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目前国际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发展概况及我国对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接着重点对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各子系统的功能、设置进行了论述。最后结合连云港至盐城铁路工程,探讨了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正>1概述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危险因素也将相应增多。如何防范风险、规避灾害成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设计的一大目标。防灾系统就是为了减少列车安全运输不受灾害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沪宁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架构于通信传输系统之上的一套集风、雨、异物侵限等灾害  相似文献   

3.
以合肥至蚌埠客运专线为实例,介绍了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其中重点介绍了与邻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互连互通方案,为今后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互连互通设计提供了参考;同时总结了防灾安全监控专业与相关专业的接口设计及配合施工经验,为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施工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客运专线综合安全防灾监控系统网络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客运专线防灾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功能,基于Web Service思想,通过客运专线综合安全防灾监控系统网络传输的实例,采用Axis技术,实现系统内信息的网络传输和调度中心各控制台信息的网络传输,说明Web Service对于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明确我国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目标及原则,并分析系统用户与功能需求.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高速铁路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总体结构、网络构成、逻辑结构等架构,并给出系统信息流程,为建设、完善我国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内外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现状及发展,提出了我国铁路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分析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铁路沿线地震、雷电、大风、冰雪及隧道火灾等对接触网运行安全的影响,列举近几年灾害引起接触网故障的典型实例,从提高接触网支柱基础稳定性和耐久性、结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电气绝缘安全性等方面着手,提出接触网抗震、防雷、防风、融冰及隧道防火等成套防定技术以及进一步完善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研究接触网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接触网防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高速铁路或长大干线铁路接触网防灾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徐上 《中国铁道科学》2012,(3):15+20+55+66+73+78+91+101+108+115+131+134
54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联调联试方案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联调联试是系统投入运行前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大风监测、暴雨监测和异物侵限监控等子系统的联调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地震监控系统应结合我国国情和铁路自身特点,从地震信息识别与分析,地震报警与铁路列控系统、调度中心、车站等重要场所接口关系,地震报警与目前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和分析地震监测信息采集和判识、地震报警阈值、地震监控系统与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融合及信息共享等内容,提出开展共享国家地震监控网信息研究和高速铁路地震监控系统代理维护可行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铁路计算机应用》2010,(4):I0001-I0001
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联调联试是铁道部下达的重点任务。近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分别承担了武广、石太、福厦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联调联试工作,得到主管部门和用户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铁路防灾安全监测系统在杭甬客运专线的应用,分析了杭甬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测系统施工工艺,对相关工程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开发客运专线综合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在实验室局域网环境下搭建综合防灾安全监控仿真系统。仿真系统采用基于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由调度中心级防灾监控子系统、站段防灾监控子系统和现场监测子系统组成。仿真系统网络由调度中心与车站间通信网络、车站综合信息网络、区间与车站通信网络构成。利用半实物仿真技术进行仿真系统设计,将现场监测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作为实体引入仿真系统,验证了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实时性与完整性,实现了对风、雨和温度等灾害信息集中监测、报警预警、事故管理、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本仿真系统已在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城际铁路引入特大、大中城市需要新建客运站时,面临的车站站址方案选择、站型确定、站场设备布置以及站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从新建城际站的站址选择、车站布置、站区规划等角度开展研究,并以新成都站设计为例阐述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提出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的站址选择原则和方法,系统的阐述了车站布置要点,讨论了站区道路规划、交通衔接、换乘设计等站区规划问题。研究结论: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交通和铁路客运双方的需求,通过优化车站布置和站区规划实现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TPDS探测客车联网运用系统是保障客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支撑手段。在分析TPDS联网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客车运行安全监控应用需求,从系统架构设计、主要功能框架设计两个方面提出了系统设计方案,详细阐述关键技术,重点分析系统应用案例。通过系统的推广应用,提高客车安全保障能力,满足铁路客车车辆安全管理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沿海铁路防灾(风、雨)安全监控系统试点工程的选点和实施方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开展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针对新时期规划和建设铁路旅客站房的"五性"(即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要求,铁路旅客站房应在建设理念、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通过对主体结构的地基基础、结构选型、结构材料的选用、工期、投资控制等方面进行多方案综合比选,提出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为今后的较为复杂的结构设计积累了一些经验。研究结论:武威铁路旅客站房作为武威市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和市内换乘枢纽,应从功能上、舒适度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需求。应对武威站房主体结构大空间、大跨度结构形式和特殊地层条件下主体结构的基础形式、结构选型及跨线天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拟建的昆明新机场发展轨道交通的线网方案研究,提出在昆明新国际机场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并对研究的推荐方案在建设时序及投资方面提出了建议。研究方法:根据对国内外枢纽机场综合交通线网规划的分析,从投资估算、预测客流量及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对比论证,提出了利用既有铁路开行机场城际列车、新建轻轨引进航站楼和新建机场铁路专线的三个设计方案。研究结果:推荐采用新建轻轨方案。该方案具有结构科学、合理,功能齐全、完备的特点,是一个能与外部交通实现快速有机衔接、方便旅客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研究结论:机场线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会改善昆明市东部发展轴的交通结构,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和城市污染等环境问题,是昆明市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京九线作为我国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在路网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京九线实施电气化改造,进而提高全线的通过能力,进一步适应客货运输的发展需求,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研究方法:从京九线电气化改造对提高既有运输能力;在我国中东部大能力南北向铁路运输通道体系的战略意义;助推东部地区电化成网,充分发挥路网效应,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延伸铁路客运专线网络触角;降低铁路运营成本、提高铁路经营效益;贯彻我国能源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6个方面的深入探讨,论证京九线电化改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结论:京九铁路现有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均不能适应研究年度客货运输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电气化改造,应及早实施。  相似文献   

19.
从天津站设计谈结构创新对站房整体设计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天津站是京津城际铁路的终点站,也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铁路新客站,设计中采用了诸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本文详细论述了结构设计中的创新与站房整体设计水平的关系,以期在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积累经验,使结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新时期铁路客站的高标准、新要求。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天津站结构设计中采用的各类新技术与站房整体设计水平问的关系,表明结构设计的创新,无论从体系、控制标准、构造以及施工工法等任何一方面来讲,都对项目的推进及整体设计水平的提升具有控制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在社会对铁路客站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结构设计只有创新才是与之适应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尚没有客运专线客运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实例,本文结合相关客运专线工程情况,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提出一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文章通过详细分析客运专线的用户需求,研究了客运专线客运服务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功能,提出了具体的工程设计技术方案;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为客运专线客运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