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律处理心房纤颤随访研究(AFFIRM)试验对卒中或者死亡高危患者的心房纤颤(Af)两种长期治疗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该试验将患者随机分为心律控制组,即转复心律并以控制心律失常药物(AADs)维持窦性心律(SR),和控制心室律组,即AF持续,控制心室对AF的反应.两组均使用抗凝剂,即使SR也强调应用.AFFIRM最初意向性治疗分析证实控制心律对生存率的影响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而心室率控制组药物不良反应反而低于心律控制组.但是此前丹麦多菲利嗪心律失常死亡研究(DIAMOND)发现不管是否应用AADs的SR患者预后均优于持续AF者,也许AAFIRM的原始分析结果是受SR的存在与否影响.而与治疗策略并不相关,因此本文试图对AFFIRM试验中心律,治疗与生存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 (Af)常常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 ,有关控制心律或控制心率治疗Af的策略一直存在争议 ,近年完成的大型前瞻性试验 ,心房纤颤心律处理随访研究 (AFFIRM )直接对比了两种治疗策略对卒中或死亡高危Af患者的影响 ,本文就AF FIRM试验中这两种治疗组中特殊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A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大多数心房纤颤 (AF)患者采用药物控制心率联合抗凝治疗 ,但是控制心率达到的程度与患者临床结果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本文对AF患者心律处理随访 (AFFIRM )研究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试图确定适合于AF患者临床结果、功能情况 ,以及生命质量 (QoL)的最佳心室率。AFFIRM试验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Af)常常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有关控制心律或控制心率治疗Af的策略一直存在争议,近年完成的大型前瞻性试验,心房纤颤心律处理随访研究(AFFIRM)直接对比了两种治疗策略对卒中或死亡高危Af患者的影响,本文就AFFIRM试验中这两种治疗组中特殊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慢性心房纤颤(简称房颤)选择控制心室率和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救治的慢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地高辛或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的治疗来控制心室率,对照组患者采用电复律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来维持窦性心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7,P<0.05)。结论对于慢性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大多数心房纤颤(AF)患者采用药物控制心率联合抗凝治疗,但是控制心率达到的程度与患者临床结果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AF患者心律处理随访(AFFIRM)研究的资料进行了分析,试图确定适合于AF患者临床结果、功能情况,以及生命质量(QoL)的最佳心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在控制糖尿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室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糖尿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且心室率为(90~120)/min,心功能为I级~Ⅲ级的患者75例,随机分成两组。比索洛尔组(38例)口服比索洛尔。地高辛组(37例)口服地高辛,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静息时心室率、24h平均心室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等指标。结果比索洛尔组患者心房纤颤心室率控制的情况明显好于地高辛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74%vs 86.4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HbA1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的心室率,同时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尽管现已认识到大多数心房纤颤 (Af)患者可采取控制心率策略治疗 ,但是最恰当的治疗药物仍不明确 ,某些小型临床试验对 β 阻滞剂、钙拮抗剂、地高辛进行了比较 ,但尚无大型试验来确定控制Af心室反应的最佳药物。大型多中心随机AFFIRM为评价和对比长期控制Af患者心室反应的某些  相似文献   

9.
心房纤颤虽不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但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反复长期的心房纤颤可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和运动耐量,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Framingham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为5%。心房纤颤患者的死亡率为窦性心律的2倍,并且与基础心脏病的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心房纤颤患者若能转复并长期保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中 ,二尖瓣病变发病率最高。需外科手术的二尖瓣病变患者约 80 %伴有心房纤颤(atrialfibrillation ,AF)。即使手术成功 ,术后大多数患者的AF仍持续存在。但至今二尖瓣病变所伴随AF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同样是中 重度二尖瓣狭窄 (MS) ,虽多数患者伴AF ,却有少数患者仍为窦性心律 (sinusrhythm ,SR)。这种差异是否与左房流体力学环境、特别是左房机械应力 (简称应力 )有关尚不清楚 ,为此我们进行了研究。一、资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 :为我院 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6月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MS患者。除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心房纤颤是老年人中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及时控制心室率与转复维持窦性心律是治疗该病的两种主要治疗方式。通过临床观察,可达龙是维持窦性心律最有效的药物,同时对转复房颤,减慢心率作用明显。方法按胺碘酮(可达龙)药物常规治疗方法用药。结果对心房纤颤,特别是快速房颤、左室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可达龙可列为一线治疗药物。结论本文结果表明可达龙在治疗心房纤颤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小,在治疗房颤中相对安全,在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非心瓣膜病性心房纤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卒中的危险性比年龄相匹配的正常窦性心律者增加5~7倍。本研究探讨了 NVAF 患者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发生率及其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特征。病人和方法 NVAF 患者选自心房纤颤(AF)卒中预防(SPAF)研究中心.对有自限性 AF、二尖瓣狭窄、Ⅳ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有 CHF 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病人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将6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病人作为心房纤颤组,56例慢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律病人作为窦性心律组。比较两组心房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结果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组病人BNP水平、hs-CRP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病人,心房纤颤组病人的左房径大于窦性心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颤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窦性心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窦性心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与体液、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将60例恢复窦性心律的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胺碘酮0.2 g,1次/d;观察组加服卡托普利12.5 mg,3次/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及AF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F复发率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左心房压明显降低,P均<0.05.提示卡托普利有利于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并能改善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房纤颤(AF)对心房κ-阿片肽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于心脏外科手术时收集21例窦性心律(SR)及21例持续性AF患者的心房组织,采用RT-PCR方法,研究其心房κ-阿片肽受体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SR组相比,AF组κ-阿片肽受体mRNA表达量减弱[(262±20)∶(196±11),P<0.05]。结论:在持续性AF时,κ-阿片肽受体mRNA表达下调,表明AF的心房组织自我保护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纤颤(A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老年人心房纤颤的临床情况。结果:本组资料中冠心病54例,占55.1%,居病因之首;阵发性AF41例,永久性AF57例;57例永久性AF中以心力衰竭为其主要临床表现29例,占51%;并存其他心律失常24例,占24.5%;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2例,占12.2%;治疗时多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转复均以药物维持窦性心律;预后差。结论:老年人心房纤颤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7.
节律及频率控制治疗对风心病伴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对风心病伴房颤(A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频率控制组使用阿替洛尔和地高辛控制心室率;节律控制组用胺碘酮或直流电转复,并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比较3年后两组的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质量及住院率。结果两组病死率、生活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频率控制组的致残率、住院率低于节律控制组(P<0.05)。结论应将控制心室率作为AF的一线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心房纤颤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5年的一些药物对老年人心房纤颤治疗的进展情况,包括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阴滞剂控制心房纤颤时的心室率;Ⅰa、Ⅰc及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恢复心房纤颤的窦性心律;以及口服氟卡胺、普罗帕酮能够较好地维持心房纤颤转 复后的室性心律。并对心房纤颤的治疗原则亦做了介绍。(吴株葳摘)  相似文献   

19.
瓣膜置换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70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0余年,加重4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1)可见P波呈两种形态:一种为直立的窦性P波,P-P间期0.75s,心率80次/min,另一种为提前出现的倒置P′波,P-P′间期不等,P′-P′间期分别为2.24、2.14、2.16及6.61s,它们之间存在最大公约数(1.09± 0.03s),因此考虑为房性并行心律.两种形态的P波及P′波后均未继以QRS波群,P或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心房由窦房结及心房起搏点所控制,心室由心室起搏点所控制,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1次/min.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并行心律,室性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