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良性及23例恶性共43个PMT的CT表现。间叶组织源性肿瘤3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其他3例。结果 PMT常单发,形态多变,平均最大径8.4em,大多边界清晰伴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移位。可表现为囊性(2个)、囊实混合性(12个)、非均质实性(9个)、均质实性(13个)或脂肪密度肿块(7个)。结论 PMT病理类型多样,CT在肿瘤定位、明确范围与良恶性的鉴别上有较大价值,但多数不易明确其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中4例良性,其余均为恶性;位于小肠系膜10例,结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6.4~13.0 cm (平均9.5 cm);纤维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4例,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论:PMT 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体积相对较小的PMT有较高的定位价值,对体积巨大肿瘤定位有一定困难,可较准确判断PMT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肠系膜肿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肠系膜肿瘤中,18例起源于小肠系膜,4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其中恶性淋巴瘤9例,平滑肌肉瘤3例,转移瘤4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肉瘤、恶性上皮样神经鞘瘤、硬纤维瘤、畸胎瘤各1例。所有病例CT均表现为大小、数目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推压或包绕肠管。邻近肠系膜模糊。“夹心饼”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结论:CT对肠系膜肿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少数病例,其定位、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33例为初诊,另7例为术后复发,根据肿快大小、形态、相邻器官、腹壁和血管受累情况,密度特点及增强表现。总结定位定性征象。结果:定位正确率87.5%(术前84.8%,28/33)。定性正确良性5/13,恶性14/20,肿块边缘不整,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粘连、肿块的实性或混杂强化以及体积较大对提示恶性较有意义。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强调了增强扫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及囊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及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纯囊肿2例,淋巴管瘤3例,纤维瘤病3例,低分化癌1例,平滑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着重观察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其CT表现特征.结果 13例中,1例平滑肌肉瘤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病灶.12例单发病变中,11例病变的轴位最大径均>6cm,其中,病变上缘超过十二指肠水平段上缘者8例;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动脉(SMV/SMA)移位7例;系膜血管被包绕7例;肠系膜血管在病变处汇聚4例;邻近肠管向前方和两侧移位9例,病变包绕肠管2例.13例CT表现各异.结论 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根据其CT表现特点及与周围血管和肠管的关系,可做出定位诊断;对其中部分病变还可做出定性诊断.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较少见,采用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并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可做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总结其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收集了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性3例,恶性9例,均行CT平行与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11例。定性诊断正确8例。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确诊为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图像资料。结果:13例中,7例发生于肠系膜,3例发生于网膜,2例发生于腹膜后,1例发生于盆腔;肿块直径3.8~15.3cm;2例CT平扫密度均匀,1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10例恶性,2例低度恶性,1例良性。结论:EGIST多数体积较大且多为恶性,其CT表现较具特征性,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综合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征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资料。结果2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11种病理结果。间叶组织来源的14例,12例为恶性;神经组织起源的4例,均为良性;残余胚胎组织起源的4例,3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来源不明的1例为恶性。大部分具有此部位肿瘤共同的CT征象,但又各具有一定特征。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观察肿瘤的CT征象,同时结合病人的病史、年龄、部位有助于正确的组织学分类诊断,从而提高对其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膜后与肠系膜囊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与肠系膜囊性肿块(RMCM)的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和46例非肿瘤病变的CT资料。结果:共有34个"无"壁型、55个均匀薄壁型、6个薄壁结节型和18个不均匀厚壁型囊性病灶。单房84个,多房29个。肿瘤最大径平均为8.5cm。多数良性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壁薄而均匀。恶性肿瘤通常壁厚而不均匀、边界不清楚。结论:RMCM病理类型多样,CT在肿瘤定位、明确范围与良恶性鉴别上有较大价值,但明确其组织来源上尚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8例。结果:12例良性肿瘤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11例,边界不清者1例;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3例。8例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伴邻近组织器官受侵者7例,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者1例;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密度不均者5例,其中2例中心可见大片低密度坏死;8例恶性肿瘤中,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面神经受累。结论:CT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常规MRI联合DWI在腮腺常见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DWI对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的MRI图像,根据其DWI图行ADC图重建,测量肿瘤的ADC值。按发病率将62例病例分成3组: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31例,全部单发;腺淋巴瘤19例,9例单发,10例多发,共30个病灶;恶性肿瘤12例,3例淋巴瘤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共18个病灶。比较分析3种肿瘤的ADC值。结果: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发生于腮腺浅叶(43个,70.5%),肿瘤边界多清楚,体积一般较恶性肿瘤小;恶性肿瘤位于深叶者8个(44.4%),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83.3%)。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平均ADC值均高于腺淋巴瘤(P=0.000、0.002),且多形性腺瘤平均ADC值高于恶性肿瘤(P=0.001)。结论:腮腺肿瘤的常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联合DWI能为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特征及评价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经病理证实的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表现,并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CT仿真支气管镜(VB)图像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根据病灶的MSCT表现分为四种类型:①管腔内窄基底息肉样结节型;②管腔内广基底结节或肿块型;③单纯沿管壁浸润增厚型;④管腔内外肿块型。29例中,良性肿瘤4例CT表现为管腔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轮廓光滑,呈窄基底与管壁相连,局部管壁不增厚。低度恶性肿瘤17例表现为广基底结节或肿块或沿管壁浸润增厚为主。恶性肿瘤5例CT表现为管腔内外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此外2例炎性假瘤和1例气管硬结病患者亦具有良性病变的CT特征。结论:MSCT薄层横轴位及MPR、VR、VB图像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气管病变的形态特征,定位准确,根据病变不同CT表现亦有助于定性诊断及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及可靠的影像学信息。MSCT是一种诊断准确性高,实用性较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CT对腮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良性36例,恶性11例。CT平扫46例,增强扫描38例。结果:良性肿瘤无侵袭性,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有钙化、囊变、坏死;炎性肿块者,灶周可有磨玻璃影,呈晕征;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CT对腮腺病变定位准确率100% ,而对良恶性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恶性组72.7% ,良性组80.6% 。结论:CT对腮腺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区别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部软组织囊实性病变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软组织囊实性病变CT表现。结果:病变CT表现分为3种:①单房单囊6例,增强后囊液及囊壁不强化;②多房多囊8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增强后囊液不强化,囊壁呈不规则厚壁环形强化,无壁结节;③多房多囊21例,其中以实性和坏死成分为主,增强后实质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2例。合并斑点或斑块状钙化者9例。病灶周边模糊不清,与肌间组织分界不清12例。MSCT血管成像显示肿瘤血供丰富15例,包埋颈部大血管,5例将动、静脉血管分开。术后病理证实恶性肿瘤17例,其中恶性颈静脉球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瘤3例,肉瘤样癌1例,恶性肉芽肿2例,转移性肿瘤7例,占82%(14/17)。良性肿瘤12例,其中舌骨下囊肿以及腮裂囊肿4例,神经鞘瘤5例,颈动脉体瘤3例。炎性病变6例其中淋巴结结核4例,炎性肉芽肿2例。结论:恶性肿瘤呈多房囊实性占位,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肿瘤血供丰富,边缘呈分叶状,包绕血管,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及炎症肿块病灶呈弥漫性分布,占位效应不明显,呈单房或多房囊性占位,增强后不强化或厚壁环形强化,部分良、恶性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其特定性。  相似文献   

16.
刘媛  周纯武   《放射学实践》2010,25(4):410-4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表现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三维重组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19例间质瘤中,良性4例,交界性3例,恶性12例;5例侵犯周围器官。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物,以向肠腔外生长为主(n=14),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n=2)或呈中央不规则无强化区而周边强化较明显(n=16)。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表现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IMT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其中1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20例中病变发生于肺部8例、会厌部1例、鼻腔1例、腘窝1例、胸壁2例、臀部2例、下颌磨牙区1例、膀胱1例、浅表软组织3例。肺内病变3例为中央型,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实变灶;5例为周围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结节。肺外病变表现为不同部位实性肿物或结节。MRI表现为稍长T_1稍长T_2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肿块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病理示肿瘤由梭形细胞及炎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结论: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CT和MRI检查能为其提供准确的解剖部位等信息,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但最后确诊还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