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微胆漏在胆管吻合口狭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斑马猜24头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组),模拟吻合在胆管扎孔2圈,每圈8孔.对照组(C组),游离胆管20mm,切除约5 mm,行端端吻合,T型管引流.治疗组(T组),依C组方式手术,在吻合口以远置Forley导尿管(8号)至吻合口上15 mm引流胆汁,气囊注水阻断胆汁流经吻合口.分析各组微胆漏、术部瘢痕增生、吻合口内径及与其近端胆管内径比值.结果 S组与C组处理部位均有瘢痕增生,管壁厚度分别为(1.5±0.2)、(1.6±0.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管壁厚度为(0.9±0.2)mm,与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微胆漏明显少于S组及C组,3组引流液胆红素含苗分别为(36.8±5.4)、(141.9±17.7)、(107.5±11.6)μmol/L,T组较S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吻合口微胆漏是吻合口瘢痕增生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设法消除胆汁刺激可以改善吻合口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应用单根可吸收缝线行肠肠全手工吻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6月因腹盆腔肿瘤性疾病行肠肠吻合病人224例,根据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手工组98例,行单根可吸收缝线全手工肠肠吻合;器械组126例,行器械吻合加丝线加固。比较两组吻合时间、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费用等,统计分析单根可吸收缝线交互式内翻缝合在肠肠全手工吻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2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工组与器械组术后吻合口渗血分别为3例和15例,吻合口出血分别为1例和19例,吻合口狭窄分别为0例和13例,手术时间分别为(3.2±1.1)分钟和(5.5±2.1)分钟,吻合费用分别为(53±13.2)元和(2753±899.2)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单根可吸收缝线行交互式内翻缝合在全手工肠肠吻合中安全可靠,吻合相关并发症少,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磁吻合技术(MCA)与传统缝合吻合犬门静脉的组织学差异。方法选择健康中华田园犬18只,雌雄不限,月龄8~12个月,体重13.5~18.9 kg。电脑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n=9,切断门静脉,利用磁吻合环行端端吻合)和手工缝合组(n=9,切断门静脉再手工缝合)。比较两组门静脉吻合时间。吻合即刻和术后4、8、12、24周取吻合口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吻合口超微结构。结果所有实验犬手术后均健康存活。MCA组门静脉吻合时间(3.58±2.75)min,少于手工缝合组(12.89±3.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组术后即刻肉眼见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手工缝合组褶皱明显。术后24周电镜观察MCA组吻合口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手工缝合组吻合口内皮细胞呈褶皱样,排列和形态紊乱。HE染色MCA组术后24周无明显炎症反应,Masson染色纤维组织较少。手工缝合组吻合口因缝线残留,术后24周HE染色吻合口仍可见炎症反应,Masson染色可见局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结论MCA吻合犬门静脉较传统手工缝合时间更短,吻合口内膜光滑,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血管无异物残留,炎症反应轻微,吻合口质量更好。MCA无缝线吻合犬门静脉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改良显微缝线吻合血管在断指再植术中的优点及临床效果,为吻合微小血管提供一种新的显微缝线. 方法 2004年4月-2008年4月,应用改良显微缝线及传统显微缝线于157例202指断指再植术中吻合微小血管.男137例,女20例;年龄16~47岁.机器压伤102指,机器割伤39指,电锯锯伤39指,其他伤22指.离断指别:拇指27指,示指63指,中指56指,环指30指,小指26指.完全离断162指,不完全离断40指.受伤至手术时间30~200 min.随机分两组,改良组78例105指,应用改良显微缝线吻合血管342条;传统组79例97指,应用传统显微缝线吻合血管325条. 结果 单针吻合时间改良组(20.0±2.5)s,传统组(28.0±3.5)s;每一吻合口吻合时间改良组(12.5±2.5)min,传统组(18.5±4.3)min;吻合血管后至完全再通时间改良组(10.0±2.6)min,传统组(12.0±3.5)min:术后改良组出现血管危象致血管栓塞5指(4.76%),传统组10指(10.30%).术后两组再植指体成活率改良组95.23%,传统组89.69%.末节再植成活率改良组95.34%,传统组89.47%;非末节再植成活率改良组95.16%,传统组89.83%.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再植指外观、功能恢复均满意. 结论 应用改良显微缝线吻合微小血管具操作简便、可靠、缩短血管吻合时间及血管再通时间、提高断指再植术成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磁性压榨式吻合技术(MCA)实现腹腔大血管无缝线吻合的组织学与电镜观察,比较新型血管吻合器较传统手工缝合方法的优点.方法 杂种犬16条,随机分为MCA组与手工缝合组,统计两组下腔静脉(IVC)吻合时间,观察吻合即刻、吻合后4、12、24周两组犬IVC吻合口愈合情况;血管吻合口苏木素-伊红染色(HE)与Masson三色染色用于组织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口内皮细胞连续性和生长情况.结果 MCA组IVC吻合时间较手工缝合组明显缩短[(3.25±1.21) min比(13.23±2.34) min,P<0.01].电镜观察:MCA组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但手工缝合组吻合口因缝线牵拉导致管腔内凹凸不平,内膜不完整,吻合口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组织学检查:MCA组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血管内膜覆盖吻合口,术后12周吻合口呈慢性炎性反应,少量淋巴细胞浸润,24周无明显炎性反应,但手工缝合血管吻合口有明显缝线异物残留与瘢痕形成.结论 MCA组较手工缝合组手术耗时少,血管壁各层衔接较好,内皮细胞层光滑,无明显增生,血管腔无异物残留,吻合口炎性反应轻微.MCA血管吻合技术实现IVC无缝线吻合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两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 12具猪膝关节新鲜标本,制备ACL胫骨撕脱骨折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各6具膝关节。缝线组采用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双排组采用锚钉双排桥式固定。生物力学测试机上进行测试,记录最终失效荷载、屈服载荷、位移、刚度。[结果]除缝线组1例失效,其余对象都通过了50~250 N载荷,1 000周期循环测试,位移缝线组为(4.19±1.31) mm,双排组为(1.94±0.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轴向加载损毁试验,最终失效荷载缝线组为(612.60±121.59) N,双排组为(580.19±119.79)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服载荷缝线组为(343.09±208.07) N,双排组为(278.01±196.39)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缝线组(17.93±7.72) N/mm,双排组(48.34±9.57) 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都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特性,均提供可靠内固定,在生物力学上无明显差异。在循环加载环境下,双排固定提供了更少的位移。相比抗拔能力,双排固定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双吻合技术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26例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改良双吻合组(观察组,n=61)与传统双吻合组(对照组,n=65)。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80.82±40.93)min vs.(176.75±31.66)min]、术中出血量[(75.57±21.31)mL vs.(74.46±21.29)mL]、术后排气时间[(4.52±0.92)d vs.(4.51±1.11)d]、饮食时间[(4.77±1.02)d vs.(4.82±1.6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11例发生吻合口漏,其中观察组2例(3.28%),对照组9例(13.85%),观察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吻合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安全、有效,可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H加固方式”在结肠癌根治术后预防吻合口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5例行结肠癌根治性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H加固方式”145例(A-H组),行传统加固方式180例(传统组)。比较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吻合时长及手术时长。结果:A-H组发生吻合口漏1例,传统组发生吻合口漏8例,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69%vs 4.45%,P<0.05)。A-H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10.762±31.088)min,传统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07.312±25.28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根治术中行“A-H加固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吻合口漏发生率,不会显著影响手术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及直肠上动脉的乙状结肠癌手术的具体操作技术及临床可行性,并与传统术式进行对比。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为82例患者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保留血管组(n=24)与传统术式组(n=58)。保留血管组行保留左结肠动脉及直肠上动脉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传统术式组行不保留上述血管的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吻合口愈合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血管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血管组患者未发生吻合口瘘,传统组发生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及直肠上动脉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医用胶黏合法行兔细小动脉血管吻合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兔12只,麻醉,暴露并切断双侧股动脉,按随机原则,一侧股动脉应用传统显微外科缝合法吻合(对照侧);另一侧应用可吸收缝合线血管外搭桥发挥牵引和支撑作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黏合法吻合血管(实验侧)。比较两种吻合方法的操作时间、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及吻合血管后的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相比对照侧,实验侧所需手术时间少(P 0.001),吻合口炎性细胞少(P0.01)。术后3 d、7 d,实验侧的血管通畅程度优于对照侧,差异显著(P0.01),术后5周时两侧吻合口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缝线血管外支撑和牵引辅助下,以医用胶黏合血管断端,可缩短手术耗时,吻合口血管壁炎性反应轻,且通畅程度优于或不差于传统显微外科吻合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结直肠切除术后系膜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一医疗组收治的乙状结肠癌和中高位直肠癌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使用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倍绣胶)关闭系膜裂孔;对照组使用3-0倒刺线(强生)连续缝合关闭系膜裂孔。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系膜裂孔关闭时间及术后72 h引流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系膜裂孔长度、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如术后肠梗阻、腹腔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或肺不张、其他(包括下肢静脉栓塞等)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结直肠切除术后系膜裂孔便捷高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对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吻合口均位于胸腔内)的病人120例,将120例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术中在吻合口下方放置纵隔引流管;对照组未放置纵隔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相关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分别为(732.67±57.33)ml和(572.76±66.7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纵隔引流管的引流量为(594.75±30.61)ml,约占胸腔总引流量的70.0%;研究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平拔除时间为(5.82±0.90)天,对照组为(5.47±0.9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最高体温为(37.81±0.76)℃,对照组为(38.53±0.45)℃,术后平均白细胞计数峰值分别为(14.52±1.22×109/L)和(16.49±1.19×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对侧胸腔积液行穿刺引流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出院后半年吻合口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确诊时间、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所致病死率、吻合口漏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是能更好地通畅术后胸腔引流、降低对侧胸腔积液发生率,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症状,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吻合口漏,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吻合口漏的治愈时间,降低吻合口漏所致死亡率。但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与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法运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对术后吻合口瘘的价值和意义。随机选取122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法治疗,对比两组消化道感染、术后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情况。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3.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吻合技术、吻合口位置及并发症均为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观察组出现呕吐、腹胀13.11%,呼吸道感染9.84%,腹腔感染8.20%,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51%、27.87%、2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39.5±2.1)d、住院费用(34 689.61±2 236.25)元,进食时间(14.3±2.1)d,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7±6.8)d、(46 135.54±2 142.83)元、(22.5±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实施盲肠管道式造口减压法,能大大降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疗效显著;引发吻合口瘘高危因素较多,临床应给予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探讨经腹裂孔行扩大近端胃或全胃切除术后,行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食管胃交界癌患者57例,采用抵钉座逆向置入弧形切割闭合器双侧吻合即时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患者31例(观察组),采用传统方法吻合患者26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吻合时间等。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为(36.51±9.1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22±7.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发现2例吻合口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术痊愈;对照组发现1例吻合口瘘和2例吻合口狭窄,经治疗均痊愈,两组吻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P0.05)。抵钉座逆向置入弧形切割闭合器双侧吻合技术简单而安全,在食管胃交界癌行扩大胃切除术中的一种较好的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大鼠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愈合的能力,为临床行结肠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A组行右半结肠端端吻合,B组行左半结肠端端吻合.分别于术后第4天和第7天处死两组各10只动物,用免疫组化法测量吻合口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13以及Ⅰ型胶原的表达,并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第4天,两组大鼠的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1226±506)μm2和(732±376)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两组MMP-13的表达分别为(1726±509)μm2和(1161±753)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5);两组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199±90)μm2和(314±135)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术后第7天,两组大鼠的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1264±508)μm2和(869±378)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5);两组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228±79)μm2和(374±130)μ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P<0.05).结论 在结肠吻合术后,大鼠右半结肠吻合口组织中MMP-1和MMP-13的表达明显低于左半结肠,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高于左半结肠,提示右半结肠吻合愈合能力明显强于左半结肠.  相似文献   

16.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使用小口径吻合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小口径吻合器的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按TME原则行直肠癌双吻合器法前切除术。分别使用33mm口径吻合器和29mm口径吻合器进行吻合,每组各3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预后情况。结果 33mm口径吻合器组术中单纯吻合时间为(9.0±3.3)min,29mm口径吻合器组为(6.0±2.6)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5);术中因损伤致吻合不良而需行吻合口修补者33mm口径吻合器组6例,29mm口径吻合器组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 1);2组的总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漏、狭窄、出血、复发、大便失禁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使用29mm口径吻合器可以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术中吻合口的吻合时间,但不增加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近7年来我科所行的48例肩胛(肩胛旁)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对所应用的不同血管吻合方式进行评价。方法:利用肩胛(肩胛旁)游离皮瓣修复瘢痕及缺损,术中采用三种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其中20例采用显微镜下缝线法吻合,18例采用手术放大镜下缝线法吻合,10例采用国产73-Ⅱ型血管吻合器吻合。对其中35例成人肩胛(肩胛旁)皮瓣游离移植病例按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显微镜血管吻合组、放大镜血管吻合组、血管吻合器组,比较皮瓣缺血时间、血管吻合总时间、并发症率等在3组中的差异。结果:48例游离皮瓣移植中,术后出现血运相关并发症8例,积极处理后,坏死2例,总皮瓣移植成功率95.7%。对显微镜血管吻合组、放大镜血管吻合组、血管吻合器组中皮瓣缺血时间及血管吻合时间分别为进行两两统计学比较,吻合器组与两个缝线组之间P值均小于0.01,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缝线组之间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血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27.27%,21.43%,0%。三组在统计学比较中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73-Ⅱ型血管吻合器吻,相比传统缝线法吻合可明显减少皮瓣缺血时间,缩短血管吻合时间。通过完善的术前设计、精细的手术操作、妥善的术后处理可以提高皮瓣的成活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在食管癌切除术颈部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8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行食管癌切除术后颈部吻合的方式不同分为机械吻合组(98例)和手工吻合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食管残端癌阳性率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机械吻合组患者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1.4)min、(227±60) min、(6.3±0.9)d、(14±4)d,短于手工吻合组的(28.5±2.3) min、(301±81) min、(8.4±1.0)d、(22±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4,7.14,7.71,7.41,P<0.05);机械吻合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 (1/98),低于手工吻合组的8%(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 (5/98)和7% (6/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吻合组无食管残端癌,手工吻合组食管残端癌阳性率为4%(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吻合在食管癌颈部吻合中不仅能缩短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而且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和食管残端癌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直肠癌会阴切口重建及肠造口关闭术中十字缝合法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会阴切口重建和肠造口关闭术中腹部切口重建病人107例。分为造口传统组12例、造口十字组14例、重建传统组37例、重建十字组44例。术后随访30天,对比各组效果。结果 造口十字组、重建十字组手术时长、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造口传统组、重建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造口传统组、重建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口十字组、重建十字组术后1、2、3天时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均低于造口传统组、重建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口十字组、重建十字组术后切口瘢痕色泽、厚度、血管、柔软度以及总分低于造口传统组、重建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十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2%,低于重建传统组的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口传统组与造口十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字缝合法用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和肠造口关闭术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食管胃颈部吻合中的临床应用,总结其经验。方法将苏北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850例,按手术先后分成A、B两组。A组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共425例,男287例,女138例;年龄(58.2±11.5)岁,其中食管上段癌27例,食管中段癌346例,食管下段癌52例。B组行全胃代食管手术,共425例,男298例,女127例;年龄(58.5±12.8)岁,其中食管上段癌33例,食管中段癌338例,食管下段癌5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患者,A、B两组手术时间[(175.0±12.8)min vs.(171.0±10.5)min,t=1.702,P>0.05]和术后住院时间[(16.0±8.5)dvs.(16.3±8.8)d,t=1.77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个月,无失访,A组吻合口瘘(χ2=5.550,P<0.05),反流性食管炎(χ2=9.150,P<0.05),胸胃综合征(χ2=10.500,P<0.05)等并发症发生率比B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结论在经"颈、胸、腹"三切口治疗食管癌手术中,管状胃代食管更符合生理解剖要求,降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