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桥脑小脑束的扩散参数在发病3个月内和1年后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病程3周~3个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偏瘫患者30例,分别于发病3个月内(首次)和发病1年后(随访时)采用DTI在感兴趣区桥脑小脑束的小脑中脚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同时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并于随访时,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入选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首次扫描后发现,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FA值(0.499±0.053)和随访时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的FA值(0.490±0.094)明显低于同期受累侧。首次检测所得桥脑小脑束的rFA值与首次和随访时的下肢运动PG分值、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上肢、下肢和总运动结局是否良好与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桥脑小脑束的rFA值预测下肢运动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比值为0.84(P=0.002),最佳界值点为0.92(敏感度71.4%,特异度73.9%)。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桥脑小脑束的DTI参数(rFA值)可预测其长期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且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是预测下肢运动结局是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究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和恢复的相关皮质下区域。 方法 纳入大脑中动脉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0例(吞咽障碍组)和未发生吞咽障碍的大脑中动脉梗死后患者10例(非吞咽障碍组)。选取胼胝体等11个感兴趣区(ROIs),比较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病灶侧与健侧的扩散张量参数扩散各向异性(FA)的比值rFA的差异,以及吞咽障碍组1个月和3个月吞咽障碍恢复时的rFA值的变化,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FA与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评分的关系。 结果 比较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各ROI的rFA值后发现,吞咽障碍组岛叶的rFA值为0.73±0.16,非吞咽障碍组岛叶的rFA值为0.97±0.07,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比较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和发病3个月后ROIs中扩散张量参数rFA值后,吞咽障碍组岛叶、大脑脚、小脑上脚的rFA值在发病3个月后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的DOSS评分为(4.4±0.8)分,与发病3个月后(6.3±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DOSS评分与岛叶、大脑脚和小脑上脚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 DOSS评分仅与大脑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吞咽障碍程度(发病1个月内)与岛叶、大脑脚、小脑上脚相关,而晚期(发病3个月后)与大脑脚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转归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8~15天及4~6月内行3.0T MR常规及DTI检查,基于感兴趣区(ROI)测量患侧及对侧大脑脚区的平均FA值(FA)。依据DTT图患侧CST受损程度分为A型(CST受压移位)、B型(CST部分中断)和C型(CST完全中断)。比较患侧及对侧大脑脚区FA值的差异性,并分别比较两次检查患侧大脑脚FA值的差异性及对侧大脑脚FA值的差异。分析A型、B型及C型大脑脚区rFA值(患侧FA值/对侧FA值)与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及功能独立性评定运动评分(FIMm)的相关性。结果:8~15天DTI示C型mRS评分明显差于A型及B型(t=-11.731,P<0.05;t=-2.618,P<0.05);A型的mRS评分优于B型(t=-5.965,P<0.05)。4~6月DTT示A型16例中2例转化为B型,14例没有变化。B型12例中,11例转化为A型,1例转化为C型;C型8例中,2例转化为A型,1例转化为B型,另5例没有变化。比较两次检查两侧大脑脚区FA值,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9.054,P<0.05;t=-7.962,P<0.05);比较两次检查患侧大脑脚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1,P<0.05);比较两次检查对侧大脑脚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两次检查大脑脚区rFA值与随访mRS评分有相关性(r=-0.803,P<0.05;r=-0.654,P<0.05),与随访FIMm评分均无相关性(r=0.288,P>0.05;r=0.174,P>0.05)。其中,第一次检查A型大脑脚rFA值与FIMm评分弱相关性(r=0.499,P<0.05);B型大脑脚rFA值与随访mRS评分有相关性(r=-0.875,P<0.05)。第二次检查A型大脑脚rFA值与随访mRS评分有相关性(r=-0.783,P<0.05)。结论:在基底节脑出血中,大脑脚区rFA值能评估脑出血远期神经运动功能预后,DTI成像能定量评估CST损伤转归及重塑。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梗死时间为23~90 d的慢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对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伪彩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按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把患者分为A、B两组,然后分别测量梗死灶、梗死同侧大脑脚及对侧相应区域皮质脊髓束的FA值。每次磁共振检查之前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然后分析临床评分与FA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3例患者康复前病灶处FA值为0.221±0.085,对侧相应区域FA值为0.514±0.071,梗死灶同侧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为0.550±0.081,健侧FA值为0.682±0.051,经配对t检验两侧脑组织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两组患者梗死灶同侧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与对侧相应区域FA值的比值(rF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6,P<0.01);康复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下降的百分数与Fugl-Meyer运动评分增加的百分数之间呈负相关(r=-0.624,P<0.01),与BI变化的百分数没有相关性。结论:通过对梗死区远端皮质脊髓束FA值的测量,可以判断其变性程度,并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FA值下降越明显则变性程度越重,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就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脚皮质脊髓束(CST)投射区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值与神经系统 功能评分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3.0T MRI常规检查以及DTI检 查,测量患者患侧及健侧大脑脚CST投射区DTI参数,并分析大脑脚DTI参数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患者大脑脚CST投射区DTI参数中,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FA值 (P<0.05),患侧和健侧ADC值和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TT图像中CST有无破坏,将 患者分为CST破坏组11例,CST未破坏组41例。CST破坏组患侧FA值明显低于CST未破坏组患侧FA值 (P<0.05);其余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T破坏组NIHSS评分为(29.4±5.3)分,高于CST 未破坏组的(23.2±4.6)分(t=3.845,P<0.05);CST破坏组FA值与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CST 破坏组其余DTI参数指标及CST未破坏组DTI参数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 患者进行DTI成像扫描参数可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CST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区域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3周,治疗前后,DTI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部位,患侧和健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双侧FA比(rFA)。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患者FMA-UE评分显著增加(t = 9.074, P < 0.001)。梗死灶FA与rFA显著升高( t > 14.519, P< 0.001)。治疗前后各部位患侧FA和rFA差值均与FMA-UE评分差值正相关(r = 0.445~0.565, P< 0.05),以患侧内囊后肢相关性最强。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脑内FA的改变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相关,尤其是内囊后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促进作用,并借助视频脑电技术探讨镜像疗法对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早期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视频脑电技术分析2组患者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脑电信号采集点为Cz、CPz、CP3及C3共4个区域)。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ARAT、上肢FMA、FIM评分[分别为(31.07±7.75)分、(31.27±7.66)分和(72.97±16.38)分]及脑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指数[分别为(-0.28±0.09)、(-0.32±0.13)、(-0.28±0.12)及(-0.32±0.13)]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早期康复干预中辅以镜像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借助视频脑电技术发现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皮质运动区μ波抑制作用较明显,从电生理角度初步揭示镜像疗法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DTI基于纤维骨架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0例NMOSD患者(NMOSD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全脑常规MR和DTI扫描,使用FSL软件包中TBSS步骤对DTI数据行全脑非参数统计分析,并对NMOSD组有统计学差异的纤维束FA值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MOSD组大脑及小脑白质区纤维束如胼胝体、穹隆、皮质脊髓束、钩束、小脑脚等广泛FA值减低(P<0.05,FEW校正),其中扣带束、胼胝体、穹隆等AD值减低、RD值增高,穹隆和左侧内囊豆核后部MD值升高(P<0.05,FEW校正)。NMOSD患者左侧钩束、右侧外囊、左侧小脑下脚及双侧内囊前肢、内侧丘系FA值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TBSS显示NMOSD患者大脑及小脑存在广泛脑白质损伤,可解释NMOSD部分临床症状,与残疾症状无关的脑区纤维束微结构改变提示NMOSD患者这些区域病变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DTI观察特纳综合征(TS)患者脑白质异常,探讨TS白质异常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择基因型为45,XO单体型TS的患者14例为TS组,另招募20名年龄为10~18岁的女性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韦氏智力检验。采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扫描仪及8通道头线圈,对两组行DTI扫描,并经后处理生成FA图,然后进行TS组和对照组的基于体素的FA比较。结果 TS组知觉推理智商值为84.4±15.1,低于对照组(103.4±13.4;t=3.8,P<0.05);在言语理解方面智商值为100.7±20.3,低于对照组(117.2±14.1;t=2.8,P<0.05);在加工速度方面智商值为83.6±12.1,低于对照组(103.8±16.1;t=4.0,P<0.05);在工作记忆方面智商值为87.2±16.9,低于对照组(101.7±15.7;t=2.6,P<0.05)。PS组左侧额叶白质、右侧顶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双侧内囊、双侧大脑脚和双侧小脑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TS患者左侧额叶纹状体通路、右侧上纵束通路及胼胝体圧部FA值减低可能与视觉空间感觉及相关执行能力减低有关;双侧内囊、大脑脚和小脑局部FA值减低可能与运动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高压氧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 的疗效。方法:HICH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及康复治疗,高压氧 组另予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完成DTI检查,测量患侧和健侧内囊后肢部位的 分数各向异性(FA)值,计算FA比率(患侧FA/健侧FA),同时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 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rFA值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 压氧组治疗前后rFA与FMA评分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压氧组治疗前后rFA与 FMA 评分变 化值呈线性正相关(r=0.516,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HICH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DTI技术,定量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上运动神经元(UMN)的受累情况。方法运用GE 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临床确诊及拟诊的ALS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全脑DTI扫描。分别计算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各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与多种临床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LS患者脑内的FA值在双侧中央前后回皮层下白质、放射冠、内囊后肢后部、大脑脚及胼胝体各部较正常对照者显著下降;而相应部位的MD值无显著变化。FA值与ALSFRS及最大手指敲击率呈正相关,与病程、年龄及病情进展速度呈负相关;MD值与ALSFRS、病情进展速度及年龄呈负相关,而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以通过定量检测ALS患者脑内FA及MD值的变化帮助确定上运动神经元的受累情况,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不是很明确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其潜在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方法 将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即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治疗,tDCS刺激电流在10 s内从0上升到1 mA,保持20 min后,在10 s从1 mA下降到0。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15 d。对照组则仅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tDCS治疗为假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E-FMA)和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DTI检查。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UE-FMA和WMFT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UE-FMA评分为(35.32±13.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21.80±13.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囊后肢层面的FA值、rFA、FAasy和中央前回FA、CST长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这可能是基于促进CST完整性和对称性改变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因此临床上可以将tDCS可作为神经康复中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运动诱发电位(MEP)能否作为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能障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给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同时进行DTI及MEP检查,分析DTI、MEP参数与肢体FMA评分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其在评定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时的检验效能。 结果 ①DTI参数大脑脚部分各向异性不对称系数(aFA)与患侧上、下肢FMA评分均具有负相关性(P<0.05);内囊后肢aFA值与患侧上肢FMA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与患侧下肢FM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MEP参数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阈值(MT)异常程度均与该侧肢体FMA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②ROC曲线显示内囊后肢aFA值为评定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最佳指标,分界值为0.167,具有较好的检验效能;MEP波形缺失作为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标准,其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③联合DTI及MEP进行系列检查,可提高识别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异度。 结论 DTI及MEP相关参数可作为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指标,且对评定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效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研究颈髓损伤患者骶髓神经继发性改变,探讨它与膀胱收缩功能的关系。 方法:选取20例颈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另选取15例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进行尿动力检查评估膀胱收缩功能,所有对象进行骶髓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检查,分析S2—S4侧角和前角的DTI指标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结果:试验组骶髓侧角和前角的FA值分别为(0.21±0.03)和(0.22±0.03),分别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骶髓侧角和前角的ADC值分别为(2.44±0.53)×10-9mm2/s和(2.29±0.31)×10-9mm2/s,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骶髓侧角的FA值与膀胱收缩指数(bladder contractility index,BCI)呈正相关(r=0.758, P<0.01),骶髓侧角的ADC值与BCI呈负相关(r=-0.523, P<0.05)。试验组骶髓前角的FA值及ADC值与最大尿道压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颈髓损伤后骶髓神经发生继发性改变,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膀胱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运动干预对脑梗死大鼠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方法 取雄性SD大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息组、造模1 d后运动组(1D组)、造模1周后运动组(1W组),每组6只大鼠,3组大鼠均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D组大鼠在造模1 d后开始运动训练,1W组大鼠在造模1周后开始运动训练,静息组大鼠则每天被置于静止的跑台静息30 min。3组大鼠均于造模1、4、8周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mNSS)评价的神经功能,核磁共振T2WI序列计算脑梗死体积比,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检测双侧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分数比值(rFA),并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皮质脊髓束形态,最后分析rFA值与mNS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造模1周后,1D组的mNSS评分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P<0.05);造模4周后,1D组和1W组mNSS评分均显著低于静息组(P<0.05)。造模8周后,1D组mNSS评分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P<0.05),且1W组mNSS评分也显著低于静息组(P<0.05)。造模1周和4周后,1D组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P<0.05)。造模4周后, 1W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静息组(P<0.05)。造模8周后,1D组和1W组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静息组的0.19±0.03(P<0.05)。造模1周后,1D组的rFA值显著低于静息组(P<0.05)。造模4周后,1D组和1W组的rFA值均显著高于静息组(P<0.05)。造模8周后,1D组rFA值显著高于1W组和静息组,同时1W组的rFA值高于静息的0.49±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造模8周后,1D组大鼠的皮质脊髓束比1W组和静息组对称性更好。相关性分析显示,rFA与mNSS评分有较高的相关性(r=-0.707,P=0.001)。 结论 运动干预可以促进脑梗死大鼠皮质脊髓束重塑,改善神经功能,造模1 d后即开始早期运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处于恢复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NF拉伸训练,观察组则在PNF拉伸训练后辅以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肩、肘关节肌肉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运动功能部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结果 干预6周后对照组、观察组肩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88±0.62)和(1.15±0.47)分]、肘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75±0.58)分和(1.30±0.49)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9.52±8.06)分和(43.19±8.55)分]及FIM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1.36±9.80)分和(64.57±8.91)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及PNF拉伸训练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摩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3例。组患者均根据自身功能障碍情况给予对应的常规康复疗法(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MVF疗法治疗,对照组则仅进行假MVF疗法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理能力部分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4.36±1.08)期和(3.57±1.34)期]、FMA上肢部分评分[(37.93±19.96)分]、MBI评分[(82.71±14.44)分]、FIM自理能力评分[(26.79±5.74)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除手部Brunnstrom分期外,其余各项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VF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MRI观察精神分裂症静息态下小脑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小脑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的差异。方法 分别对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组)及14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行静息态脑fMRI和DTI。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后得到功能连接的相关系数r值及小脑中脚的平均FA值,应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对两种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①精神分裂组与左侧小脑功能连接改变显著的区域为双侧舌回、右侧额中回、双侧缘上回和左侧小脑(P<0.001,未校正);与右侧小脑功能连接改变显著的区域为双侧舌回、左侧中央前回和左侧缘上回(P<0.001,未校正);②精神分裂组左侧小脑中脚的FA值显著降低(P<0.05);③精神分裂组右侧小脑-右侧舌回的连接强度与右侧小脑中脚的FA值呈显著正相关(r=0.84,P<0.05)。结论 联合运用多种成像方式可能为理解小脑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方向;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下小脑与大脑皮层某些区域的连接降低和小脑中脚局部白质纤维完整性受损的同时出现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提示功能连接与解剖解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皮质脊髓束(CST)逆行性Wallerian变性的特征,并分析其损伤程度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28例CSM患者及28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测量位于双侧脑桥、大脑脚、内囊后肢、侧脑室体旁白质、半卵圆中心及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的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所有被试者均采用JOA运动评分法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分。研究各ROI的FA值及ADC值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SM组各ROI左右两侧对称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SM患者的各平面的FA值均减低(P<0.05),半卵圆中心、内囊后肢及脑桥的ADC值升高(P<0.05)。CSM组的JOA评分较对照组减低(P<0.05),且与内囊后肢、大脑脚、脑桥处的FA值以及内囊后肢的ADC值相关。结论:DTI可以检测出CSM患者CST的继发性逆行性Wallerian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可能与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介入高压氧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并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拟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80例CSM患者分为高压氧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围手术期高压氧干预。于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情况;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进行脊髓常规MRI及DTI扫描。 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并且高压氧组JOA评分[(11.30±1.9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80例CSM患者术前JOA评分与术前脊髓受压节段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入选患者JOA评分与术后脊髓FA、ADC值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脊髓损伤程度加重,其FA值逐渐降低,ADC值逐渐升高。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受损脊髓FA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ADC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高压氧组脊髓FA值(0.726±0.087)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ADC值[(1.148±0.079)×10-3 mm2/s]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DTI量化指标能客观显示脊髓微观结构改变,真实反映脊髓病理状态;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SM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受损脊髓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脊髓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