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脾脏病变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33例脾脏病变的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28例行双期CT增强扫描,6例做了延迟扫描。结果33例中,非肿瘤性病变6例(结核2例,血肿3例,炎性假瘤伴局灶性血管瘤1例),良性肿瘤13例(囊肿5例,血管瘤4例,淋巴管瘤1例,脉管瘤3例),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33例前纵隔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图像MPR。结果:33例中胸腺瘤12例,胸腺癌8例,生殖细胞瘤6例,淋巴瘤4例,胸腺囊肿2例,胸内迷走甲状腺肿1例。MSCT扫描33例均定位准确,28例定性正确。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前纵隔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增强扫描特点及病变与纵隔邻近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23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三维重组进行观察。结果:良性肿瘤7例,其中平滑肌瘤2例,腺瘤1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肿瘤16例,腺癌7例,淋巴瘤3例,恶性间质瘤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诊断小肠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其中嗜铬细胞瘤12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12例嗜铬细胞瘤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其中6例伴有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明显强化;4例节细胞神经瘤形态不规则,呈嵌入式生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神经纤维瘤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具有延迟强化特点;1例神经鞘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S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黏膜改变。结果:肿瘤呈弥漫浸润型6例,节段溃疡型4例和肿块型4例。CT示平扫肿瘤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4例,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增强10例,溃疡形成后增强不均匀4例。结论:MSCT扫描能显示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特点并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以提高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19例腮腺肿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SCT平扫后立即进行灌注扫描,采集数据输入Philips EBW后处理工作站,使用Perfus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动态分析模块获得肿瘤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肿瘤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和强化峰值(PEI),并根据色阶分别获取相应的伪彩图。所有患者最终均经手术病理学明确诊断。结果:1手术病理:19例腮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6例,腺淋巴瘤12例(其中2例因图像伪影明显不计入研究),腮腺癌1例(排除研究)。2MSCT灌注TDC特征:9例腺淋巴瘤呈"快进快退"型,1例呈"快进缓降"型,6例多形性腺瘤均呈"缓慢上升"型。3腺淋巴瘤的BV和PEI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而TTP值低于多形性腺瘤(P均<0.05)。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BV和PEI值在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和0.97,而TTP值在两者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灌注成像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62例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分析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结果 肿瘤主要位于一侧(54/62),少数累及双侧(8/62);包括肾上腺腺瘤24例(其中肾上腺腺癌1例),肾上腺转移瘤22例,嗜铬细胞瘤2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5例,淋巴瘤5例,肾上腺囊肿4例;肿瘤直径在0.6~12.8 cm之间.不同性质的肿瘤,MSCT平扫时的密度均有不同,增强后各有不同的强化表现.结论 肾上腺肿瘤主要是腺瘤及转移瘤,不同种类的肿瘤有其不同的CT表现,MSCT特征结合临床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MS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彩超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12例、腺淋巴瘤10例、缺乏恶性形态学CT表现特征的恶性肿瘤13例的术前MSCT双期增强扫描和CDFI影像资料,研究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和限度以及CDFI诊断恶性肿瘤的阻力指数(RI)阈值,评价2种影像学手段相结合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和良性多形性腺瘤的双期增强CT值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 异(P<0.05),而后二者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腺淋巴瘤的定性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极高(分别为90%和100%),对良性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低(分别为60.00%、65.21%和46.15%、59.10%);以RI≥0.77作为CDFI诊断恶性肿瘤的阈值标准,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30%、83.33%; ③采用MS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CDFI对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62%、100%.结论 MS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CDFI能弥补前者的不足,明显提高缺乏恶性形态学CT表现特征的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肝脏淋巴瘤的MSCT表现,探讨MSCT对肝脏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淋巴瘤患者12例,通过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强化方式等,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或继发性肝脏淋巴瘤,MSCT平扫多呈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结论:肝脏淋巴瘤MSCT平扫特点及强化方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临床诊断此病的影像学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患者7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三维重组,3例同时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7例中,右侧6例,左侧1例.以膝状神经节为中心(迷路段+鼓室段)4例,鼓室段1例,乳突段2例.6例为小肿瘤,直径<1.5 cm.CT影像特点:曲面重组(CPR)显示所有肿瘤均位于面神经通路上,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影像特点:面神经通路上的软组织肿块,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MSCT CPR技术结合其增强扫描特点是诊断面神经鞘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纵隔内胚窦瘤(mediastinal endodermal sinus tumor,ME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的MSCT表现。结果 7例病例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前上纵隔4例,前中上纵隔3例;CT平扫显示肿块均为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6例密度不均匀,5例肿块内部可见坏死囊变,2例可见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肿块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1例较大肿块内可见强化血管。结论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病变细微结构的显示,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勤明  李锡林  张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502-50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均行术前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胃16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良性5例,交界性6例,恶性15例。CT定位诊断符合率92.9%(26/28)。17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呈不规则形,1例呈哑铃状。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钙化及气体影,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部分恶性间质瘤可侵犯临近脏器。结论:GIST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MSCT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病变部位、形态表现、增强表现、淋巴结肿大及其他结外器官的受累情况等.结果 (1)形态表现:弥漫性增厚型8例(72.7%),其中胃5例,肠3例;局限性肿块/结节型3例(27.3%),其中胃2例,肠1例;肿瘤导致管腔"动脉瘤样扩张"2例,均发生于肠道;另有1例回盲部局限性肿块/结节型,病灶致局部肠腔狭窄.(2)增强表现:10例(90.9%)中度或明显强化,9例(81.8%)均匀强化.(3)淋巴结及其他结外器官受累情况: 5例(45.5%)累及区域淋巴结,1例(9.1%)累及区域淋巴结及膈下远处淋巴结,1例(9.1%)同时累及膈肌两侧淋巴结;2例(18.2%)伴有其他结外器官受累.(4)临床分期:Ⅰ~Ⅱ期9例(81.8%),Ⅳ期2例(18.2%).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可为胃肠道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提供可靠依据,建议将胸部和腹盆腔联合增强扫描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腹内E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9例EGIST中,高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3例,均为单发,其中肝脏转移1例,1例腹膜及肠系膜种植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少量腹腔积液。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周围,2例位于肠系膜根部,2例位于左下腹小肠系膜周围,1例发生于大网膜,1例位于盆腔右侧,2例位于腹膜后间隙。肿块最大径11~36 cm不等,平均(15±4)cm。椭圆形2例;分叶状、不规则7例,边缘均清晰。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程度不等的坏死、囊变区,其中3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出血。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增强幅度为22~32 Hu,静脉期增强幅度为27~43 Hu,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肿块内均未见液气面。5例肿块实质见迂曲条状、簇状的肿瘤血管,经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可见肿瘤血管来源。结论腹内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有助于判断病变的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病变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血管造影三维重建(3D-CTA)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及3D-CTA表现。结果:11例中,恶性8例、交界性2例和良性1例;肿瘤起源于空肠3例、回肠7例和十二指肠1例。CT平扫示良性间质瘤密度较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瘤均呈明显增强,良性者较均匀,恶性者不均匀,静脉期示肿瘤仍有明显增强;3D-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3D-CTA能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并有利于肿瘤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颈部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MSCT颈部CTA扫描,利用工作站对颈部血管及肿瘤血管进行重组,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种检查方法在3 d内完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9例患者MSCT共发现肿瘤10个,1例为双侧发病,最大者11.6 cm×12 cm,最小者为1.7 cm×1.6 cm.MSCT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并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CDFI诊断颈动脉体瘤8例,1例诊断为神经纤维瘤,6例CDFI能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手术及DSA结果对照,MS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显示的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合,CDFI诊断准确性为88.89%,但其不能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结论:MSCT颈部血管成像不但能准确地诊断颈动脉体瘤,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同时还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是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纵隔交界区肿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50例肺-纵隔交界区肿瘤,回顾性分析其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选择分析对肺-纵隔交界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有价值的CT定位征象主要有:宏观征象:病灶中心位置;病灶与肺及纵隔交界面的夹角;纵隔内脂肪间隙及大血管形态的改变情况;病灶密度(钙化、脂肪等);胸膜增厚及移位情况;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胸腔积液;肺内纹理走行、病灶邻近肺野改变;增强扫描特征.细节征象:病灶与纵隔交界面特征;病灶与肺交界面特征.结果:肺癌22例,胸腺肿瘤20例,生殖细胞肿瘤3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总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特征,尤其是肿瘤与肺-纵隔分别的交界面情况,胸膜的移位情况,纵隔内大血管形态、位置改变等等,能对肺-纵隔交界区肿瘤作出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卵泡膜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CT表现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12例,分叶状3例;肿瘤范围2.5cm×2.5cm-15.7cm×12.8cm;边界清楚9例,边界模糊6例;全部为实性者5例,内有囊变者10例。平扫肿瘤实性部分CT值与子宫肌层相似,增强后动脉期及实质期轻度强化,延时期进一步缓慢强化为轻度。肿瘤内坏死囊变区无强化,2例增强后肿瘤内见纤细血管影。7例合并盆腔少量积液。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的MSCT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大体形态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