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海东  许侃  赵刚 《吉林医学》2002,23(4):201-202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经验体会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4例病变直径在0.4cm~3.5cm的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脑立体定向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结果:24例患者的颅内病变全部行显微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13例继发性癫(?)中10例术后停止发作,另3例发作显著减少。结论:对于MRI检查显示的界限清楚的最大直径<3.5cm脑深部MRI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是一种简便、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引导技术手术治疗颅内小病灶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ASA-602S型脑立体定向仪及ASA-620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对60例颅内小病灶进行精确定位,显微手术切除。结果:所有的颅内病灶术前均达到精确定位,在直视或显微镜下一次完整或分块切除,全组患者未发生颅内出血、感染,3例术后轻微面瘫,3月后恢复,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脑立体定向仪立体定向技术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具有费用低、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立体定向显微外科开放直视手术治疗颅内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或MRI引导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在脑内或重要功能区小型病灶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直径为0.5cm~3.0cm的脑深部及重要功能区小型病灶患者采用Leibinger-Fischer的STP立体手术定位系统,通过CT或MRI图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定位,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小骨窗开颅切除病灶。结果:所有病灶均定位精确,并一次性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8例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其中6例经治疗在1周内恢复,3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其余的头痛、肢体麻木无力或轻偏瘫病例,均于术后1月~3月内恢复或明显好转。33例癫痫患者26例术后癫痫症状消失,随访4个月~18个月,28例癫痫症状完全消失,5例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结论:对于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小型病灶切除,立体定向开放显微手术是一种侵袭性小,定位精确,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立体定向结合显微镜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CT导向立体定向结合显微镜对15例直径在0.8~3.5cm脑内小病灶行手术切除。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继发性癫痫7例术后完全停止发作,1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立体定向结合显微镜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具有定位准确、微创安全有效、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微侵袭治疗丘脑出血的疗效。方法该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定向仪框架,基于CT/MRI脑扫描图像,重建靶区的三维坐标体系,以便对脑立体定向手术进行轨迹规划与虚拟操作,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实施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结果微侵袭治疗丘脑出血27例,生存26例,随访6个月以上,ADL~1 12例,ADL~2 8例,ADL~3 4例,ADL~4 1例,ADL~5 1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微侵袭治疗丘脑出血,具有方便快捷、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等优点,能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应用前景广阔,手术在超早期、早期内进行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微侵袭治疗丘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7例经CT/MRI脑扫描确诊为丘脑出血患者采取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微侵袭治疗。结果:微侵袭治疗丘脑出血27例中,生存26例,随访6月以上,ADL112例,ADL28例,ADL34例,ADL41例,ADL51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微侵袭治疗丘脑出血,具有微创伤、精确性高、可重复性好及安全性强等优点,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李钢  史克珊  曹作为  林鹏 《海南医学》2011,22(10):93-94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辅助切除基底节区病灶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12月应用立体定向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达到病灶全切,在立体定向辅助下,病灶定位精确,手术副损伤小,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结论立体定向技术可以精确定位病灶和提供手术入路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病变,避免了盲目探查造成的脑组织损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手术时间和术后康复时间都可以明显缩短,符合目前微侵袭外科的要求。可用于基底节区的深部病灶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探讨立体定向技术结合锁孔手术切除脑内病灶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显微手术切除脑内病灶15例.14例病灶完整切除,1例病灶部分切除,均经CT证实.12例术后原有神经损害症状消失,无手术并发症.CT引导的立体定向技术结合锁孔显微手术是治疗脑内小病灶及深部病变的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可以起到与导航系统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框架立体定向配合显微技术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的体会。方法对15例脑转移瘤患者运用框架立体定向配合显微技术切除肿瘤,术后常规行全脑放疗。结果15例中14例获得全切,1例获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3个月,神经症状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无变化1例;进展1例,症状缓解率86%:无神经症状加重。局部复发率26%,1年生存率53%,2年生存率20%,3年生存率6%,中位生存时间13.1个月。结论立体定向和显微外科等微创技术治疗脑转移瘤疗效满意,有利于改善脑转移瘤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或MRI引导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在脑内或重要功能区小型病灶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直径为0.5~3.0cm的脑深部及重要功能区小型病灶患者采用Leibinger-Fischer的STP立体手术定位系统。通过CT或MRI图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定位,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小骨窗开颅切除病灶。结果:所有病灶均定位精确,并一次性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8例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其中6例经治疗在1周内恢复。3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其余的头痛、肢体麻木无力或轻偏瘫病例,均于术后1~3月内恢复或明显好转。33例癫痫患者26例术后癫痫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28例癫痫症状完全消失,5例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结论:对于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小型病灶切除,立体定向开放显微手术是一种侵袭性小,定位精确,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影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再现(VR)。结果:7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85个,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动脉瘤76个,9个较小动脉瘤未行手术治疗,3个动脉瘤漏诊。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较高,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颅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新进展。方法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通过两例典型的病例进行讨论。结果手术全切除59例,占92%,部分切除5例,占8%。结论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支架成形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8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支架成形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88例患者(男性67例),平均年龄为66.4±9.0(45~78岁),大脑中动脉病变28例、颈内动脉颅内段16例、椎动脉颅内段25例、基底动脉19例。结果采用球扩支架组治疗25例(Appolo支架21例,冠脉支架4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63例。3例因球囊支架无法到位放弃治疗,1例患者拟行Wingspan支架成形因术中导丝穿破分支血管而被迫终止手术,技术成功率95.5%(84/88)。术中3例颅内出血、术后3小时高灌注脑出血颅内出血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发生率为4.6%(4/88);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3例(2例完全缓解、1例明显改善),发生率为3.5%(3/88),围手术期症状性卒中发生率为8.0%(7/88);严重致残、致死2.3%(2/88)。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症状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虽较高,但严重致残、致死率较低,是顽固性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双镜联合、单纯内镜和单纯腹腔镜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患者80例,其中双镜联合组20例,单纯内镜组30例、单纯腹腔镜组30例,比较3组治疗的平均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单纯内镜组、单纯腹腔镜组和双镜联合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2±10.0)ml、(23.5±10.3)ml和(16.2±7.8)ml,F=3.787,P<0.05;单纯内镜组30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1例,发热2例,穿孔2例,单纯腹腔镜组30例患者,术后并发发热3例,梗阻2例,而双镜联合组20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χ2=3.81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胃隆起性病变具有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Olympus CF—Q260AI和CF—H260AZI电子肠镜,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作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962例),在发现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择期进行粘膜剥离切除术(EMR)或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26例,检出率0.66%,病变数31个,其中直肠11个,乙状结肠5个,降结肠2个,横结肠4个,升结肠9个;颗粒均一型11个,结节混合型18个,扁平隆起型2个;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7个(22.6%),Ⅳ型腺管开口19个(61.3%),兼有ⅢL型及Ⅳ型腺管开口5个(16.1%)。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3个(9.7%)病理提示局部癌变。结论提高LST的临床检出率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而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112例术后并发症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辉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149-1150,1166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12例垂体瘤患者行经单鼻孔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并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肿瘤全切除97例(占86.6%),次全切除15例(占13.4%)。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29例(占25.9%);其中出现尿崩症状12例(占10.7%);垂体功能低下5例(占4.5%);脑脊液鼻漏4例(占3.6%);视力减退2例(占1.8%);中枢性高热2例(占1.8%);外展神经麻痹1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鼻腔内出血,1例继发颅内感染死亡。结论: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以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较常见,术中规范、轻柔的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经颅多普勒(TCD)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5例体检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合并中风、高血压及其他颅内疾病。用TCD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观察年龄和血尿酸水平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结果135例患者中有39例有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28.89%。检查动脉1 115条,狭窄动脉57条,总的动脉狭窄率为5.11%。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率最高,大脑后动脉未出现狭窄。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狭窄率显著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老年组患者总的颅内动脉狭窄率及单一动脉狭窄率均高于非老年组患者。狭窄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狭窄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最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年龄和血尿酸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7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表现及转归,为其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922例颅脑外伤中,72例DTIH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扫描变化,并观察治疗后转归。结果:72例DTIH中,颅脑外伤后6-24 h内出现者42例(58.3%);25-72 h内有21例(29.2%),3-7 d有8例(11.1%),9 d有1例(1.4%);术后恢复良好41例(56.9%),轻度伤残8例(11.1%),中度伤残5例(6.94%),重度伤残4例(5.6%),植物生存2例(2.8%),死亡12例(16.7%);血肿位于额部37例(51.4%),颞部26例(36.1%),顶枕部9例(12.5%)。结论:DTIH多发生于患者伤后1周以内,它是颅脑外伤后颅内血肿的重要类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是及时治疗、降低DTIH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陈明  李志强  刘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88-1291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外科微创治疗、开颅清除术及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微创组)35例,开颅治疗组(开颅组)3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15例,3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降颅压、调整血压以及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开颅组在此基础上行开颅手术治疗,微创组在此基础上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病残率。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为82.9%,较开颅组(56.7%)和内科组(33.3%)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开颅组和内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微创组的病死率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3个月时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较开颅组和内科组明显改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疗效显著,该技术方法先进、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诊治孤立性肺部小结节的价值。方法 2004年2月~2010年7月,对62例肺孤立性小结节(直径〈3cm)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行肺小结节病灶切除,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对恶性病变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进一步手术,良性病变则结束手术。结果诊断恶性病变38例,其中32例原发性肺癌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2例双侧肺癌和4例肺转移癌行胸腔镜病灶切除术;24例术中病理诊断为肺良性病变,仅行病灶切除术。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平均7.5个月,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诊治肺部小结节,创伤小,诊断准确,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