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脾脏病变的CT及MRI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5例脾脏病变,分析其CT与MRI表现及比较两者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5例中包括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5例,脾包膜下血肿1例,脾淋巴瘤3例及脾梗塞、脾转移瘤各1例;应用CT检查9树,MRI诊断6例。结果:分别对15例脾脏病变从形态、CT密度或MRI信号强度及增强情况等影像学表现进行了观察。结论:脾脏病变发生率虽不高,但种类很多,CT和MRI对发现和明确脾脏病变的性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脾脏疾病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脏的大体及断面解剖。2 .脾脏的先天变异( 位置、形态及数目) 。3 .脾感染性疾病:脾脓肿,脾结核及脾包虫病。CT、MRI 均表现病灶中心为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边缘可见环行强化。病灶多发及钙化有助于脾结核的诊断。4 .脾脏的囊性病变:主要包括脾囊肿、脾内假性胰腺囊肿及脾包虫病。CT、MRI 像呈液性密度或信号,边缘光整。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包虫皮试。5 .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血管瘤,脾错构瘤和淋巴管瘤。以脾血管瘤最多见,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为CT 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 T1 W 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 W 像呈高信号。6 .脾脏恶性肿瘤:常见有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淋巴瘤CT 表现为脾肿大,脾内多发或单发低密度灶,边缘不规整。脾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实性或囊性。MRI呈稍长T1 、T2 信号。7 .脾梗塞:常见于脾血管血栓、癌栓栓塞及肿瘤组织的包埋。典型梗塞形状为尖端指向脾门、内小外大的锥形。CT 增强扫描为低密度灶。MRI 呈稍长T1、长T2 信号。8 .脾外伤包括三种:a 完全性破裂;b 脾中心破裂;c 包膜下破裂。CT、MRI 可显示脾损伤裂口,还可区分新鲜、陈旧出血及腹腔积液等。  相似文献   

3.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CT诊断的认识。方法:复习2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病变的CT表现。结果:脾梗塞2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非胸腺瘤的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非腺瘤的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材料与方法 对14例非胸腺瘤的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行CT检查,并与手术及病理相对照,评价CT的诊断价值。结果 14例中,胸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霍奇金病3例,畸胎瘤3例,脂肪瘤3例,胸腺囊肿3例,炎性假瘤1例。结论 CT能准确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对脂肪瘤、淋巴瘤、畸胎瘤、囊肿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15例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CT与MRI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多发胶质瘤4例,其中恶性室宫膜瘤3例,表现为脑室内及额顶叶脑实质内实质性肿块或囊性病变,多发星形细胞瘤1例,病变分别位于额叶及小脑蚓部;双侧听神经瘤及多发脑膜瘤各3例、CT和MRI表现均较典型;脑膜瘤合并胶质瘤3例、脑膜瘤合并听神经瘤1例和垂体瘤合并胶质瘤1例。结论:结合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可对大多数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作出正确诊断,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T和MR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搜集32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和MR资料,包括脾血管瘤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错构瘤2例,恶性淋巴瘤脾浸润6例,脾转移瘤18例,均行平扫加强化,对其CT和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和MR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较其它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根据脾脏肿瘤的CT和MR特征表现,大多数脾脏肿瘤能被CT和MR正确诊断;CT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MR对脾脏血管瘤较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笔者分析研究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特征。7例良性肿块中,6例囊性(其中5例为厚壁囊性),1例混合性;肿块内出现脂肪4例,脂肪/液体平面1例,钙化4例。4例恶性肿块中,3例实质性,1例混合性;钙化1例,未见脂肪。笔者认为:CT能肯定良性肿块(畸胎瘤)的诊断,对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和其他常见病变如恶性胸腺瘤、淋巴瘤的鉴别,则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9.
脾脏转移癌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脾转移瘤的CT诊断。资料和方法: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脾脏转移瘤CT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单发5例,多发8例。其中囊实质性6例;多囊性1例;多发低密度灶6例。13例均同时存在多脏器转移。结论:脾转移瘤CT表现多样化,脾脏转移出现的意义在于证明广泛转移的存在。表现免疫能力低下,对确定治疗方案有意义。CT为发现脾转移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CT对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T对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郑春雨①李铭山①陈金城②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均是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侵袭性胸腺瘤经常侵犯纵隔诸间隙,累及纵隔的不同部位,恶性淋巴瘤经常侵犯、扩大到胸腺,出现类似胸腺瘤的前纵隔肿块[1~3]。因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在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CT仿真结肠镜 (CTvirtualcolonoscopy ,CTV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应用螺旋CT对 10 2例患者行容积扫描 ,包括结、直肠癌 6 4例 ,结、直肠息肉 2 6例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各 3例 ,脂肪瘤 2例 ,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脾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结肠、类癌和子宫内膜异位各 1例 ,憩室 7个病灶。除憩室外 ,均经手术和 /或常规结肠镜 (conventionalcolonoscopy ,CC)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应用Navigator软件获取CTVC图像。结果 CTVC能够显示 >4.0mm的癌结节和溃疡、>3.4mm的息肉 ,癌肿分型判断正确率为 92 .2 % ;结合原始横轴面、2D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surfacedisplay ,SSD)和透明显示 (Raysum)图像 ,有助于病变定位、定性。结论 CTVC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可为结、直肠病变的检查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19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19例均行CT平扫,1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9例中脾囊肿10例,脾转移 瘤4例,脾脏淋巴管瘤2例,脾海绵状血管瘤2例及脾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极高,能 明确肿块性质、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定性 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脾脏病变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33例脾脏病变的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28例行双期CT增强扫描,6例做了延迟扫描。结果33例中,非肿瘤性病变6例(结核2例,血肿3例,炎性假瘤伴局灶性血管瘤1例),良性肿瘤13例(囊肿5例,血管瘤4例,淋巴管瘤1例,脉管瘤3例),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肠系膜肿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肠系膜肿瘤中,18例起源于小肠系膜,4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其中恶性淋巴瘤9例,平滑肌肉瘤3例,转移瘤4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肉瘤、恶性上皮样神经鞘瘤、硬纤维瘤、畸胎瘤各1例。所有病例CT均表现为大小、数目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推压或包绕肠管。邻近肠系膜模糊。“夹心饼”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结论:CT对肠系膜肿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少数病例,其定位、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5.
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探讨脾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以提高对其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 2 7例脾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2 7例脾肿瘤中 ,淋巴瘤 8例 ,转移瘤 11例 ,淋巴管瘤 3例 ,血管瘤 4例 ,错构瘤 1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脾肿瘤具有相似和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结论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大部分脾肿瘤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恶性淋巴瘤侵犯肝和(或)脾的PET/CT影像学表现,总结肝和(或)脾内病变累及的特点,为以后正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41例累及肝和(或)脾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共进行52例次全身PET/CT检查,追踪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ET/CT影像表现,以期发现恶性淋巴瘤侵犯肝和(或)脾的规律.所有病例均由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8例,霍奇金淋巴瘤(HL)2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FDG) 222~555 MBq 1h后行PE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avg),并与PET/CT检查中单纯CT平扫(41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淋巴瘤侵犯肝和脾的表现形式明显不同.(1)有30例(30/41)患者肝受累及,肝侵犯以肝实质内结节或肿块状病变和肝门部淋巴结受累,并形成体积较大的肿块压迫和侵犯邻近的肝实质最为常见.(2)有23例(23/41)患者脾受侵犯,脾侵犯以脾体积明显增大,PET显示整个脾代谢弥漫性均匀性增高为主要表现.(3)除全身淋巴结组织和肝、脾侵犯以外,还有一些少见部位的累及:肺内13例、骨皮质和骨髓内12例、胃9例、胸膜6例、皮下软组织5例等.结论 PET/CT可以较准确地发现恶性淋巴瘤对肝、脾的侵犯,并准确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和分布,为淋巴瘤的诊断和准确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中,胃淋巴瘤6例,肠道淋巴瘤4例.胃淋巴瘤CT表现分3型:溃疡结节型3例,息肉型2例,浸润型1例;肠道淋巴瘤CT表现分2型:肠壁增厚型2例,肠腔内肿块型2例.肿瘤平扫密度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CT明确显示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 结论 CT对于PGIL的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中4例良性,其余均为恶性;位于小肠系膜10例,结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6.4~13.0 cm (平均9.5 cm);纤维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4例,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论:PMT 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体积相对较小的PMT有较高的定位价值,对体积巨大肿瘤定位有一定困难,可较准确判断PMT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9.
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纵隔低密度肿块病例资料。结果:52例中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6例,胸腺囊肿3例,支气管囊肿5例,心包囊肿4例,脂肪瘤1例,胸内甲状腺肿囊变4例,胸腺瘤囊变5例,淋巴结肿囊变7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结核5例),神经源性肿瘤囊变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2例,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脓肿6例。CT诊断正功率92.3%(48/52)。结论:纵隔低密度病变种类较多。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与特点,结合临床表现一般能作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