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特征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孕妇的MRI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病例MRI均显示脑实质内多发性的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病灶,大致对称分布。病灶分布以顶枕叶白质为主,额颞叶、基底节、小脑、脑干及皮层灰质也可受累。DWI(b=1000)显示高信号病灶9例,其中ADC图呈低信号3例,提示形成脑梗死。随访发现22例病灶于治疗后短期内恢复,病灶范围大、分布广或于DWI、ADC图显示弥散受限者预后较差。结论孕妇PRES的MRI表现具有显著的特征,MRI对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吕敦召  杨志宏  钟美华  黎旭英  张佳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08-13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致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临床诊断为PIH致PRES患者的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扫描(DWI)表现。结果:9例PRES患者MRI均可见双侧顶枕区皮质及皮层下白质多发病灶,在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FLAIR及T2WI上呈高信号,6例D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扩散系数(ADC值)升高,3例病灶DWI上呈高信号,ADC值不变。治疗后随访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逐渐减小、消失。结论:PIH妊娠晚期发生的PRES病好发于顶枕叶皮质及皮层下白质,治疗及时可逆转,采用MRI平扫及DWI成像结合临床特征,可做出较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PRES)MRI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RES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平扫,包括常规T2WI、T1WI、FLAIR序列扫描、DWI,5例行MRV检查,3例行MR增强扫描,5例经治疗后复查MRI。结果 9例患者均有突发性血压升高病史,其中6例为先兆子痫或子痫,高血压病2例,肾功能不全1例。病变主要累及顶枕叶白质区,其次为额叶、基底节区,MRI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为高信号,DWI为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7例,2例为等信号。5例复查MRI脑白质病灶完全恢复。结论 MRI对PRES可作出明确诊断,其典型征象为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多发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FLAIR、T2W序列显示病灶最佳,DWI、MRV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CT、MRI在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中的价值。方法8例女性PRES患者中6例为孕妇,1例肺癌手术后化疗患者,1例高血压患者,均行MR静脉成像(MRV)、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2例行CT平扫,5例行增强MRI及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结果CT示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8例患者MRV显示脑静脉、静脉窦通畅,无狭窄、异常扩张及血栓形成征象。MRI显示双侧顶枕叶(8例)、基底节区(2例)、额叶(4例)多发异常信号,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内,3例患者皮质亦受累。在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1WI及FLAIR呈高信号,以FLAIR像显示皮质病变为佳。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等或高信号。部分病灶DWI及ADC图均表现为高信号。随访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范围、数目逐渐变小、减少。5例行增强扫描患者显示病灶呈轻度强化,3D CEMRA显示强化沿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终末支分布,部分呈“葡萄状”。随访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范围及程度逐渐缩小、消失。结论FRES好发于顶枕叶白质,但也可见于基底节、额叶及脑皮质。病变为血管源性水肿,增强T1WI及3D CEMRA显示病灶有可逆性强化。以MRFLAIR及T2WI序列显示病灶最佳。  相似文献   

5.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及DWI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志群  李坤成  武力勇  赵澄   《放射学实践》2009,24(8):828-831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为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表现为头痛、视物不清,并伴有高血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生化、脑脊液、血及尿常规检查,行常规MRI、MRA及Dwl扫描。结果:3例PRES患者MRI示双侧顶枕区皮质及皮层下白质多发病灶,在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FLAIR及T2wI上呈高信号,DWI显示部分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ADC)上呈高信号,部分病灶DwI上呈高信号,ADC上呈等信号。治疗后随访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逐渐减小、消失。结论:PRES好发于顶枕叶皮质及皮层下白质,病变早期为血管源性水肿,晚期可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治疗及时可逆转,采用MRI及DwI成像结合其临床特征可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RP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头颅MRI检查显示病变累及双侧枕叶4例,双侧顶叶及双侧基底节对称性受累各2例,2例单侧顶叶受累,1例伴胼胝体压部受累,1例左侧小脑受累.MRI信号呈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FLAIR序列病灶信号明显增高,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5例弥散加权成像随着b值的加大(0,500,1000 s/mm2),病灶高信号逐渐减低,ADC信号略增高.CT扫描病灶呈低密度影.结论 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正确诊断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及子痫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phalopathy syn-drome ,RPLS )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8例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结果 RPLS影像学病灶分布,顶枕叶8例,颞叶4例,额叶6例,丘脑1例,基底节1例,CT表现两侧顶枕叶区斑片状的低密度区,灰白质界限模糊,脑回样对称分布,可伴有额叶、颞叶部位脑白质低密度影,灰质一般不受累,MRI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呈等或高信号,ADC呈高信号影,临床表现癫痫发作5例,头痛4例,意识障碍5例,视物模糊1例,高血压8例,所有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无后遗症。结论认识RPLS特有的影像表现,结合子痫前期及子痫临床特点能得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CT及MRI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出现头痛、呕吐、视物障碍等先兆子痫及子痫症状且并发RPLS的孕产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RPLS病灶CT表现为稍低密度影,MR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T2WI高、FLAIR高信号,病灶主要分布于双侧大脑后部皮质下脑白质。10例累及两侧大脑半球(其中枕叶受累8例,顶叶受累8例,额叶受累6例,颞叶受累4例,另有2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区),1例仅累及左侧顶枕叶。MRV成像的5例患者中均没有观察到明显静脉血栓征象。MR显示病灶较CT更清楚,尤其是FLAIR序列。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甚至消失,8例复查后发现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消失。结论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有较特征的影像学改变,认识这些特点并正确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患儿资料8例,男7例,女1例,其中淋巴瘤化疗患儿、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各2例,紫癜肾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各1例.其中,5例肾病患儿血压升高.8例患儿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1例间时行增强MR及MR血管威像(MRA),1例行MRA和MR静脉血管成像(MRV);其中4例行CT平扫.结果 MRI及CT显示双侧顶枕叶(8例)、额叶(2例)、颞叶(1例)、基底节区(1例)及左脑半球(1例)多发异常信号或低密度,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自质内,6例患儿皮质受累.在T1WI上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上呈高信号,以FLAIR像显示皮质病变为佳.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等或高信号.部分病灶DWI表现为高信号.1例行MR增强扫描患儿显示病灶部位沿脑膜斑片状及线样强化,皮层下脑组织内病变呈片状强化.2例MRA及1例MRV各大动脉血管及静脉窦未见明显狭窄、扩张或栓塞征象.随访MRI及CT显示所有患儿病灶范围逐渐缩小,数目减少.结论 FRES好发于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病变大部分为血管源性水肿,增强T1WI示病灶有强化.儿童与成人病变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有所不同.MRI是PRES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联合MR脑血管成像在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例围产期PRES患者,平均年龄为26.5岁,且均于起病后2 d内行常规MRI和MR脑血管成像,MR脑血管成像包括MR脑动脉成像(MRA)和MR脑静脉成像(MRV)。结果:病变均累及双侧顶枕叶,另累及额叶2例,基底节区2例,桥脑1例,病变占位效应不明显。病变主要位于皮层下白质,其中1例累及皮质。病变T1WI呈低、等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高信号。3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为高信号,另2例部分病变DWI为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以上病变未见明确强化,MRA、MRV未见明确异常。结论:围产期RPES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常规MRI联合MR脑血管成像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子痫7例,高血压脑病1例.8 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结果 PRES的CT主要表现为顶枕叶白质低密度影,病变累计双侧顶叶7例、枕叶4例、额叶5例、基底节区3例、颞叶及小脑1例,单纯桥脑1例.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MRI对于显示病变有无、范围及皮质受累较CT更敏感.8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CT、MRI显示病灶逐渐减少、消失,呈可逆性改变.结论 PRES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静脉成像(MRV)和MRI对孕产妇特有疾病先兆子痫、子痫的脑部并发症——静脉窦闭塞和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PRE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出现癫痫、头痛、视物模糊的先兆子痫、子痫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6例为顺产后3~5d,4例为剖宫产后1d,5例为妊娠25~34周胎死宫内,12例为足月妊娠。病人均行MRI和MRV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WI、T2WI、FLAIR、DWI。结果 14例显示静脉窦闭塞,其中上矢状窦4例,以前部为主。横窦2例、乙状窦1例、深部静脉系统2例、颈内静脉3例、皮质静脉3例。全部静脉窦闭塞2例。MRI显示相应闭塞静脉的引流区呈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影,DWI显示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4例病人出现DWI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提示病变为细胞毒性水肿。5例2周后随访MRI及MRV显示静脉窦通畅,而2例并发了脑实质出血。13例PRES病人,MRI显示双侧顶叶(10例)、右侧顶叶(2例)、双侧枕叶(7例)、双侧额叶(6例)、右侧额叶(3例)、双侧颞叶(4例)、左侧颞枕叶交界区(1例)、胼胝体压部(1例)、双侧基底节区(2例)、右侧基底节区(1例)、左侧半卵圆中心(1例)、双侧小脑半球(1例)多发异常信号。病变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部分病灶DWI及ADC图均表现为高信号。1例病人左侧颞叶发生出血。6例随访MRI显示病灶范围变小,数目减少,甚至病灶消失。结论 静脉窦闭塞好发于上矢状窦,但深静脉和浅静脉均可发生。PRES好发于顶枕叶白质,皮质也可受累。还可见于额叶、基底节区、颞叶、胼胝体、小脑半球。两者病变均为血管源性水肿.但分布的部位和范围不同.MRI和MRV对其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先兆子痫、子痫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并发症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兆子痫、子痫的脑部并发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MRI诊断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出现癫痫、头痛、视物模糊的先兆子痫、子痫并发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例为顺产后3~5 d发生子痫,7例为产前先兆子痫、子痫行剖宫产术后,5例为胎死宫内伴发子痫前期重度或子痫.14例患者均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DWI,其中12例患者还行MR静脉成像(MRV).结果 12例患者MRV显示脑静脉、静脉窦通畅,无狭窄、异常扩张及血栓形成征象.14例患者MRI显示双侧顶叶(11例)、右侧顶叶(2例)、双侧枕叶(8例)、双侧额叶(7例)、右侧额叶(3例)、双侧颞叶(4例)、左侧颞枕叶交界区(1例)、胼胝体压部(1例)、双侧基底节区(2例)、右侧基底节区(1例)、左侧半卵圆中心(1例)、双侧小脑半球(1例)多发异常信号,病变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内,但6例患者顶枕叶皮质、1例患者颞叶皮质亦可见受累.病变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部分病灶DWI及ADC图均表现为高信号.1例患者左侧颞叶发生出血.5例随访MRI显示病灶范围、数目变小、减少、消失.结论 MRI对PRES可作出明确诊断,并且以FLAIR序列显示病灶最佳.  相似文献   

14.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影像学分布模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病灶分布模式.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32例均行MRI检查和复查,包括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其中21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病灶部位分布的关系采用四格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病灶累及部位上,顶枕叶与其他各部位如深部白质、脑干、基底节区及胼胝体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分布模式上,除16例(50%)以顶枕叶分布为主的经典型以外,还有3种变异影像学分布模式:全脑型(8例)、不对称型(5例)和脑干型(3例).结论 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尤其是顶枕叶白质内血管源性脑水肿是PRES最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准确识别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对PRES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影像学表现(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及神经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RES临床特点及神经影像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 PRES神经影像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脑白质区广泛水肿,但也可以发生在其他部位,如额叶、脑干或小脑.CT表现为白质区密度降低;MR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像显示高信号.血管源性水肿时,DWI呈中等或低信号,ADC图呈高信号;若致病因素不能有效消除,血管源性水肿也会发展成细胞毒性水肿.水肿有时会合并有新鲜微小的出血灶,CT表现为密度增高,T2WI、平面自旋回波T2WI及DWI均呈低信号.结论 通过神经影像检查,并结合病史,可以对PRES进行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随访证实为PRES的MRI表现。将9例PRES病变区域的ADC值(病变组)和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9例健康志愿者相对应部位的ADC值(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RI示双侧顶枕叶(7例)、颞叶(3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2例),小脑半球(2例),一侧额叶(2例),胼胝体压部(1例)多发异常信号,且发生于脑叶的病变主要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双侧基本对称,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或高信号,ADC图呈等或高信号。病变组ADC值为(0.725~1.530)×10-3 mm2/s,平均为1.135×10-3 mm2/s;对照组ADC值为(0.661~0.988)×10-3 mm2/s,平均为0.798×10-3mm2/s,病变组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图显示PRES患者病变呈等或高信号,ADC值测量为其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对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证实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8例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检查,1例行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CE-MRV)检查,6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果 MRI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6例位于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2例累及脑干.T_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_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注射Gd-DTPA后无明显异常对比强化,MRA未见明显异常,DWI显示病变扩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或为正常.7例经对症处理后多次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临床症状好转;1例因多系统衰竭死亡.结论 MRI对PRES的病变范围显示清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种MR检查方法并结合治疗后复查可以明确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CT、MR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CT 均表现为双侧大脑后循环供血区分布为主的斑片状低密度影;2例MRI表现为双侧顶枕叶基本对称分布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T2 FLAIR呈高信号, DWI呈等信号,增强无强化。结论 CT、MRI检查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表现可对其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2例中,1例严重的肾病综合征,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均急性起病,以头痛、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头颅MRI检查均显示以大脑半球顶枕部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病变,额叶也有相同性质的小片状病灶受累。4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头颅MRI原有病灶明显减小或消失。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结合病史和MRI特征可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诱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LS)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RLS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MRI显示PRLS以顶枕叶为主的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病变,病变多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偶可累及双侧颞叶后部及额叶,T2WI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对病变的显示有独特的作用,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确定PRLS的临床分期。结论PRLS在MRI上具有特征性。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PRLS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