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体育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虽然其三种价值取向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之处,但相互适应取向更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体育课程实施既是学校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主动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杨波  袁古洁 《体育学刊》2007,14(6):59-63
英国于1988年首次实施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现行的"国家课程2000"是经过1994年和1999年两次修改完善而于2000年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英国国家体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也经过了较大的改动.英国国家体育课程的发展过程、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与特征给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体育课程应体现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育与健康是两门性质不同的课程,应开设单独的健康教育课程;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讲求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课程实施与评价由学校、家长和师生共同监测.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校体育课程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向。在课程价值取向方面,将转向学生本位引领下的三种价值取向的相互融合;在课程目标方面,将从强调增强体质转向注重学生的健康生活;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在课程实施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弘扬;在课程评价方面,将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差异、文化传承、文化变迁的视角下,对中关体育课程设计、中关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中美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提出目前中国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永  姜明  王冬慧 《体育科技》2013,(6):114-115
结合当前高校执行阳光体育工作情况,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应追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以阳光体育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为线索,为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目标,最终要体现培养目标的“人本位”精神.为构建全面、综合、发展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和过程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挑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新的体育课程(小学)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建立在全新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挑战1.新体育课程目标对教师的挑战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学校体育评价的核心。章简要论述了体育课程评价理论及其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提出了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具体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8.
卢玉 《体育教学》2011,(7):25-27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理解、观点与解释的总和,是实践主体根据体育课程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已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而每次改革都必然伴随着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发展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学校体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体育课程质量的发展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当前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发展性评价对新时期体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体育课程质量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要完成实验,进入实施阶段.而这个贯彻和实施比以往各个新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更加困难,如何将国家的课程标准这个"天"和基层体育教学和改革的这个"地"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个突出的问题,认为这个联系的环节就是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就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敏学 《体育学刊》2007,14(5):96-99
为了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方面有缺陷和残疾的少年儿童,其身体和心理有别于正常儿童少年;身心缺陷的补偿与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具针对性,追求体育课程的缺陷补偿和康复功能;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体育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场地器材应符合残疾儿童特点。  相似文献   

12.
围绕体育课程结构系统化这一命题,在讨论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及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了宏观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并对其动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从宏观角度上看,体育课程结构是一种课程类型结构.可划分为管理规划层、存在形态层和操作层3个层次.其动态变化规律表现为,随着学段上升,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应逐渐增加,而活动课程和必修课程应呈现递减趋势.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关系,其变化规律不是体现在比例分配上,而是随着学段的上升,两者的融合应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从物质层面向精神、文化层面拓展.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10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期待。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从目标到内容再到组织形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全面且不够具体,新的教学方式有所引入但对实质把握不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泛杂和教学组织出现混乱现象。期待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有深入、全面、具体的解读,在提高认识和强化管理、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对体育课增强体质、体育课融合健康教育、体育课实施模块教学、体育课适宜性教材确定、体育课准确性教学目标设置等困扰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通过加强研究完善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创造条件为顺利实施课改保驾护航、开辟第二课堂有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等策略突破体育课改中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论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的思维范式,系统地认识和考察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着重阐释了“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两个方面——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和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并进一步对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实践性问题和现代性问题进行剖析,以揭示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指导性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认知、技能、情意”的目标分类并非针对体育课程所提出,这种分类缺少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目标,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价值,不适用体育教学的目标制订。“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的目标分类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归纳修正得出更加明晰的关于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目标分类:促进动作发展的技能目标;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能目标;促进精神发展的情意目标。三类目标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从体育课程本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等5个方面对近10年我国体育课程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表明,体育课程研究的进步体现在:研究选题和视角广泛多元;研究对象和内容新颖深刻;研究方式和方法多样创新。不足体现在:实证研究不足,缺乏对典型个案的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借鉴过滥,呈现出盲目引用国外理论的倾向;研究成果重复性强,缺少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研究成果应用性较差,在改善"青少年体质下降"上作用力不足。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体育课程本质从"概念界定"向"理性审视"转变;体育课程目标由"目标划分"向"整体优化"转变;体育课程内容和实施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开发"转变;体育课程评价从"理想化设计"向"可操作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现行课程方案的不足,总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整改策略,并提出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改革的初步设想,为进一步认识现行体育教育专业及其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解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名称统一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由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五大领域"整合成了4个学习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变成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实施指导更加具体和实用。但在课程内容、目标、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定位和操作性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