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标准:有脑血管病病史;患者能到门诊随访;知情同意;无研究药物治疗的明确适应症及禁忌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吲哒帕胺治疗组和相匹配的安慰剂对照组,双盲治疗4年,开盲后开放治疗2年,共随访6年。研究主要终点是脑卒中。终点委员会专家独立评估可疑脑卒中等事件。结果患者1399例进入随机双盲研究,治疗组702例,对照组697例。患者基线特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似,平均年龄为64岁;男性占70%;有脑出血史为18%;脑梗死史为76%;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为9%;冠心病史为21%;糖尿病为11%。两组平均血压分别为(145.9±20.4)/(87.1±11.1)mmHg与(145.6±20.4)/(87.8±11.6)mmHg。双盲治疗4年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压净下降12.5/5.3mmHg,开放治疗2年净下降9.2/4.7mmHg,随访6年血压平均净下降10.5/5.0mmHg。双盲治疗4年治疗组脑卒中发生(9.5%)较对照组(20.2%)危险下降53%(P<0.01);开放2年脑卒中危险下降25%(P=0.19);随访6年脑卒中危险下降46%(P<0.01)。结论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是有益的,可减少脑卒中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全国180家医疗机构,入选50~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13 542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临床试验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氨氯地平(商品名:安内真2.5 mg/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复方阿米洛利(商品名:安利亚半片/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组或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商品名:安内强40 mg/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组,计划治疗随访4年.主要研究终点是心血管病复合事件.结果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n=6776)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n=6766)患者基线临床特征相似:平均年龄均为(61.5 ±7.7)岁,脑血管病史占19%、冠心病病史占12%,糖尿病占18%,血脂异常占 42%,平均血压水平为157/93 mm Hg(1 mm Hg=0.133 kPa).治疗第8周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血压分别降至(133.0±11.0)/(81.0±7.6)mm Hg与(132.9±11.6)/(80.6± 7.9)mm Hg;血压控制率分别达72.1%和72.6%.结论早期资料分析提示本研究患者多为高危人群,随机分配良好;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坎地沙坦加氢氯噻嗪对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坎地沙坦加氢氯噻嗪(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2周清洗期后,进入坎地沙坦酯片8 mg单药治疗期,对4周后血压未达标者(达标血压为<140/90 mm Hg),以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方法 ,分别服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坎地沙坦酯16.0mg/氢氯噻嗪12.5 mg)或坎地沙坦酯片16 mg单药治疗8周.结果 经过2周清洗期,共有392例进入单药治疗期,坎地沙坦酯8 mg单药治疗(n=353)2周后,血压下降值(10.2±0.6)/(6.5±5.7)mm Hg;4周的下降值为(10.8±10.9)/(6.6±6.1)mm Hg,4周血压达标率为15.3%(54/353例),组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以后8周随机双盲对照期,复方坎地沙坦酯组(134例)与坎地沙坦酯单药组(142例)4周时的血压分别下降为(9.3±11.7)/(8.7±6.2)和(5.4±10.8)/(5.4±6.1)mm Hg;8周时为(11.1±11.2)/(10.7±6.6)和(7.8±11.1)/(7.8±6.3)mm Hg(组内及组间比较P<0.01).随机期4周时联合治疗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64.9%(87/134),单药组为39.4%(56/142),8周时分别为79.9%(107/134)和51.4%(73/142)(组间比较P<0.01).不良反应事件,在单药治疗期为6.2%(22/353),复方坎地沙坦组为2.9%(4/134),坎地沙坦酯组2.8%(4/1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坎地沙坦酯片较之单用坎地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2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试验组在口服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干预措施。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偶侧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132. 72±10. 53)/(69. 28±6. 49) mm Hg(1 mm Hg=0. 133 k Pa) vs (165. 54±9. 28)/(82. 46±8. 87) mm Hg,(147. 21±8. 85)/(69. 61±4. 63) mm Hg vs (164. 26±8. 99)/(81. 92±9. 74) mm Hg,P 0. 01];试验组偶测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 01)。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131. 57±10. 14)/(69. 05±6. 04) mm Hg vs (161. 33±10. 10)/(80. 84±7. 86) mm Hg,(144. 30±8. 69)/(70. 51±4. 88) mm Hg vs (161. 28±8. 92)/(80. 10±7. 73) mm Hg,P 0. 01];试验组24 h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 01)。2组治疗后的血压变异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降低更为明显(P 0. 05,P 0. 01)。结论高血压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能够提高或维持其生活质量,使降压治疗效果更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1999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南》)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组的患者单用或联合使用《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以血压<140/90 mm Hg作为目标血压,观察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对高危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患者763例确定危险分层入选后,随机进入目标治疗组(n=382)和对照组(n=381).目标治疗组在高血压专科门诊定期随访,按5步法治疗方案,直到达到或接近目标血压为止.对照组在普通门诊治疗.测定基线和治疗后的血清肌酐浓度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在平均4.4年随访期间,目标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为(133.8±6.6)/(79.7±5.5)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151.7±12.7)/(87.7±8.0)mm Hg,P<0.01].尽管两组治疗强度不同,但两组间使用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比例相似.共有526例患者复查血清肌酐1次以上.目标治疗组(n=304)血清肌酐由(90.9±29.1)降至(87.0±26.1)μmol/L,下降4.5%(P=0.006);对照组(n=222)则由(91.6±30.1)增至(96.4±46.4)μmol/L,增加5.2%(P=0.074),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目标治疗组血清肌酐清除率由(67.5±21.9)升至(70.0±22.3)mL/(min·1.73 m2),升高4.5%(P=0.019);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66.9±24.2) vs (67.3±27.6)mL/(min·1.73 m2),P=0.737].结论 与一般治疗相比,长期严格控制血压能降低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血清肌酐,并提高血清肌酐清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酮注射液联合地尔硫卓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应用丹参酮注射液联合地尔硫卓治疗)和地尔硫卓组,各68例,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压、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EDD)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及治疗1个月后,两组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联合治疗组(168.25±12.54)/(112.47±6.28)mm Hg,地尔硫卓组(168.37±11.74)/(112.49±7.13)mm Hg,治疗2周:(142.37±2.43)/(100.43±5.19)mm Hg比(151.36±6.16)/(109.17±4.76)mm Hg,治疗1个月:(126.71±8.17)/(87.49±5.37)mm Hg比(142.34±6.28)/(94.16±6.28)mm Hg],且联合治疗组血压较地尔硫卓组降低更显著,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及治疗1月后,两组EDD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4.78±2.30)%比(8.43±4.73)%比(4.74±2.26)%比(6.69±4.60)%],且联合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EDD值较地尔硫卓组提高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在应用地尔硫卓的同时配合应用丹参酮注射液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进口奥美沙坦酯比较,评价国产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入选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2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10例和对照组112例,分别接受国产或进口奥美沙坦酯20mg口服治疗。4周后如诊室坐位血压<140/90mm Hg(1mm Hg=0.133kPa)则维持原剂量;血压未达标者加量至国产奥美沙坦酯40mg+安慰剂2片,或进口奥美沙坦酯40mg+安慰剂2片,服药至8周末。在基线和第8周时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结果与基线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诊室坐位血压平均降幅分别为(20.24±13.13)/(15.03±6.79)mm Hg vs(18.66±10.41)/(14.24±5.90)mm Hg;8周后分别为(22.50±11.61)/(16.57±6.33)mm Hg vs(21.78±11.24)/(16.08±6.02)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24h血压平均降幅分别为(8.8±3.0)/(10.8±2.8)mm Hg vs(8.9±4.0)/(9.2±4.2)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国产奥美沙坦酯治疗能有效、安全地降低血压,其降压幅度及平稳性与进口奥美沙坦酯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的影响。方法入选近5年内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且无研究药物适应证或禁忌证,无血压入选标准。研究为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导入期4周后,15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或加吲哒帕胺)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随访治疗4年。主要终点是脑卒中事件,次要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结果762例被分为治疗组,75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相似。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男性分别为70·8%和70·5%;脑卒中史占93·8%和93·4%;基础血压为(145·3±20·2)/(86·8±11·1)mmHg(1mmHg=0·133kPa)和(145·3±20·3)/(87·2±10·8)mmHg;平均年龄为(63·9±7·5)岁和(63·8±7·7)岁。随访4年,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压平均下降14/6mmHg,治疗组脑卒中再发率(8·8%)较对照组(19·4%)明显减少,相对危险下降55%(P<0·001);心肌梗死发生(1·4%比2·8%)危险下降48%(P=0·070);心血管死亡(3·6%比6·6%)危险减少45%(P=0·010);总死亡(6·3%比9·8%)危险减少36%(P=0·010)。降压治疗对男性或女性、中年或老年、有或无高血压史、脑梗死史或脑出血史患者均有益。结论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卒中再发的预防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院时血压水平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出院的LVEF<50%的老年CHF患者116例,随访期以心源性死亡33例作为事件组,另外83例作为非事件组。记录入院时和出院时的血压及常规检查参数,按照心力衰竭指南治疗,并进行3年随访。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进行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出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108.7±10.5)/(68.5±8.4)mm Hg vs(130.3±14.2)/(74.4±10.2)mm Hg,1mm Hg=0.133kPa,P<0.01];脉压降低[(40.2±10.4)mm Hg vs(55.8±13.8)mm Hg,P<0.01]。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出院时收缩压<100mm Hg、脉压<45mm Hg是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出院时收缩压<100mm Hg(RR=0.918,95%CI:0.859~0.981)和N末端钠尿肽前体升高(RR=6.148,95%CI:1.841~20.532)是影响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出院时收缩压<100mm Hg是老年CHF患者死亡终点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对于中国患者脑血管病后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预防脑卒中再发。方法采取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825)和干预组(吲达帕胺2.5 mg/d,n=2840)。一级终点事件为致死或非致死性再发脑卒中,二级终点事件为主要的致死或非致死心血管病事件。结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53.8和92.8 mm Hg。在随访中期(第2年),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平均下降了6.8/3.3 mm Hg。干预组总共有159例再发脑卒中,对照组为219例(干预组HR=0.70;95%CI0.57~0.86;P<0.01)。干预组有199例发生心血管病事件,对照组为258例(HR=0.74;95%CI0.62~0.89;P=0.002)。结论吲达帕胺降压治疗可以降低中国人脑血管病患者再发脑卒中和心血管病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叶酸联合维生素B_(12)对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叶酸与维生素B_(1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清Hcy、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并对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值降低[治疗后36月:(121.4±5.4)/(81.4±4.3)比(152.4±7.0)/(105.6±7.0)mm Hg;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6月:(121.4±5.4)/(81.4±4.3)比(128.4±5.6)/(86.8±6.5)mm Hg;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水平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cy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6月分别为(3.76±2.04)比(4.68±2.27)mm;54.1%比69.9%;均P0.05]。结论叶酸联合维生素B_(12)有助于改善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患者的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复方替米沙坦在替米沙坦单药治疗无充分反应时中国高血压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经1周安慰剂筛选期,69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进入80 mg替米沙坦单药开放治疗期.345例对替米沙坦单药开放治疗8周无充分反应[平均坐位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进入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治疗期.175例患者进入复方替米沙坦治疗组(80 mg替米沙坦加12.5 mg氢氯噻嗪),170例进入80 mg替米沙坦单药治疗组.每次随访测量坐位和立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值,记录不良事件.筛选期以及开放和随机双盲治疗期结束时进行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查.结果 (1)与开放治疗期结束(基线)比较,随机双盲治疗8周后,复方替米沙坦组坐位舒张压谷值平均下降10.1 mm Hg,替米沙坦单药组平均下降7.7 mm Hg,两组间比较P=0.0017.复方替米沙坦组坐位收缩压谷值平均下降14.2 mm Hg,替米沙坦单药组平均下降7.4 mm Hg,两组间比较P<0.0001.(2)与基线比较,随机双盲治疗8周后,复方替米沙坦组立位舒张压和收缩压谷值平均下降幅度大于替米沙坦单药组,两组间比较P=0.0350和P<0.0001.(3)按照平均坐位舒张压谷值<90 mm Hg和(或)与基线值相比降低≥10 mm Hg评价,随机双盲治疗8周后,复方替米沙坦组有效率为74.6%(129例患者),替米沙坦单药组为59.2%(100例患者),两组间比较P=0.0016.(4)在随机双盲期,两组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5%和3.6%,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 替米沙坦单药治疗无充分反应的中国高血压患者,复方替米沙坦每日口服一次能够进一步降低血压,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患过脑卒中病人采用培哚普利和吲哒帕胺联合用药降压治疗对脑卒中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过去5年中确诊为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病人50例,以随机双盲方法分成培哚普利和吲哒帕胺联合用药组(治疗组)及相匹配的安慰剂组(对照组)各25例,治疗随访5年,解盲后继续门诊随访2.5年.研究终点为脑卒中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和总血管事件及痴呆和残疾的发生率.每次随诊测血压、心率,并定期测血钾、肌酐及MMSE计分、Barthel计分等.结果治疗组病人血压在治疗5年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后血压平均值分别为(155±26/92±11)mm Hg和(125±25/82±13)mm Hg,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57±26/92±12)mm Hg和(150±25/90±11)mm Hg,无显著差异(P>0.05).脑卒中事件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例(16%)、11例(44%);心血管性死亡分别为2例(8.0%),8例(32%);总血管事件分别为5例(20%),19例(76%);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0.001).痴呆和残疾的发生亦有减少(P>0.05).结论培哚普利和吲哒帕胺联合降压治疗能降低脑卒中病人再发卒中的危险性,同时还能减少心血管性死亡和总血管事件,并可减少痴呆和残疾的发生.因此,这一降压治疗值得在脑卒中病人作为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测及综合管理对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10月解放军总医院西院心内科门诊高血压患者172例,随机分为远程监测管理组(84例)和对照组(88例),远程监测管理组采用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测及综合管理模式进行延续管理,主要包括门诊诊断评估、远程血压监测、远程健康教育、远程指导,对照组沿用传统门诊随访模式。3个月后比较清晨血压及清晨血压达标比例、血压昼夜节律分型和血压标准差的变化。结果 3个月后,远程监测管理组清晨血压从(149.1±10.3)/(90.4±10.5)下降至(134.2±9.0)/(82.9±5.8)mm Hg,清晨血压达标人数由6例(7.1%)上升至46例(54.8%),对照组清晨血压从(149.4±15.0)/(90.0±12.4)下降至(141.6±10.2)/(87.0±5.7)mm Hg,清晨血压达标人数从5例(5.7%)上升至17例(19.3%),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程监测管理组干预后杓型血压由35例(41.7%)增加至56例(66.7%),对照组由38例(45.2%)增加至42例(47.7%)(P0.05)。远程监测管理组的24h、白天、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且降幅高于对照组(P0.05)。远程监测管理组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相比对照组,各血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门诊随访模式,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测及综合管理指导能改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降低清晨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肾动脉狭窄病人支架置入术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选取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00年3月~2003年12月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20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住院期间、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的病人血压、服用抗高血压药和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及随访病人的临床不良事件.结果 208例共254条肾动脉成功放置了支架,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9%.随访期血清肌酐从术前(189±6) μmol/L,下降至(146±5) μmol/L(P=0.007),血压从术前(163±12)/(101±9)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136±11)/(76±7) mm Hg(P=0.02).结论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98例诊室血压正常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女性正常血压者20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24h动态血压和生化指标。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48.5%vs 39.5%)、脑血管病(51.0%vs 40.5%)和肾病(15.2%vs 8.5%)及颈动脉硬化(65.7%vs 26.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1.18±0.31)mmvs(0.81±0.24)mm,P=0.003]。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159.1±13.2)mm Hg)vs(141.3±11.3)mm Hg,1mm Hg=0.133kPa],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5.9±3.1)mm Hg vs(9.5±1.2)mm Hg]及夜间收缩压血压负荷[(41.4±2.2)%vs(21.3±2.6)%]明显增高,夜间舒张压标准差[(9.1±4.1)mm Hg vs(6.2±2.3)mm Hg]及夜间舒张压血压负荷[(34.7±11.2)%vs(22.6±11.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增高及血压负荷的增加是女性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氯沙坦)平行对照.6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服用坎地沙坦酯片或氯沙坦片各1片,1次/d,必要时增加剂量1次.总疗程8周.结果氯沙坦组治疗前的血压为(146.2±11.6)/(100.3±3.3)mm Hg,治疗后的血压为(130.3±9.8)/(85.7±8.0)mm Hg,血压下降幅度为(16.0±11.8)/(14.6±6.8)mm Hg;坎地沙坦酯组治疗前的血压为(143.4±11.2)/(100.6±4.1)mm Hg,治疗后的血压为(130.4±11.2)/(86.3±8.0)mm Hg,血压下降幅度为(13.0±8.7)/(14.3±6.5) mm Hg.两组治疗后血压降低幅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降幅均在前2周.组间无差异.治疗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坎地沙坦酯和氯沙坦降压显效率分别为60.7%和60.0%,总有效率分别为82.1%和76.7%,组间无差别.不良事件坎地沙坦酯和氯沙坦组为头晕各2例和1例,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无异常改变.结论国产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本文无1例出现咳嗽,耐受性良好,适用于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多重心血管危险因子的中重度高血压病人中实施社区综合干预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在广州荔湾区2个卫生服务站收治中重度高血压病人,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各70人,常规治疗并无特殊方案),治疗组接受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治疗,并接受健康教育等非药物治疗以及定期随访,对照组按高血压病系统管理,定期随访鼓励坚持服药等.结果治疗组患者基础收缩压(179.4±14.1)mm Hg,舒张压(101.3±8.1)mm Hg,总胆固醇(6.4±1.5)mmol/L,甘油三酯(1.7±1.1)mmol/L,血尿酸(438.0±110.3)μmol/L,血糖(6.2±1.3)mmol/L.治疗3年后收缩压(138.0±9.1)mm Hg,舒张压(78.8±5.5)mm Hg,总胆固醇(5.3±1.2)mmol/L,甘油三酯(1.6±0.9)mmol/L,血尿酸(342.9±94.9)μmol/L,血糖(5.2±1.3)mmol/L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也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P<0.01),两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1%(治疗组),16%(对照组).治疗组有1例因心脑血管病入院及死亡(1.4%),对照组有12例因心脑血管病入院(17%),4例死亡(5.7%),治疗组明显减少心脑血管死亡及入院率(P<0.01).结论良好血压控制及健康教育可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饮食治疗是控制高血脂等心脑血管危险因子的基础,应该全面推行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以控制迅速增加的高血压患病率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影响因素及动态血压特点。方法82例发病在7天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住院诊室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诊室血压升高;24 h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 mm Hg、日间平均值≥135/85 mm Hg、夜间平均值≥125/75 mm Hg为动态血压升高。结果既往高血压病史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室血压升高有影响(P<0.05)。有高血压病史者平均诊室血压(146.02±18.89)/(86.36±11.52)mm Hg,无高血压病史者平均诊室血压(136.22±14.63)/(82.61±11.86)mm Hg,二者收缩压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夜间血压负荷增加,24 h平均血压于发病后4~5天明显升高,6~7天降低。诊室血压升高与诊室血压正常比较,血压形态均以非杓形和反杓形为主,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诊室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病史有关,急性脑卒中随发病时间延长,血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研究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肾动脉造影确诊为ARAS、肾动脉面积狭窄≥70%、年龄≥65岁病例,分为治疗组(35例,行PTRAS术治疗)和对照组(8例,给予药物治疗).统计分析两组血压、肾功能的变化趋势和PTRA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行PTRAS术后3天血压明显下降[术前(155.4±24.8)/(79.4±10.8) mm Hg比术后(126.8±10.9)/(67.3±8.9) mm Hg;P<0.01),术后12个月血压[(134.6±15.5)/(68.6±7.4)mm Hg]仍明显低于术前(P<0.01),至术后24个月时血压回升,逐渐接近术前水平.治疗组口服降压药物的种类术后明显减少(术前2.6±1.0 种比术后6个月 1.9±0.9种;P<0.01),但术后12个月以后用药种类开始增加,接近术前水平.对照组在肾动脉造影术后12个月内血压水平及口服降压药物种类均较造影前无显著变化.治疗组术后12个月时68.8%的患者肾功能无变化,15.6%的患者肾功能可改善,但是术后肾功能恶化的比例逐渐增加,至24个月时达到35.7%.对照组肾动脉造影术后12个月内肾功能全部为不变化.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TRAS术后12个月时发生肾功能恶化与患者术前合并3期以上慢性肾脏病有关(P=0.005,OR=46.5),与术后采用水化治疗有关(P=0.019,OR=0.24).治疗组PTRA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为20%.多元回归分析示PTRAS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与患者术前合并糖尿病有关(P=0.027,OR=47.82).结论 PTRAS术可在24个月内明显降低老年ARAS患者的血压.但是PTRAS术改善老年ARAS患者肾功能的作用有限,且存在肾功能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