2002年   1427篇
  2001年   1150篇
  2000年   938篇
  1999年   771篇
  1998年   430篇
  1997年   497篇
  1996年   316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5篇
  1969年   4篇
  196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经双侧椎动脉 (VA)、颈内动脉 (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 2 2例 ,按翼点入路方向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 2 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点、管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 2例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1)本组观测到 4 3支回返动脉 ,其中 39支Heubher回返动脉 ;4支副Heubner回返动脉。 (2 )Heubner回返动脉 4 6 .5 % (2 0 / 4 3)起于A2 段 ,2 5 .6 % (11/ 4 3)起于A1段 ,2 7.9% (12 /4 3)起于前交通动脉 (ACOA)水平的大脑前动脉 (ACA)。 (3)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管径 :左侧 0 .81± 0 .2 1mm(0 .35~ 1.17mm) ;右侧 0 .84± 0 .2 6mm(0 .37~ 1.2 1mm)。 (4 )回返动脉发出后 ,与ACA反方向成锐角 ,沿A1上壁、外侧及后内侧 ,越过ICA两分叉 ,经大脑中动脉 (MCA)始段前面穿通入脑 ,少数回返动脉行走于前穿质 (APS)的后部。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穿通支少。结论 :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手术时 ,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夹闭 ,并解剖寻找、剥离Heubner回返动脉 ,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及其它穿通支 ,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注射疗法及复合小针刀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诊断明确的肌筋膜疼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采用注射疗法治疗;IS组:采用注射疗法加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率变异(HRV)的频域变化,低频LF、超低频LLF、高频HF、低高频比LF/HF及心率变异指数HR-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前后疗效并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①HRV频域指标组内比较:LF、LLF、HF以及HRVI治疗前舆治疗后1min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5min、10min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LF/HF治疗前与治疗后5min、10min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1、5、10min,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组间比较:病人治疗后临床症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IS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VAS降低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③回访病例中,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疗法以及复合小针刀疗法均可有效改善肌筋膜疼痛病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稳定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达到缓解疼痛。注射疗法复合小针刀疗法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注射疗法。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拟诊高血压肾硬化(H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63例最初拟诊HN且有肾活检诊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肾脏病理学结果分为原发性肾炎(PN)组、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BN)组及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MN)组,比较各组间临床参数及组织学特征。对确诊HN的患者分析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及病理因素。结果 63例临床拟诊为HN的患者经肾组织活检病理诊断,37例(58.7%)为BN;12例(19.0%)为MN;14例(22.2%)为PN,HN诊断符合率为77.7%。BN组患者男性较多,年龄较大,高血压家族史比例及高血压病程明显高于PN组,而PN组尿蛋白定量高于BN及MN组。MN组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高于PN组。BN组视网膜病变主要为0~Ⅱ级,占78%,而MN组则主要为Ⅲ~Ⅳ级。PN组球性硬化肾小球比率及小管慢性化指数(CI)积分均高于MN及BN组。MN及BN组肌内膜细胞增殖、小动脉玻璃样变等血管病变均较PN组明显,其中BN组改变最为显著。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SBP)、尿蛋白定量、尿酸(UA)、总胆固醇(TC)是影响肾脏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2.563、2.467、2.323、2.357。结论 临床拟诊HN的患者不能排除PN。部分HN与PN患者临床表现相似,单纯依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难以区分。肾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最佳手段。 SBP、尿蛋白、TC、UA等因素可加速HN的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方法与疗效。 方法 :对 8例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 ,在起搏器与电极的接口松解前 ,应用在体起搏器间断接触法 ,使自身逸搏心律得已恢复 ,然后再行松解接口以及必要的起搏参数测试。 结果 :起搏器离体次数为 3~ 7(5± 2 )次 ,最长逸搏间期为 3.38~ 6 .2 0 (4.5 1± 1.11)s,自身逸搏心率为 30~ 4 3(38± 5 )次 /min ,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换。 结论 :在体起搏器间断接触法切实可行 ,能够明显提高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重组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rrALR)对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衰竭(ARF)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即健康对照组,ARF模型组,模型+空质粒对照组(空质粒组),模型+rrALR干预组(ALR组):根据给予rrALR的剂量不同分为ALR1组和ALR2组两个亚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12、16和21天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在留取血、尿标本后,处死大鼠并取肾组织标本。常规生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BUN、Scr和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酶的变化;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AL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ALR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ARF大鼠各组BUN、Scr及尿NAG酶水平在第4、8、12、16天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与模型组和空质粒组相比,ALR组BUN、Scr及尿NAG酶水平明显降低(P < 0.05);肾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在各时间点明显减轻;而肾组织的ALR蛋白表达增加(P < 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活跃;PCNA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增殖指数(PI)明显升高(P < 0.05)。 结论 rrALR对急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减轻病变和促进再生修复的作用,可明显改善ARF大鼠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86.
AMPK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是一种重要的蛋白激酶,主要作用是协调代谢和能量平衡.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被激活后,在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摄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脂肪酸氧化以及调节基因转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证实脂联素有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很可能是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介导,对脂联素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将成为进一步理解脂联素作用的关键所在.而脂联素又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因子,所以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逐渐成为对妊娠期糖尿病研究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87.
早期新生儿黄疸的动态监测及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出生1周内新生儿黄疸的动态变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分析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我院产科出生的928例新生儿每日进行同一部位的皮肤测定,根据新生儿不同出生情况对超过胆红素值安全范围的及时给予口服药物或转儿科蓝光治疗。结果928例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156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5.74%,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对新生儿黄疸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大幅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
云南白药对血小板活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云南白药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应用单克隆抗体法 ,并用流式细胞仪对 2 0 6例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血浆凝血物质和 D-二聚体含量。结果显示 :服药组血小板明显活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凝血物质和 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 P>0 .0 5 )。结论 :云南白药能增加血小板活化 ,促进局部止血 ,但它不影响凝血物质和 D-二聚体的含量 ,不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90.
女性腹膜原发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琦  石群立  吴波  孟奎  马恒辉  孙桂勤  陆珍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16-619,623,F004
目的:分析12例女性腹膜原发癌(FPCP)(10例浆液癌、1例黏液癌、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复习我院1992至2002年间12例FPCP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收集随访资料,记录大体标本所见,调出全部蜡块重新切片,并行PAS染色及细胞角蛋白(CK)7、CK20、ER、PR、牛血清清蛋白100(S-100)、卵巢癌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CD1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2例患者年龄在32—67(平均48.75)岁,10/11例患者血CA125明显增高。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示阳性者:PAS为7/11,CK7为10/11,CK20为10/11,CD15为11/11,S-100为8/11,CA125为6/11,CEA为6/11,ER为4/11,PR为2/11。黏液性腹膜癌预后极差,其余类型与卵巢原发性上皮癌相似。结论:女性FPCP被认为起源于中肾旁管(Muller管),组织学上与同类型的卵巢癌一致,在排除卵巢原发癌的基础上可作出诊断,免疫组化有助于区分女性FPCP、腹膜间皮瘤和卵巢原发癌。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