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10种酵母菌发酵枣酒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含量,GB/T15038—2006测定还原糖、总酸及酒精度。结果表明,10种酵母菌发酵枣酒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减少,酵母菌F2141、F2109、F2185、F2125、702发酵的枣酒总酸增加,酵母菌F2113、F2160、F2116、F2123和干酵母发酵的枣酒总酸减少;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均增加。酵母菌种主要影响还原糖、酒精度、总酸、柠檬酸的含量,对草酸、苹果酸、琥珀酸影响次之。枣酒发酵有利于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增加,且柠檬酸增加最多,同时可以酒精度、柠檬酸及感官评定作为菌种筛选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2):194-202
该文以酿酒酵母F33和F9单独发酵为对照,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F33和、1∶2和2∶1)混合发酵酿制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测定总糖、可滴定酸、pH值、还原糖、挥发酸、酒精度、颜色和抗氧化特性及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酵母菌发酵对酒风味物质的影响,选出最适的混合比例。结果表明,混菌发酵的干红葡萄酒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酒精发酵过程中,混菌启动发酵的速率比单菌种快,显著降低总糖含量。与单一发酵相比,混菌发酵能够增加酒体的可滴定酸含量、CLELAB参数值和值及聚合花色苷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且混菌发酵的葡萄酒抗氧化特性显著高于F9单独发酵处理。不同处理间酒体理化指标加权关联度排名依次为F33单一发酵混合发酵∶F9=1∶1混合发酵单一发酵混合发酵。此外,混菌发酵可以提高酒体中酯类、醇类和酸类等物质的相对含量,且独有的香气物质可达6种。综合考虑葡萄酒理化指标和香气组分,当菌株F33与F9的混合比例为1∶2时,葡萄酒中还原糖和挥发酸均有所降低,酒精度有所提高,香气物质种类最多,缩短陈酿时间。  相似文献   

3.
以红枣为原料对五种酵母菌采用密闭式发酵方式发酵红枣酒,通过比较五种红枣酒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和相对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发酵结束红枣酒的甲醇、杂醇油的相对含量,总糖、还原糖、总酸含量和酒精度,筛选出最适合酿造红枣酒酵母菌。五种酵母中适合酿造红枣酒的酵母为法国Laffort F15陈酿型红葡萄酒酵母,发酵得到的红枣酒的杂醇油中,异丁醇未检出,检出的异戊醇的相对含量较少,为0.063 g·L-1,甲醇未检出,总糖含量为7.8 g·L-1,总酸含量为5.1 g·L-1,酒精度为8.5%vol,其酒香果香协调悦人,滋味柔和爽口。  相似文献   

4.
低浓啤酒以其口味干净爽口、酒花香味明显、酒精少、热量低、营养丰富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该研究用7°P定型麦汁,采用下面发酵法酿造4种成品啤酒(发酵度分别为57.6%、63.4%、67.9%、72.5%).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发酵试验并跟踪主发酵过程总酸、pH、α-氨基酸、酒精度、还原糖与真正浓度的变化.发酵延滞期均为1d,总酸先降后升,pH、α-氨基酸、还原糖与真正浓度逐渐降低,酒精度逐渐升高.成品酒中α-氨基酸残留量随发酵度升高而增加,为麦汁的12.3%~19.4%;pH下降1.79~1.89;总酸、还原糖含量随发酵度升高而增加,分别为0.62~0.77mL/100mL、0.1mol/LNaOH与3.2~4.80g/L.浊度随发酵度的增加而降低,色度变化不大.感官品尝显示发酵度为57.6%时,7°P啤酒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桑椹果酒主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糖度150 g/L、柠檬酸添加量1 g/L、温度26℃、酵母接种量2 g/L条件下,对不同发酵阶段桑椹果酒pH、总酸、挥发酸、酒精度、总糖、干浸出物、有机酸和感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主发酵过程中,pH先下降后上升,总酸先升高后降低,挥发酸、酒精度、干浸出物逐渐升高,总糖逐渐下降,发酵6 d时,理化指标趋于稳定。发酵结束后,理化指标分别为:pH4.22、总酸4.31 g/L、挥发酸0.72 g/L、酒精度7.22% vol、干浸出物20.15 g/L、总糖1.55 g/L;有机酸含量中,酒石酸、乳酸、柠檬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184、2.303、1.115 g/L;通过感官评价,发酵6 d后,桑椹果酒感官达到最佳,主发酵结束。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米酒发酵工艺的创新升级以及大罐发酵的需求,对米酒发酵过程大米熟料与生料预糖化发酵等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后发酵,发酵醪还原糖含量升高至2倍左右,蒸馏液酒精度提升了10.62%,酒精度达到接近峰值的时间提前1~2 d,但是总酸、总酯含量都有所降低;熟料制浆糖化后酒精度进一步提高9.31%,总酯含量提高56.71%,但总酸略有降低;生料粉碎糖化酒精度进一步提升8.61%,但总酯含量相对减少21.47%。生料粉碎糖化发酵节省能源,发酵醪分散均匀、流动性好,在大罐发酵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对葡萄酒酵母发酵性能及葡萄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佳利酿葡萄为材料,研究超声波对葡萄酒酵母发酵性能及葡萄酒质量的影响,以便为人工控制发酵,提高葡萄酒质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超声波使葡萄酒酵母菌总细胞数及活细胞率减少,且功率越大,处理时间越长,总细胞数及活细胞率减少的越多。超声波处理的酵母菌对发酵进程影响不大,均能正常发酵,对发酵后的酒样影响较大,经方差分析发现:酒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超声波处理的酒度大部分降低,个别升高;残糖含量差异极显著,经超声波处理样品残糖含量均比对照高;各样品的总酸和挥发酸含量差异显著;超声波对总酚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对蛋白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探究原料预处理(去皮、蒸煮)对柿子酒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总酸、酒精度、甲醇和高级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预处理对柿子酒的酒精度没有显著影响;和带皮处理相比,原料去皮处理酿造的柿子酒中还原糖含量高44%,总酸含量低7.9%,甲醇低19%,高级醇高66%;与不蒸煮处理相比,蒸煮处理酿造的柿子酒中还原糖含量高36%,总酸含量低9.5%,甲醇含量低30%,高级醇含量低48%。因此,对柿子原料进行去皮和蒸煮的处理后酿制柿子酒综合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9.
《酿酒》2017,(6)
为解决草莓发酵酒口感过酸的品质缺陷,对草莓酒的稀释降酸发酵及其对果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莓浆中加水量的增加,发酵酿制的草莓酒的干浸出物、总酯、总酸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而甲醛、甲醇、酒精度、挥发酸、总糖含量变化不明显。当在草莓中添加0.5~1.0倍的水进行果酒发酵时,对果酒的香味、颜色与口感无负面影响。并且,由于酒体的总酸含量降低,增加了果酒的适口性。因此,稀释降酸发酵是解决草莓酒酸度较高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草莓果实成分的固有特征,草莓酒酒体寡淡,余味不足的缺陷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0.
《酿酒》2017,(4)
为解决草莓发酵酒口感过酸的品质缺陷,对草莓酒的稀释降酸发酵及其对果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莓浆中加水量的增加,发酵酿制的草莓酒的干浸出物、总酯、总酸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而甲醛、甲醇、酒精度、挥发酸、总糖含量变化不明显。当在草莓中添加0.5~1.0倍的水进行果酒发酵时,对果酒的香味、颜色与口感无负面影响。并且,由于酒体的总酸含量降低,增加了果酒的适口性。因此,稀释降酸发酵是解决草莓酒酸度较高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草莓果实成分的固有特征,草莓酒酒体寡淡,余味不足的缺陷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以山葡萄种间杂交种“公酿二号”为原料,研究发酵助荆对山葡萄酒精发酵的影响。实验表明:发酵助荆可加快山葡萄的酒精发酵进程,并且发酵比较彻底,还可降低挥发酸的生成量;但总酸含量增加;发酵助剂的最佳添加量为1.0g/kg。  相似文献   

12.
发酵条件对桑椹果酒中挥发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发酵条件对桑椹果酒挥发酸的影响。分别考察了糖度、温度、pH、酵母接种量等单因素对桑椹果酒挥发酸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糖度180 g/L、温度28℃、pH4.25、酵母接种量4%,在此条件下,挥发酸含量为1.32 g/L,酒精度10.5%vol,综合评分为0.93。桑椹酒样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鉴定,共检测到29种化合物,并以醇类、酯类为主。通过优化桑椹果酒发酵工艺条件,可有效降低果酒中挥发酸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德钦产区的迟采赤霞珠葡萄为原料,选用实验室筛选的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MP3007与商品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Y3079混合发酵,以酿酒酵母纯发酵为对照,研究不同发酵方式以及美极梅奇酵母对迟采赤霞珠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发酵对迟采葡萄酒的感官品质提升作用明显,混合清汁发酵可以降低葡萄酒中31.7%的挥发酸含量,14.5%的总酸含量以及4.1%的酒精含量;混合浸渍发酵时可以降低葡萄酒中25.6%的挥发酸含量,8.4%的总酸含量以及5.1%的酒精含量。同时,混合发酵还会增加葡萄酒中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以及异戊醇、2,3-丁二醇的含量,降低辛酸含量;葡萄酒浆果味提升且生青味降低。初步认为美极梅奇酵母MP3007在迟采葡萄酒酿造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值、酒精度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总酸、总糖含量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挥发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主发酵结束后,李子果酒的酒精度为11.10%vol、总酸含量为9.13 g/L、pH值为3.76、挥发酸含量为0.25 g/L、总糖含量为22.90 g/L。主要变化的挥发性物质为6种醇类(乙醇、1-己醇、异戊醇、异丁醇、顺式-3-己烯-1醇、苯基乙醇)和6种酯类(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通过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动态变化分析,为提高李子果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果胶酶对红葡萄酒主要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赤霞珠和蛇龙珠葡萄为原料,在葡萄破碎除梗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酒专用果胶酶,分析其对葡萄汁成分、葡萄酒发酵参数及原酒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果胶酶对葡萄汁的糖酸含量几乎无影响,但可降低汁液的粘度,利于色素的溶出,颜色较深;加入果胶酶的样品比未加果胶酶的样品发酵剧烈迅速,可降低挥发酸的生成量;可使原酒干浸出物含量和总酚含量增加,提高葡萄酒质量;残糖略有上升,但均在4g/L以下,不影响葡萄酒质量。  相似文献   

16.
石榴果酒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石榴果为原料,经榨汁并调整糖度后,采用优良酿酒酵母进行发酵,酿制出石榴果酒。该酒酒精度低,营养丰富,具有饮用滋补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有机酸含量对葡萄酒发酵的影响,在初始有机酸含量分别为4 g/L、7 g/L和10 g/L的模拟葡萄汁中接种酵母,于25 ℃发酵,比较不同初始有机酸含量对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生长、降糖、有机酸及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有机酸含量7 g/L时酵母生长和耗糖最慢,乙醇和乙醛产生量最低;随初始有机酸含量升高,pH值、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总酸、乙酸乙酯和总酯含量呈下降趋势;琥珀酸、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及总高级醇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对β-苯乙醇、正丁醇及丁酸乙酯含量影响较小。初始有机酸含量10 g/L的葡萄酒发酵过程酵母生长快、降糖最快,产酸含量适中,同时香气较好。因此,葡萄酒发酵的适宜初始有机酸含量为10 g/L。  相似文献   

18.
以恭城脆柿和古田红曲米为原料进行发酵,测定酒精度、还原糖、总酸、感官评分等多个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最优发酵工艺条件:红曲添加量3.00%,初始糖度21%,酵母添加量275 mg/kg,在此条件下红曲柿酒的感官评分为86.542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检测红曲柿酒与普通柿酒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红曲柿酒共检测出4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27种,醇类4种,酸类7种,其它类7种。普通柿酒中共检测出2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8种,醇类3种,酸类5种,其它类7种。两种果酒相比,添加红曲后得到的红曲柿酒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加,尤其是酯类物质;红曲柿酒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脂肪酸酯以及苯乙醇,这些被认为是黄酒中的主要成分,说明添加红曲后柿酒风味结构改变,风味寡淡问题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以石榴和葡萄为原料榨汁,混合果汁经酸度和糖度调整后(添加蔗糖调整糖度,添加酒石酸和碳酸钙调整酸度),添加酵母,通过前发酵、后发酵,酿制出石榴葡萄酒.再以4-甲基-2-戊醇为内标物,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石榴葡萄酒中甲醇和杂醇油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2.1797%~3.2125%,加标回收率为95.8143%~101.9143%,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最后以该方法测定石榴葡萄酒中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检测结果甲醇未检出,杂醇油(以异丁醇和异戊醇计)0.0228g/10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