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脉管瘤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3例,淋巴管瘤3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检查,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脉管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病灶,血管瘤强化显著,淋巴管瘤强化不明显或轻微强化,血管淋巴管瘤不同程度强化。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及部分血管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结论:CT对脾脏脉管瘤有较高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喉部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主要为喉镜)的喉部非上皮性良性肿瘤均行CT检查。平扫10例、增强扫描31例,其中平扫+增强2例。结果血管瘤22例,伴有静脉石9例,与周围肌肉密度相比,8例平扫呈等密度,14例增强扫描显示中度至明显强化9例,无明显强化5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其中神经鞘瘤5例,平扫时呈低或中等密度,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另1例神经纤维瘤平扫显示均匀低密度。软骨瘤3例,增强扫描显示不均匀强化。多形性腺瘤3例,中度至明显强化,其中1例明显囊性变。脂肪瘤2例,均为不强化的低密度。淋巴管瘤、平滑肌瘤和纤维瘤各1例,其中淋巴管瘤增强后无强化;平滑肌瘤增强扫描后中等至明显强化,密度均匀;纤维瘤不均匀强化伴有囊性变。结论CT可清楚显示喉部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的形态、范围大小和密度特征,为诊断定性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脾脏病变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33例脾脏病变的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28例行双期CT增强扫描,6例做了延迟扫描。结果33例中,非肿瘤性病变6例(结核2例,血肿3例,炎性假瘤伴局灶性血管瘤1例),良性肿瘤13例(囊肿5例,血管瘤4例,淋巴管瘤1例,脉管瘤3例),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脾脏肿瘤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脾炎性假瘤呈单发灶,密度不均匀,可有钙化;血管瘤为实性肿块或多囊性肿块,不均匀强化;淋巴管瘤特点为多发低密度灶;恶性淋巴瘤在脾内为单发或多发灶;脾的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结论认真分析影像学特征,提高脾脏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SSO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50例脾脏病变(包括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11例,结核11例,脓肿2例,囊肿5例)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此类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血管瘤4例,表现为纵隔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静脉石为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或延迟强化。淋巴管瘤7例,表现为纵隔均匀低密度灶,可包绕纵隔结构或沿纵隔大血管间隙弥漫生长,增强扫描呈囊性不强化或仅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血管淋巴管瘤4例,表现变异较大,以血管瘤为主者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成分与静脉强化相似;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为低密度灶内可见静脉成分(静脉石或小血管影)。结论:CT对纵隔血管瘤及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指导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脾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脉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15例脉管瘤中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2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血管瘤CT表现为向心性强化、轻度强化及延迟强化;淋巴管瘤表现为囊性不强化病灶或轻度强化结节影;血管淋巴管瘤表现为多发周边轻度强化结节影或囊性不强化病灶.结论 脾脉管瘤临床症状不典型,CT可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 MSCT 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影像检查、病例随访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 MSCT 增强表现,探讨脾脏肿瘤增强扫描的 MSCT 特征。结果良性肿瘤12例(囊肿5例,血管瘤6例,淋巴管瘤1例),恶性肿瘤1 1例(原发淋巴瘤2例,继发淋巴瘤3例,转移瘤6例)。结论MSCT 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脾脏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脏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所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0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4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4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病灶常伴有粉末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其中6例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融合,增强呈典型环状强化.结论 各种类型脾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脾结核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影像特征,包括25例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7例原发恶性肿瘤。结果:CT和MRI能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多形性腺瘤局部含有丰富的纤维粘液样基质,在T2WI上呈高信号以及增强后明显强化。腮腺腺淋巴瘤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双侧或单侧多发的囊实性肿瘤,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基底细胞瘤呈T1WI、T2WI低信号,增强后呈早期及延迟强化。1例血管淋巴管瘤和1例淋巴管瘤表现边界较清的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具有"钻缝生长"特征。神经鞘瘤在MR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T2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浸润生长,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它病变缺乏影像学特征。结论:腮腺间隙原发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术前CT和/或MRI检查,有利于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详细论述脾脏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收集21例脾脏肿瘤患者的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资料,分析脾脏大小.轮廓、病灶数目,密度,边界等多种表现。结果:转移瘤的脾脏多为均匀性增大,病灶多发,边界欠清.靶心样强化具特征性。原发性淋巴瘤的脾脏常为不均匀性增大,病灶边界不清.边缘地图样强化具特征性.血管肉瘤绝大多数可发生囊变,增强时囊变区不增强。错构瘤可见钙化,脂肪,具特征性.多发肿瘤以转移瘤及淋巴瘤常见,而单发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少数为转移瘤。结论:尽管脾脏肿瘤性病变较少见,但根据CT平扫及增强的特征性表现,大多数肿瘤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GIST的CT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腹膜后8例、肠系膜4例,腹腔4例,原发于肾上腺1例、大网膜1例,网膜及肠系膜1例.良性2例,交界性4例,恶性13例.肿瘤直径4.1~35 cm,类圆形5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9例.平扫密度均匀4例, 增强扫描1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2例周边明显环形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5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强化不明显. 结论 E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MSCT对E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腹部平滑肌肉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腹部平滑肌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结果9例平滑肌肉瘤发生于腹膜3例,胃3例,直肠、结肠及子宫各1例。肿瘤密度不均,中心有大片坏死,周围实质呈破絮状或环状,其中1例可见液平面。增强后为延迟边缘强化。结论CT检查对平滑肌肉瘤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3,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脑型肺吸虫病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型肺吸虫病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或诊断性用药后疗效显著的15例脑型肺吸虫病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5例行CT平扫,主要表现为多发或单发不规则低密度水肿区及出血灶;其中3例行CT增强扫描,增强后呈结节状、环状强化明显,2例见"隧道"征。12例行MRI平扫,其中10例有多发、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出血灶,部分病灶较小,围绕与出血灶不相称的较大的水肿信号;病灶随机分布,并呈聚集或迁移状,3例可见"隧道"征,增强扫描见斑片状、结节状、单发或多发小环状强化,"隧道"征更加明显。结论MRI对脑型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脑型肺吸虫病的明确诊断还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  相似文献   

17.
眼眶血管瘤CT动态增强诊断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眼眶血管性肿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对24例眼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13例,静脉性血管瘤11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测定各时间段的CT值。结果 两种肿瘤均有显著强化,多数病例表现为早期局部强化,延迟扫描均匀强化填充,少数病例呈均匀强化;部分静脉性血管瘤填充不完全;两种肿瘤的密度在增强后10min内无下降,20min后才开始降低,它们的CT值在平扫和增强后20min内均无差异,30min时有差异,静脉性血管瘤CT值下降较多(P<0.05)。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性血管瘤的CT动态增强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两者表现较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