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植物多糖在低盐低脂肉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高盐高脂肉制品不利于人体健康,低盐低脂已成为肉制品发展趋势。植物多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将其添加到肉制品中可以改变肉体系的凝胶、持水、乳化能力等特性,提高肉制品品质(质构、保水性等)、改善感官品质、促进健康等。本文系统总结和归纳植物多糖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梳理植物多糖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肉类工业中更好地应用植物多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食用真菌发酵营养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用真菌是指可供人们食用的大型真菌。食用真菌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高的特点,且具很高的药用价值。食用真菌子实体由菌丝组成,菌丝体是合成阶段,子实体是消耗营养阶段。作者根据菌丝体的营养高于子实体的特点,对七种食用菌发酵和利用发酵产物生产食用真菌营养饮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健康肉制品更符合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食用菌在功能性多糖、蛋白质和生物活性化合物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改善肉制品营养状况的理想选择。本文综述近几年食用菌作为动物脂肪、动物蛋白质和盐类(食盐、磷酸盐和亚硝酸盐)替代物、风味添加剂和天然抗氧化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食用菌在肉制品中应用的发展方向,为健康和“清洁标签”等新型肉制品的研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十分丰富,而且味道鲜美,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食用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就使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传统的固体培养生产食用菌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迫切寻找新的生产方法。随着发酵技术的日趋成熟,菌丝体发酵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发酵罐发酵生产为菌丝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优点较多包括培养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有利于规模化,接种方便,菌丝体生长一致等。液体发酵法能较有效提高产量和效益,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菌丝体开发出来的产品也已进入市场,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本文主要对液体发酵进行介绍并概括影响液体发酵的因素和发酵动力学,同时,对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在医药、保健等行业的应用做出相应总结。  相似文献   

5.
肉制品的食用品质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肉类及其制品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质来源,肉类食用品质尤其是感官品质是消费者选择肉和肉制品的重要衡量指标.目前,肉制品的品质评定缺乏客观的评价方法.本文针对肉制品的系水力、多汁性、质地等食用品质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促进肉制品品质评定方法的客观化、建立肉制品的食用品质评定标准和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鲜肉以及肉制品的腐败和褪色作用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香辛料提取物作为天然防腐护色剂的一种,既可以抑制肉制品中的腐败菌,又可以延缓肉制品发生褪色现象,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本文详细论述了肉类食品氧化褪色的机理、香辛料提取物的制备、提取物的抑菌、保色机理,以及香辛料提取物在肉类食品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提高肉类制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是一类品种多、营养全、味道美的大型可食用真菌, 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经常食用对增强体质、优化膳食结构、均衡营养以及调节人体功能都十分有利。但是由于栽培或加工过程中的管理不当可能导致食用菌中农药、重金属、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超标, 长期食用不仅会对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还会使消费者产生对食用菌安全问题的担忧和恐慌。为保证食用安全, 避免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以及二氧化硫污染对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影响, 针对食用菌安全性评价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及预测, 对食用菌栽培管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食用菌的污染来源、防控措施, 并对其风险评估进行探讨, 为促进食用菌行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利支持, 为其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肉类研究》2016,(6):45-51
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且可以形成芽孢,是导致肉类食物中毒和气性坏疽等的主要病原菌。本文综述了肉类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生长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其生长的方法;指明了利用食用安全的天然物质,研发高效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技术与方法,对保障肉制品安全和促进肉类工业健康发展的现实意义,旨在为人们选择适合肉类食品中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食用菌的菌丝体和生理活性物质一直是食用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用菌在液体环境条件下菌丝体生长和产物产出的认识进一步深入,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热点。本文就液体发酵条件、液体深层发酵动力学、菌丝形态学等方面对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热点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以后的研究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加工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肉制品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但因其水分活度高,极易发生腐败变质,为防止肉制品在生产、贮藏过程中的腐败,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防腐剂。化学防腐剂的滥用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近年来天然的生物防腐剂受到了肉制品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综述了几类常用天然生物防腐剂及其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分析了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展望了生物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前景,从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肉制品凭借浓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风味及加工工艺,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易出现氧化酸败、腐败变质、亚硝胺超标等安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传统肉制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与特色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传统肉制品的安全隐患,达到迎合市场营养健康饮食理念的目的,已然成为传统肉制品加工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天然提取物因具有安全、防腐、抗氧化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传统肉制品中。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传统肉制品分类、主要存在的安全问题、天然提取物在传统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概述,旨在为传统肉制品加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牦牛肉品质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肉是我国青藏高原的重要畜牧产品之一,在当地居民的膳食及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了解牦牛肉的肉质特性对于牦牛肉的精深加工和牦牛资源的合理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从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3 个方面对牦牛肉的品质特性进行概述和分析,以期为牦牛肉的品质改善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和思路。牦牛肉营养价值高、绿色无污染、市场潜力大,但嫩度较差,今后需借助适当饲养方式和宰后处理方式对其嫩度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可食用膜在生鲜肉和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无论是在包装领域还是食品保鲜领域,可食用膜都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更多形式的可食用膜用于生鲜肉和肉制品保鲜。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功能性可食用膜,但对于这种可食用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果蔬制品上,其在生鲜肉和肉制品上的应用研究比较零散。本文对应用于生鲜肉和肉制品保鲜的功能性可食用膜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类,对其改善生鲜肉和肉制品的品质和货架期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可食用膜与其他保鲜技术联合使用在肉制品保鲜中应用的发展进行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肉类工业中,钙盐常用于改善生鲜肉的嫩度,或者作为肉制品营养强化剂或低钠肉制品的部分替代盐类应用在肉制品中。但研究发现,钙盐处理在以上应用过程中容易导致肉色的劣变。然而,在目前关于钙盐与肉色关系的研究中,有许多结论存在争议,这可能与钙盐种类、添加剂量、加工方法以及诸多环境因素有关。因此,为进一步明确钙盐对肉色影响的机制和当前的研究进展,本文从钙盐与脂质氧化和高铁肌红蛋白还原活性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钙盐影响肉色的可能机制,并对近年来钙盐对肉与肉制品肉色和肉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未来钙盐在肉类工业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农产品种类众多、营养价值丰富,在人类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然而,水果、蔬菜、食用菌和甘薯等农产品在采后易受病原真菌感染而发生腐烂变质,导致品质下降,贮藏期缩短。目前,主要通过化学杀菌剂来控制农产品采后腐烂,但化学杀菌剂的长期重复使用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加、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天然醛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尤其是针对农产品采后真菌病害的防治,具有绿色安全、快速有效等优点,在农产品保鲜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天然醛类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对农产品采后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与抑菌机制,以及在农产品采后真菌病害防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农产品采后保鲜中应用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天然醛类化合物在农产品保鲜中更深层次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即食肉制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其品质和安全。传统热杀菌技术虽然能有效灭活微生物,但会对即食肉制品的营养和感官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非热杀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该技术处理温度低,对食品的风味、色泽和营养成分影响较小,避免了传统热杀菌技术造成的食品品质劣变问题。目前,在即食肉制品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有超高压、辐照、紫外照射、脉冲光照射和冷等离子体。本文综述上述5 种非热杀菌技术对即食肉制品的杀菌作用及对其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非热杀菌技术在即食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s worldwide interest in healthy and delicious meat analogues increases, the texture of these produc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quality. Mycoprotein as fungal mycelium could provide a distinctive chewing sensation; however, the unfavorable consumer perception of fungal mycelium demands the production of meat analogues with true mushroom mycelium. RESULTS: The industrial and economical bioprocess was developed using an inexpensive medium (30 g L?1 sugar cane extract (SCE), 10 g L?1 NaNO3 and 5 g L?1 yeast extract) and A. bisporus Suksung. The SCE was maintained at around 10 g L?1 to minimize osmotic shock. The maximum mycelium production of 15.0 g L?1 (dry weight) was reached within 4 day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is showed fibrous and directional structure rather than a more typical pellet structure. Meat analogues with mushroom mycelium had better textural properties, being higher in hardness, springiness, and chewiness and with preferable umami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meat analogues utilizing soy protein. The overall acceptance of meat analogues prepared with mycelium and soy protein, and a ground beef patty, were 5, 2 and 1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ustrial bioprocess for A. bisporus mycelium allowed the production of a highly acceptable meat analogue having not only superior textural properties but also umami characteristics when compared to that of soy protein.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基于营养健康需求差异化、个性化及简约化消费模式特点,分析植物基蛋白模拟肉发展趋势。从研究角度以植物蛋白功能特性为切入点,分析蛋白组织纤维化加工技术研发进展及其对模拟肉制品质构、口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外源风味与模拟肉制品的协同关系,以提升消费者对模拟肉的认知及对其风味口感的接受度。文章着重总结了模拟肉制品的口感形成原理以及风味改善的方法,为模拟肉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onsumption of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 healthy diet.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potential strategies, which can be used to provide the implications for producing healthy, wholesome and consistently high-quality meat products. Genetic selection, nutrition and feeding management, and gene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as the main strategies to induce beneficial changes in meat and meat composition. Besides, the incorporation of ingredients that play a technological role and are potentially health-enhancing, such as fibre, fat substitutes, natural antioxidants and the reduction of sodium and nitrites, has a high pot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ier meat products. In this review, we have observed that many strategi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obtain products with low fat, reduced sodium and nitrite content, low cholesterol and absence of synthetic antioxidants. Another point to be highlighted is that some of these strategies also allow obtaining products with positive health effects that can be potential alternatives to improve consumer accep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