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贲门粘膜癌癌前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赖少清  王国清 《癌症》2001,20(10):1072-107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与贲门癌癌前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省涉县偏店、固新两乡的201例当地居民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普查,在贲门区不同位点(贲门脊根部内镜下12点位和对侧内镜下6点位)取活检,活检组织经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Giemsa染色找H.pylori。结果:河北省涉县居民H.pylori感染率61.2%;在H.pylori感染者中,贲门脊根部H.pylori阳性率97.3%,对侧6点位H.pylori阳性率64.3%,P<0.05。H.pylori在贲门粘膜慢性活动性胃炎组织中阳性检出率为88%。结论:H.pylori感染与河北省涉县居民贲门癌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郭力 《中国肿瘤》2001,10(8):443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科研人员在我国食管贲门癌高发区河北省涉县对居民的贲门区粘膜的癌前病变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贲门区的炎症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能在贲门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据调查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率约为50/10万 ,食管癌与贲门癌之比约为6∶4。因此 ,研究贲门癌前病变 ,对探索贲门癌在体内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与河北省肿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河北省涉县两个乡的居民中 ,用舌诊法筛选出35岁~65岁的青紫舌者201例 ,男122人 ,女79人。…  相似文献   

3.
应用内镜普查研究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情况。制定更为有效的预防策略。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电子内镜直接碘染色检查法对高危人群共行3次内镜普查。结果:1)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即贲门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为0.62%-1.50%。2)早期贲门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44%,0.68%及0.64%。中晚期贲门癌检出率分别为0.22%,0.17%及0.21%。3)91.30%-95.00%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贲门癌病变位于贲门时钟位(顺时针)10点位-2点位,大多数贲门癌前病变及早期贲门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贲门粘膜糜烂或浅溃疡。4)食管癌与贲门癌检出率之比为2.4-4.1:1。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应用内镜进行普查。除对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外。对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也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在食管癌高发区也应重视贲门癌的防治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居民贲门癌前 病变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少清  王国清 《癌症》2001,20(5):544-544
在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生率较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的发病率约为 50/10万,食管癌∶贲门癌约为 6 ∶ 4[1]。研究贲门癌前病变,对探索贲门癌在体内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我国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河北省涉县 [2]当地居民的贲门区粘膜的癌前病变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省涉县偏店、固新两乡当地居民,经舌诊法初筛,选出青紫舌者 201例,年龄 35~ 65岁,中位年龄 55岁。男 122人,女 79人。对 201人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在食管胃交界线下方 2~ 3 cm长的管状贲门区粘膜取活检,活检组织迅速经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诊断。病理诊断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的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和分类标准 [3]。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的贲门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存在状况。[方法]在目标人群中对8432例40~69岁的人群中的6048例进行了内镜筛查,在贲门脊根部取材活检。[结果]发现贲门癌55例,贲门腺上皮重度增生65例,检出率分别为0.91%和1.07%。[结论]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同样高发,贲门脊根部常规咬检可提高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林州食管癌高发区内镜筛查贲门癌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近年来贲门癌在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情况。方法通过林州市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目标人群筛查工作,采用胃镜食管碘染色指示性活检和贲门嵴根部活检的方法,经病理确诊一批食管癌和贲门癌并对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普查的3163例高危人群中,发现食管癌15例,贲门癌22例。结论林州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同样高发,贲门脊根部常规活检可以早期发现贲门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涉县等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的流行强度,明确其防治任务,探讨具体控制途径。方法 对比分析涉县、林县、磁县全人群肿瘤登记的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以及内镜筛查6233例40-69岁人群三种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太行山南麓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合计占到全身恶性肿瘤的70%~80%。涉县2000-2004年贲门癌发病率男女性分别为69.9/10万和41.5/10万,死亡率男女性分别为54.3/10万和33.2/10万。高发区运用内镜碘染色指导活检技术筛查,食管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高,但贲门和胃腺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相对较低。结论 太行山南部食管癌高发区存在贲门癌和胃癌共同高发的现象,要想通过旱诊早治从整体上降低该地区上消化道癌的死亡率,必须加强内镜对贲门和胃腺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检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山西省阳城县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点的人群筛查资料,评价基层医生采用内镜碘染色筛查高发区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2006~2010年采用内镜碘染色法对40~69岁人群进行食管癌/贲门癌筛查,前4年对阳性病变和脊根部均取活检并进行病理学诊断,2010年筛查方法未要求脊根部取活检,该处为重点观察。[结果]2006~2010年,共筛查了7 094人,平均年龄为50.19岁,筛查人群平均参与率为70.74%。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癌及浸润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1.95%(848例)、2.44%(173例)、1.16%(82例)、0.15%(11例)、0.58%(41例)。第2年筛查检出率均高于第1年,2008年检出率明显高于首次筛查(χ2=7.105,P=0.008)。对于贲门部的检查,由于2010年脊根部不取活检,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癌检出率较低,但与2009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χ2=1.802,P=0.180),但轻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3.87,P<0.01)。[结论]内镜碘染色法在高发区能筛查出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癌前病变。用内镜碘染色筛查方法开展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是可行的。筛查中脊根部必须重点观察,该部位的活检可提高人群贲门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2006-2012年山东省肥城市食管癌和贲门癌内镜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发区农村居民食管癌和贲门癌及其各级癌前病变的患病情况。方法2006—2012年在食管癌高发区山东省肥城市部分乡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部分自然村40~69岁农村居民作为筛查对象,对其采用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进行筛查,并行病理诊断。结果2006—2012年肥城市共完成24759人次筛查,食管、贲门阳性病例检出率分别为1.37%和0.42%,早诊率分别为84.71%和65.05%,治疗率分别为92.65%和92.23%;男性食管、贲门各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女性( P<0.05),且食管、贲门各级病变的检出率均随着受检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时间趋势分析显示,肥城市食管、贲门各级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食管病变的检出率高于贲门病变。结论肥城市人群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癌前病变患者,男性和老年人是食管癌(贲门癌)防治的重点人群。内镜碘染色可有效地提高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筛查中贲门脊根部必须重点观察,以提高人群贲门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贲门组织体内癌变规律的内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早期贲门癌在体内的发生规律。方法在食管癌高发现场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分别于1998年和2002年前后进行两次普查。利用内镜检查和在相同区域取活检做病理学检查的方法,对照观察贲门癌高发位点贲门脊根部黏膜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06例,2002年普查时,原8例贲门黏膜正常者,3例正常,4例出现慢性胃炎,1例发生为黏膜内癌;原61例慢性活动性胃炎中,11例出现腺上皮萎缩,4例发生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2例发生腺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原9例腺上皮萎缩患者,5例无变化,4例变为慢性胃炎;原22例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7例消退,4例无变化,1例进展为腺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原1例腺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者变为轻度不典型增生;原5例黏膜内癌,未经任何治疗,1例发展成为浸润癌,1例仍为早期癌,3例变为轻度不典型增生。结论早期贲门癌的发生经历慢性活动性胃炎、腺上皮萎缩和不典型增生几个癌前阶段;早期贲门癌和癌前病变在体内处于动态的可复性的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内镜微创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探讨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方法治疗高发区门诊及内镜筛检出的早期责门癌及癌前病变104例108个病灶,统计分析病变位点分布、适应证、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74.1%的病灶位于贲门12点至3点位,25.9%的病灶位于其他点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MR治疗前后病理:有4个病灶为中度不典增生、术后1个病灶被诊断为黏膜内癌;有36个病灶重度不典型增生,其中术后有3个病灶被诊为黏膜内癌,1个病灶被诊为早期浸润癌;10个病灶黏膜内癌,术后1个灶诊为早期浸润癌。3)EMR组治疗成功率96%,2个灶术后诊为早期浸润癌追加手术。4)APC组早期贲门癌治疗成功率为83.3%,癌前病变治疗成功率为100%。5)EMR组合并出血发生率为4.0%;APC组出血发生率1.7%,无其他并发症。6)EMR组随访3年生存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2.3%;APC组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1)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存在高发部位,对该部位精细观察和活检,有望提高贲门病变检出率。2)将随诊6个月以上内镜及病理诊断无好转的中度不典型增生纳入治疗范围,可有效避免治疗不足。3)黏膜下注药是减少内镜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措施。4)EMR和/或APC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ule of development of early cancer of gastric cardia in vivo in public screening. Method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gastric cardiac cancer was performed in the high incidence area of cancer of esophagus and stomach in china. 106 subjects had been examined regularly by endoscopy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mucosa in high incident area of gastric cardiac carcinoma developing at the root of gastric cardiac ridge by taking biopsy specimen. All specimens were diagnosed through normal pathological process to study the prognosis of pro-cancer lesions of gastric cardia. Results: The results of 106 subjects who had been observed for 4 years were: (1) Of 8 normal persons, 3 stayed normal, 4 turned to chronic gastritis, 1 developed early gastric cardiac cancer. (2) Of 61 person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11 were observed to have gland atrophy, 4 mild atypical hyperplasia, and 2 highly atypical hyperplasia. (3) Of 9 subjects showing atrophic chronic gastritis, 5 revealed no change, and 4 became chronic gastritis. (4) Of 22 subjects who revealed mild atypical hyperplasia, 17 resolved, 4 showed no change, and 1 advanced to highly atypical hyperplasia. (5) One person with highly atypical hyperplasia reverted to mild atypical hyperplasia. (6) Of 5 subjects with early gastric cardiac cancer without any treatment, 1 became advanced cancer, 1 still stayed in early cancer stage, and 3 turned to atypical hyperplasia.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ancer of gastric cardia would proceed through the stages of chronic gastritis, gland atrophy, and atypical hyperplasia. (2) The early cancer and pre-cancer lesions of gastric cardia is reversible, though possessing malignant possibility.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贲门癌在体内的发生规律。方法在食管癌高发现场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106人),定期普查,利用内镜检查的方法,前后对照式地观察贲门癌高发位点贲门脊根部粘膜变化情况,在相同区域咬取相同块数的活检组织。活检组织经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做病理学检查。结果4年后,本组106人,8例贲门粘膜正常者,3例正常,4例出现慢性胃炎,1例发生粘膜内癌;61例慢性胃炎,11例出现腺上皮萎缩,4例发生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2例腺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9例腺上皮萎缩病例,5例无变化,4例变为慢性胃炎;22例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17例消退,4例无变化,1例进展为腺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腺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变为轻度不典型增生;5例未经任何治疗的粘膜内癌,1例成为浸润癌,1例仍为早期癌,3例变为贲门粘膜轻度不典型增生。结论早期贲门癌发生经历慢性胃炎、腺上皮萎缩、不典型增生几个癌前阶段;早期贲门癌和癌前病变在体内处于动态的可复性的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9和Bax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aspase-9和Bax在57例胃癌及48例非癌胃黏膜组织的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相应胃组织细胞凋亡。结果:Caspase-9蛋白在非癌胃黏膜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86.67%、50.00%、42.85%,呈逐渐下降趋势。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Caspase-9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性增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组Caspase-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不典型增生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Bax蛋白在48例非癌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00.00%、慢性萎缩性胃炎80.00%、肠上皮化生56.25%、不典型增生57.14%,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Bax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匕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中,AI值(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4.72±2.68)%、(10.02±2.34)%、(7.55±2.80)%、(6.09±2.35)%、(3.26±1.23)%,呈逐渐下降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aspase-9和Bax可能参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形成,促进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免疫组化法(ABC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对30例胃癌,30例癌前病变,30例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胃癌组HP的阳性率为467%,癌前病变组为767%,胃炎组为70%,胃癌组的HP阳性率低于癌前病变组和慢性胃炎组,胃癌组的EGF和EGFR表达明显强于其它两组,癌前病变组的EGFR表达强于胃炎组(P<001)。另外,HP阳性组的EGFR阳性表达强于HP阴性组(P<0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有关,HP感染可能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EGF和EGFR在胃癌有很强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李梅  姚乐  惠起源 《现代肿瘤医学》2014,(10):2407-2409
目的:观察Livin和Ki-67在Hp(+/-)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所有胃黏膜病变组织均来自内镜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标本14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胃黏膜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Livin、Ki-67的表达,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Hp。结果:Livin、Ki-67在Hp根治前后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其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萎缩伴肠化的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癌前病变阶段根除Hp可使部分萎缩和肠化减轻,能有效治疗Hp相关性胃炎,也可预防Hp相关性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在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胃炎中鉴别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应用AgNOR染色技术,观察132例胃良恶性病变和癌前病变细胞核中AgNOR颗粒含量和形态。结果胃癌、胃粘膜异型增生、慢性胃炎三组间细胞核内AgNOR颗粒均数差异非常显著(P<0.01),正常胃壁粘膜与慢性胃炎AgNOR颗粒均数无明显差异(P>0.05)。胃癌和胃粘膜异型增生AgNOR颗粒形态以弥散型为主,而慢性胃炎和正常胃粘膜以核仁型为主。结论细胞核内AgNOR颗粒含量和分型对于区别胃良恶性及癌前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5838例无症状人群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结果.[方法]将高台县40~69岁的高危人群设定为上消化道癌筛查人群,采用整群抽样法进行抽样.对筛查人群进行内镜检查+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并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完成胃镜筛查病例5838例,共检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140例,检出率为2.40%,其中食管癌检出率为0.98%(57例),贲门癌为0.57%(33例),胃癌(非贲门)为0.86%(50例).早期病例94例,早诊率为67.14%.应随访例数162例,实际随访105例,随访率为63.64%.随访中新发现病例6例,6例全部为早期病例,随即全部进行治疗.随访早诊率为100%,随访治疗率为100%.[结论]内镜检查+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能有效发现可干预的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提高筛查项目点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随访、治疗以及癌症防治知识的宣传,是开展上消化道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和c—myc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1例慢性胃炎和胃癌中hTERT和c—myc蛋白的表达,其中慢性胃炎伴萎缩者18例,伴肠化生者16例,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16例,胃癌21例。结果:hTERT和c—myc蛋白的表达率在胃癌组织中均高于不典型增生、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均显著高于肠化生、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在肠化生组织中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hTERT蛋白表达率在c—myc蛋白阳性患者中显著高于c—myc蛋白阴性患者(P〈0.01)。结论:hTERT与c—myc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c—myc表达增加可能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端粒酶激活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