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验证第7版 UICC或AJCC 鼻咽癌分期系统在以MR为分期手段、IMRT为基础综合治疗策略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1年间在本院经MRI分期和IMRT治疗的 720例初诊M0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及失败情况,评价T、N分期对预测患者生存及失败的可靠性。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第7版 UICC或AJCC 鼻咽癌T分期是OS、CSS、DFS和DMFS的影响因素(P=0.013、0.025、0.001、0.002),但T1、T2、T3期间相近(P=0.054~0.626)。从局部复发和远转风险来看,T3与T2期非常接近(P=0.796)。N分期是DFS、DMFS的影响因素(P=0.005,0.000)。但N0和N1期间相近(P=0.549、0.707)。在N0—N1期中也未发现单纯咽后淋巴结转移对OS、DFS和DMFS有影响(P=0.360、0.083、0.062)。结论 第7版UICC或AJCC鼻咽癌分期系统对经MRI分期和IMRT的鼻咽癌患者预后仍有较好预测价值,但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调强放疗(IMRT) 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预防照射的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8年本中心IMRT的 270例N0期(第6版AJCC/UICC分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171例接受上半颈预防照射,99例接受全颈预防照射。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咽原发灶、上颈部淋巴引流区(包括双颈Ⅱ、Ⅲ、ⅤA区)6 MV X线IMRT,鼻咽原发灶剂量为68 Gy分30次,上颈剂量为54 Gy分30次,疗程6周。全颈预防照射者下颈部及锁骨上采用颈前半野常规技术,剂量为50 Gy分25次。结果 中位随访65.1个月,随访率为93%。上颈、全颈预防照射的 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95.3%、91.9%(χ2=0.76,P=0.384),颈部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4%、99.0%(χ2=1.18,P=0.27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8.8%、94.9%(χ2=2.31,P=0.128)。咽后淋巴结阴、阳性患者 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9.4%、93.7%(χ2=8.96,P=0.003)。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黏膜炎和咽喉炎,无3+4级张口困难和口干等晚期不良反应。结论 N0期鼻咽癌患者IMRT时行上半颈预防照射也许是可行的,第7版AJCC/UICC将颈淋巴结阴性而咽后淋巴结阳性鼻咽癌上调为N1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的远期结果,对中国鼻咽癌'92分期和2008分期标准的分期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对498例初诊接受IMRT的鼻咽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种分期中各分期病例数分布情况,分别评价两种分期间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的各自生存率差异和肿瘤相关生存率差异.采用Kappa值和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两种分期中临床分期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 '92分期与2008分期标准T_1、T_2、T_3期局部无复发生存曲线靠拢或交叉,但均与T_4期间隔不交叉.'92分期标准N_1、N_2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曲线几乎重叠,而2008分期标准各N期间不相交.两种分期标准临床分期的肿瘤相关生存曲线相似,一致率为89%(Kappa=0.833,P<0.01),相关性较强(r=0.919,P<0.01).结论 鼻咽癌'92分期和2008分期标准差异主要体现在N分期,T分期和临床分期差异不大;2008分期标准N分期较'92分期能更好预测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两种分期标准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IMRT)与二维常规放疗(2DCRT)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292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中,81例2DCRT,211例IMRT。采用UICC 2009年分期标准进行复发再分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1.8%,随访时间满 3年者2DCR、IMRT者分别为38、106例。2DCRT、IMRT者 3年总生存率不同(36.9%、51.3%,χ2=8.44,P=0.004),无局部进展生存率也不同(63.3%、86.0%,χ2=13.83,P=0.00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似(79.0%、83.5%,χ2=0.25,P=0.6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IMRT是影响总生存和无局部进展生存的因素(χ2=9.51、5.20,P=0.002、0.023和 χ2=4.84、9.24,P=0.027、0.002)。2DCRT组3+4级张口困难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高于IMRT组的(43.2%和24.7%∶19.9%和8.1%,χ2=16.37,P=0.000和 χ2=14.64,P=0.000),而IMRT鼻咽黏膜坏死和(或)鼻咽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2DCRT的(33.2%∶7.4%,χ2=20.19,P=0.000)。结论 IMRT可提高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无局部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IMRT还可降低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再程放疗严重张口困难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但增加鼻咽黏膜溃疡和(或)鼻咽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419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疗效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419例初治鼻咽癌接受全程IMRT.UICC/AJCC2002分期Ⅰ、Ⅱ、Ⅲ和Ⅳ期分别为28、113、202和76例.182例单纯放疗,237例放化疗.放疗处方剂量:鼻咽大体肿瘤靶区66~70 Gy分25~30次,颈部淋巴结大体肿瘤靶区60~64 Gy分25~30次,临床靶区155~62 Gy分25~30次,临床靶区242~54 Gy分25~30次.结果 随访6~94个月,随访满5年患者166例.局部复发21例,区域复发13例,远处转移57例.5年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和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2.7%、95.8%和85.5%.5年无瘤生存率(DFS)、疾病特异生存率(DSS)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6.3%、84.4%和83.3%.单因素分析显示T早期、疗前原发肿瘤体积≤20 cm~3、N早期、疗前颈淋巴结体积≤5 cm~3患者5年DFS和DSS优于各自对应项[84.1%:67.6%(χ~2=12.16,P:0.000)和92.1%:75.1%(χ~2=14.86,P=0.000);89.1%:62.9%(χ~2=14.13,P=0.000)和96.2%:72.1%,(χ~2=38.76,P=0.000);81.1%:64.5%(χ~2=15.49,P=0.000)和87.8%:76.1%(χ~2=10.89,P=0.001);83.3%:68.8%(χ~2=14.13,P=0.000)和90.0%:78.1%(χ~2=10.71,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疗前原发肿瘤体积、N分期是DFS和DSS的独立预后因素(χ~2=26.81,P=0.000,χ~2=4.92,P=0.026和χ~2=28.47,P=0.000,χ~2=9.50,P=0.002).全组未观察到4级急性和晚期副反应;随访满3年以上的243例患者中,3级晚期毒副反应发生率仅为2.8%.结论 IMRT±化疗提高了初治鼻咽癌的长期疗效,尤其提高了局部和区域控制率.远处转移已成为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疗前原发肿瘤体积和N分期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IMRT±化疗的急性副反应可耐受,晚期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调强放疗(IMRT)初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6—2008年,6个治疗中心共 300例经病理活检确诊为鼻咽癌的初治患者接受全程IMRT。UICC/AJCC 2002分期Ⅰ、Ⅱ、Ⅲ、Ⅳa+b期分别为6、45、141、108例。放疗处方剂量鼻咽原发灶计划把体积为 70~74 Gy,颈部转移淋巴结计划把体积为 68~70 Gy,计划靶体积 -1为 60~64 Gy,计划靶体积 -2为 50~54 Gy,均分30次6周完成。Ⅲ~Ⅳa+b期患者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化疗。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9.7%。4年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4.0%、95.5%、87.4%、80.8%及86.1%。急性1、2、3级放射性黏膜炎分别占18.0%、48.7%、33.3%,晚期 0、1、2级口干分别占12.0%、 75.7%、12.3%。18、15、42例出现局部﹑颈部淋巴结复发、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影响总生存率(χ2=5.17,P=0.023)、无远处转移率(χ2=6.91,P=0.009)、无瘤生存率(χ2=8.15,P=0.004)。结论 IMRT可提高初治鼻咽癌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治疗失败最主要原因为远处转移,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416例鼻咽癌调强放疗远期生存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的远期生存与影响因素。方法 本院2001—2009年采用IMRT技术治疗初程鼻咽癌患者 416例,鼻咽原发灶、阳性淋巴结的大体肿瘤体积处方剂量为 70~78 Gy,临床靶体积处方剂量为60 Gy,淋巴结阴性引流区处方剂量为 50~56 Gy。Ⅲ+Ⅳ期 333例中 187例接受以顺铂30 mg/m2每周1次为主的同期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98.0%,随访超过 5年的 158例。影响总生存的因素有性别(χ2=4.59,P=0.03)、年龄(χ2=11.20,P=0.00)、T分期(χ2=19.40,P=0.00),N分期(χ2=18.00,P=0.00),T分期影响局部控制(χ2=34.80,P=0.00),T分期、N分期均影响无瘤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χ2=33.50、21.20,P=0.00、0.00和 χ2=11.90、14.60,P=0.01、0.01)。Ⅲ+Ⅳ期 333例中同期放化疗(187例)和单纯放疗(146例)的 5年局部控制率为82.2%和90.7%(χ2=1.72, P=0.19)、总生存率为70.2%和83.4%(χ2=1.42,P=0.23)、无瘤生存率为62.8%和73.2%(χ2=2.83,P=0.09)、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78.0%和83.2%(χ2=0.37,P=0.55)。结论 鼻咽癌IMRT取得较好疗效,但同期化疗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缩小临床靶区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疗效,为小靶区IMRT技术在NPC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03-2007年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413例,中位年龄45岁,男311例、女102例。按第6版AJCC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66例、Ⅲ期235例、Ⅳa期78例、Ⅳb期31例。336例患者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结果 随访率100%,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93%、96%、81%和75%。多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年龄是影响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01、0.001、0.002),T分期、N分期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00、0.001)。进展期鼻咽癌患者中诱导化疗组5年总生存有高于无诱导化疗组趋势(78%∶68%,P=0.053),辅助化疗者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低于无辅助化疗者(65%∶83%,P=0.003)。结论 鼻咽癌小靶区IMRT技术安全可靠,远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个基于MRI并与IMRT相适应的鼻咽癌新T分期系统。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0年我院基于MRI并接受IMRT的608例初治无转移鼻咽癌患者资料,按鼻咽癌第7版UICC/AJCC分期系统进行分期。Kaplan-Meier法计算相关生存率及Logrank检验,Cox法多因素分析。现行UICC/AJCC分期系统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建立新鼻咽癌T分期系统,并对新T分期系统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5年随访率为94.5%,5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81.5%、80.1%、86.0%、81.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鼻咽、咽旁间隙、颅底解剖结构均为影响患者OS率因素(P=0.000—0.045)。根据风险差异性及生存曲线分布提出新T分期标准:T1期:侵袭鼻咽、咽旁间隙、口咽、鼻腔、颅底、翼内肌;T2期:侵袭翼外肌、鼻窦、眼眶、颅内、颞下窝、颅神经。推荐新T分期系统LRFS曲线及OS曲线均能很好地拉开。结论 推荐新T分期系统能较客观地预测鼻咽癌患者预后,可作为鼻咽癌临床新分期探索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叶丹  程惠华 《癌症进展》2013,11(2):172-175
目的根据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原发灶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体积大小与2008分期的关系,验证2008分期中T分期、N分期的合理性。方法将5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行磁共振增强扫描后,应用ARTP.TOP 3D.TPS系统进行NPC原发肿瘤靶区(GTVnx)及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勾画和体积计算。结果鼻咽癌原发灶肿瘤体积平均中位数是30.47 cm~3,T_1期中位数是18.14 cm~3,T_2期中位数是36.61 cm~3,T_3期中位数是37.78 cm~3,T_4期中位数是68.98 cm~3,95%体积大于13.98 cm~3;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体积平均中位数是11.25 cm~3,N_0期中位数是0,N_1期中位数是9.02 cm~3,N_2期中位数是21.39 cm~3,N_3期中位数是14.58 cm~3,90%体积大于0.95cm~3。鼻咽癌2008分期能较好反映鼻咽部及颈部肿瘤体积大小,随着分期的增加,体积也逐渐增加。但T_2、T_3分期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225)。结论鼻咽癌原发灶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体积与2008分期具有相关性,与鼻咽癌治疗疗效及预后有关。建议将体积因素加入T分期,但鼻咽癌2008分期中T分期尚需进一步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本院高危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的治疗结果,探讨放疗的作用和照射野的选择,并对生存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381例T_3~T_4期和(或)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个的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和治疗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总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率为89.7%、总生存率为76.8%.放疗显著提高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93.4%:77.1%,χ~2=19.95,P=0.000)和总生存率(80.9%:62.3%,χ~2=15.47,P=0.001).胸壁和锁骨上区域照射能提高患者的5年无胸壁复发生存率(96.8%:86.2%;χ~2=12.66,P=0.001)和无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生存率(97.7%:90.7%,χ~2=9.98,P=0.002),腋窝照射对5年无腋窝复发生存率无影响(98.4%:96.1%,χ~2=0.74,P=0.389).多因素分析显示未放疗(χ~2=14.42,P=0.000)、腋窝淋巴结阳性数≥10个(χ~2=21.60,P=0.000)和T_4期(χ~2=10.79,P=0.001)是总生存率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T_3~T_4期和(或)腋窝淋巴结转移数≥4个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总生存率,照射部位可选择同侧胸壁和锁骨上淋巴结引流区.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最大限度提高肿瘤靶区照射剂量的同时明显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的放疗技术,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成为肿瘤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鼻咽癌分期不同,疗效不同,同一分期各亚组间疗效有无差别,尚有待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Ⅲ期鼻咽癌各亚组间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探讨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133例临床Ⅲ期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AJCC 2002分期,其中T3N0 7例(5.3%),T3N1 39例(29.3%),T2N2 48例(36.1%),T3N2 39例(29.3%).所有患者均完成调强放疗,124例患者行诱导化疗,其中24例患者行同期化疗,33例患者行辅助化疗.结果:全组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9%、89.9%、82.5%和83.4%.T2、T3期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3.1%、89.4%(x2=0.407,P=0.524),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2%、89.3%(x2=0.152,P=0.69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5%、80.0%(x2=0.899,P=0.343),总生存率分别为81.1%、84.7%(x2=0.311,P=0.577).N0-1、N2期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1%、90.9%(x2=0.007,P=0.933),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7.8%、85.8% (x2=4.69,P=0.03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9%、79.2%(x2=1.746,P=0.183 6),总生存率分别为93.5%、78.1%(x2=5.052,P=0.025).辅助化疗对IMRT Ⅲ期鼻咽癌未能获益,但3、4级毒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48% vs 27.6%,P<0.005).结论:对临床Ⅲ期鼻咽癌患者,IMRT联合化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N0-1期较N2期患者有较高的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进一步提高IMRT Ⅲ期鼻咽癌疗效还需寻找更有效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更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淋巴结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N_1~N_2期NSCLC患者,其中26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121例接受了术后放疗.根据N分期、原发肿瘤最大径及淋巴结转移度(阳性淋巴结个数占清扫淋巴结总数的百分率)分别分组,分析术后放疗在各组中的应用价值.观察终点为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RFS)及总生存率(OS).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各临床因素对术后放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对于N_2期患者,术后放疗能改善总生存率,淋巴结转移度及原发肿瘤大小均对术后放疗价值有明显影响.根据淋巴结转移度及原发肿瘤直径将N_2期病例分为以下三组:第一组肿瘤直径≤3 cm并且淋巴结转移度≤33%,第二组符合下列条件中一项:肿瘤直径>3 cm或淋巴结转移度>33%,第三组肿瘤直径>3 cm并且淋巴结转移度>33%.三组患者接受术后放疗和未接受术后放疗的5年LRFS分别为55%和60%(χ~2=0.03,P=0.869),42%和50%(χ~2=0.31,P=0.547),62%和52%(χ~2=4.25,P=0.036);5年0s分别为22%和50%(χ~2=1.65,P=0.199),26%和22%(χ~2=0.13,P=0.786),42%和16%(χ~2=15.33,P=0.000).结论 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影响NSCLC术后放疗疗效,对肿瘤直径>3 cm且淋巴结转移度>33%的N_2期NSCLC,加用术后放疗能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以IMRT为基础的不同治疗模式对Ⅱ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3例Ⅱ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放疗81例,同期放化疗42例。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结果 全组5年OS、LRFS、DMFS、PFS分别为96.7%、94.7%、93.1%、87.8%。单纯放疗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相比,5年OS (98.7%:92.9%,P=0.569)、LRFS (94.8%:94.5%,P=0.770)、DMFS (94.5%:90.2%,P=0.408)、PFS (90.6%:82.2%,P=0.340)均无明显差异。T2N1期患者两组5年各项生存率仍无明显差异(P=0.929、0.967、0.917、0.492)。急性不良反应方面同期放化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放射性黏膜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0、0.000、0.012、0.010),而两组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823、0.622、0.113)。结论 对Ⅱ期患者同期化疗的加入并未改善患者预后,但急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分析IMRT治疗鼻咽癌的10年生存结果及失败模式,为鼻咽癌的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1-2008年间865例采用IMRT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全组患者10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肿瘤特异生存(DSS)分别为92.0%、83.4%、75.7%、78.6%。共210例死亡,其中124例(124/210,59.0%)死于远处转移, 47例(41/210,22.3%)死于局部区域复发。DS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年龄>50岁(P=0.00)、LDH≥245 IU/L (P=0.00)、Hb<120 g/L (P=0.01)、T2-T4期(P=0.00)、N1-N3期(P=0.00)和GTV-nx>20 cm3(P=0.00)。Ⅱ期鼻咽癌患者单纯放疗组与联合化疗组10年LRFS、DMFS、DSS均相近(P=0.83、0.22、0.23),Ⅲ期鼻咽癌患者联合化疗组10年LRFS、DSS均优于单纯放疗组(P=0.01、0.01)但10年DMFS相近(P=0.14),Ⅳ a+Ⅳ b期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结论 IMRT改善了鼻咽癌患者的远期生存,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而Ⅰ-Ⅱ期患者采用单纯IMRT可取得满意生存结果,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高Ⅲ期患者LRFS及DSS,而Ⅳ a+Ⅳ b期患者治疗模式仍需更多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调强放疗联合新辅助内分泌方法治疗局限期前列腺癌的结果并研究影响总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以2003-2008年间54例接受调强放疗的局限期前列腺癌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在放疗前接受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包括药物去势和手术去势联合雄激素拮抗剂,调强放疗范围为前列腺区加或不加盆腔照射.内分泌治疗生化失败采用Phoenix定义法.采用D'Amico等提出的危险度分组标准分为低危组5例,中危组12例,高危组3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来研究与总生存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率为98%,随访满3、5年者分别为39、25例.对危险度分组、内分泌治疗方式、内分泌治疗时间、放疗前phoenix分组、放疗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倍增时间、放疗前PSA值、放疗开始时间间隔、照射范围、照射剂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分泌治疗时间、放疗前phoenix分组、放疗开始时间间隔、照射剂量与3年总生存率显著相关,分别为75%:95%(χ~2=6.45,P=0.011)、87%:96%(χ~2=4.36,P=0.037)、80%:95%(χ~2=11.60,P=0.001)、75%:91%(χ~2=5.92,P=0.015);危险度分组、放疗前PSA倍增时间与中位总生存期(月)显著相关,分别为85:53:29(χ~2=6.40,P=0.041)、62:120(U=24.50,P=0.00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泌治疗时间<3个月与>3个月组的3年总生存率不同,分别为75%和95%(χ~2=5.45,P=0.020);phoenix定义生化失败组与无生化失败组的5年总生存率不同,分别为71%与92%(χ~2=8.83,P=0.003).结论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时间至少达3个月,调强放疗的开始时机应在内分泌治疗未发生生化失败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配对分析以适形调强放疗为基础的不同治疗模式对非高发区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初治的行根治性放疗的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筛选出51对患者(单纯放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各51例)进行配对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存率及急性不良反应。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4.1%、93.6%、96.7%、90.9%。单纯放疗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相比,5年总生存率(95.9%vs. 92.2%,P=0.894)、无局部复发生存率(94.1%vs. 93.3%,P=0.976)、无区域复发生存率(95.8%vs. 97.6%,P=0.572)、无远处转移生存率(91.4%vs. 90.2%,P=0.7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不良反应方面,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同期放化疗组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黏膜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对于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同期化疗的加入并未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急性不良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