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食源性致病菌则是导致此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依靠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对控制食源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食源性致病菌现有的检测技术,主要应用的检测技术包括传统的培养检测、稍成熟的分子检测技术、正在发展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得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向着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并有效的方向努力,需要基于现阶段应用技术的优化革新、各种检测技术的共同联用及将来更多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出现的结论,从而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撑,为检测机构及科研机构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莉  黄继超  刘欣  黄明  周光宏 《食品科学》2012,33(21):332-339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免疫学、代谢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其中免疫学技术由于快速简便和低操作要求等特点便于目前的普及,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致病菌检测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我县直接食用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和肠道病毒污染状况,为三门县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国标方法进行检测,结论得出三门县直接食用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比较严重,存在着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较高风险,应加强对饭店、农贸市场直接食用食品的卫生监管,同时要加大对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4.
正检测肉制品中的致病菌是保障肉制品质量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手段。PCR技术作为一种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的技术,是检测肉制品中致病菌的重要手段。此次主题由刘磊老师对肉制品致病菌的各种知识和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讲解。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危害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据不完全统计,约66%的食源性疾病由食源性微生物引起。据WHO(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相关国标和标准检测方法对2014—2017年餐饮服务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共采集滨州市10大类食品共计328份,进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328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5份,总检出率为13.7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合格率为100.0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较高。食源性致病菌高检出率样品集中在街头摊点及第三季度。结论: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应加强餐饮服务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被报道, 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控制至关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周期较长、检测步骤繁琐, 不适用于快速检测, 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生化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技术、代谢技术以及噬菌体鉴定技术等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用于食品致病菌检测的技术, 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要考验。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都会产生威胁。控制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传统的标准检测方法耗费大量人力且用时长,错失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最佳时机,亟需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根据目标菌株的特异序列设计引物,利用Bst聚合酶在等温条件下将低水平基因迅速扩增到可检测水平。扩增过程中生成大量焦磷酸镁白色沉淀,肉眼即可判定扩增与否。自2000年该技术报道以来,因其所需设备简单,检测用时短、效率高,特异性强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中。本文概述了LAMP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被报道,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控制至关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周期较长、检测步骤繁琐,不适用于快速检测,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生化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技术、代谢技术以及噬菌体鉴定技术等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用于食品致病菌检测的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源性疾病也是逐渐增多,食源性疾病更多的是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能够针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相对准确的检测,是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关键性的环节,现在传统的检测技术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耗时长、效率低,所以更加快速和灵敏的新型的检验技术已经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这篇文章对利用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快速、有效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各种最新型的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正值炎炎夏季,湿热的空气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备的温度和湿度,因此更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由于传统的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繁琐耗时,故致病微生物的创新检测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只有深入分析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才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和应用要点,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关键技术的作用,进一步保证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为此,本刊特设"食源性微生物及其检测技术"专题,对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深入探讨了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以期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乳制品安全的普遍关注,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乳制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之一。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等。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国家标准中的培养法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PCR检测技术因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对国家标准中的常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在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乳品中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其成为当前大健康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乳品安全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中检测技术着重介绍了PCR技术、ELISA与磁珠分离技术、LAMP技术等,安全控制手段主要涉及超高压处理技术、超高压均质化技术、脉冲电场技术、微滤技术和栅栏技术等,旨在为乳品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乳制品是鲜奶以及所有以奶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产品的总称,乳制品的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为了对乳制品质量进行监控,目前已有的检测标准和方法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检测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周期较长。研究并开发灵敏、准确、便捷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近年来,一系列新的乳制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学、光谱学和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乳制品质量检测应用中的优缺点,同时展望了乳制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乳制品质量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料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微生物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各类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包括微生物试纸片检测技术、微生物代谢物检测技术、微生物免疫学检测技术、微生物DNA检测技术、微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分析了各类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并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情况的汇总分析和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爆发监测的数据显示,微生物性因素导致不合格问题以及食源性疾病一直居于首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从注重终产品检测转变为注重过程控制。食品微生物检测作为食品的卫生管理和安全性评价的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食品中微生物的限量要求及标准体系的变化,并介绍了食源性微生物检测及鉴定技术的应用及相关产品的应用情况,包括:显色培养基、测试片、ATP荧光法、PCR技术、生物芯片、质谱、测序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我国标准体系及检测技术的应用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的检测技术要求,2011 - 2015 年在延边地区的几个监测点采集食品样品1069份,对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定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铜绿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 【结果】 1069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115株,总检出率为10.76%.熟肉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凉拌菜、熟制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速冻米面品、特殊膳食用食品、饮用水、三明治以及流动早餐样品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7.65%(3/17)、15.79%(3/19)、11.76%(4/34)、34.48%(10/29)、33.80%(24/71)、40.00%(12/30)、6.67%(1/15)、42.86%(6/14)、58.33%(7/12)、10.00%(1/10)和71.43%(10/14);2011-2015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0.94% 、1.87% 、6.83% 、0.65%、0.19%。 【结论】 乳及乳制品、特殊膳食用食品、饮用水和流动早餐是延边地区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作为直接入口食品的熟肉制品、凉拌菜、熟制米面制品和婴幼儿食品可能导致较高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通过污染乳制品、米饭、散装熟肉制品和豆制品等食品引起婴幼儿及成人食物中毒。采用准确、高效的蜡样芽孢杆菌检测方法,是预防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病及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关键。蜡样芽孢杆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分离鉴定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核酸检测方法等。本文总结了各类检测方法的核心技术特征和应用实例,为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和使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种类,包括传统培养方法的改进、免疫分析法、PCR方法、DNA探针法、ATP荧光法以及生物芯片法等,介绍了相应产品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讨论了未来的技术与产品发展趋势,希望对国内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食源性病原体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食源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亟需开发快速、准确且灵敏的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方法用于日常的食源疫情监测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金纳米粒子凭借其小尺寸、表面积大、高反应活性及易于与其他传统检测方法相结合等优势成为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了金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制备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基于金纳米粒子的免疫标记技术在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免疫层析技术、比色法、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探针技术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临床样本或食物中的食源性病原体检测快速化、准确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