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黄芩苷对乳腺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Capillary Vessel Permeability,CVP)、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及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黄芩苷可能的抗乳腺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在裸鼠皮下接种MDA-MB-231乳腺癌细胞株建立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黄芩苷组、阿霉素组、黄芩苷+阿霉素组。于接种第7日开始:黄芩苷组每天灌胃黄芩苷水溶液(100 mg·kg-1),连续14天;阿霉素组每3天腹腔注射一次阿霉素(5mg·kg-1),共用药5次;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1),连续14天;黄芩苷+阿霉素组每天灌胃黄芩苷水溶液(100 mg·kg-1),连续14天,并每3天腹腔注射一次阿霉素5 mg·kg-1,共5次。给药期间监测移植瘤体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620 nm下测OD值来反映黄芩苷对肿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比色法检测黄芩苷对裸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赖氨酰氧化酶(LOX)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组、阿霉素组、黄芩苷+阿霉素组瘤体重量均明显减轻(P<0.05);黄芩苷+阿霉素组瘤体重量较阿霉素组明显减轻(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组降低乳腺癌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阿霉素组则增加肿瘤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黄芩苷组能够明显抑制荷瘤裸鼠血清MD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阿霉素组促进MD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芩苷+阿霉素组促进MD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组裸鼠乳腺癌组织LOX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阿霉素组肿瘤组织中LOX表达增加(P<0.05);黄芩苷+阿霉素组能下调裸鼠乳腺癌组织LOX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黄芩苷降低肿瘤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裸鼠血清中丙二醛、乳腺癌组织中赖氨酰氧化酶的表达,从而改变肿瘤缺氧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氯沙坦长疗程治疗对高血压病人血尿酸(UA)和尿微量蛋白排泄的影响及与非洛地平在这些方面的区别。方法氯沙坦治疗组74例,非洛地平缓释剂治疗组44 例;在1年的治疗期前后测血压、血尿酸(UA)、血肌酐(Cr)、尿素氮(BUN)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F),IgG和尿肌酐(Cr)。结果两组血压明显下降(P<0.001),组间无差别(P>0.05);氯沙坦组UA显著下降(P=0.008),尿微量蛋白明显下降,而非洛地平组没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氯沙坦与非洛地平均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而氯沙坦可更多地应用于肾功能有损害和同时合并有高UA血症的病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盐酸曲马多用于全身麻醉行剖宫产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曲马多镇痛组(A组)和芬太尼镇痛组(B组)。A组患者术后给予曲马多8mg/ml+昂丹司琼8mg,总量100ml,行静脉持续泵注+患者自控镇痛;B组患者术后给予芬太尼8μg/ml+昂丹司琼8mg,总量100ml,同样行静脉持续泵注+患者自控镇痛。分别于术后2h、4h、8h、12h、16h、24h观察患者镇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记录24h内满意度评分及恶心、呕吐、寒战、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各时点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B组患者在术后2h、4h、8h镇静评分高于A组;A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瘙痒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相同效价强度的芬太尼相比,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效果与芬太尼相似,但能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及寒战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梁鑫  龚辉 《大家健康》2013,(3):96-97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疾病,病因复杂。目前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太多,且就单个因素而言,它们究竟谁是因谁是果或者谁仅是无关的伴随关系还需要大量实验研究工作的证实,这篇综述是对近年发现的相关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两种术后镇痛方式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旨在选择一种适宜于产妇的术后镇痛方式。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硬膜外自控镇痛组(n=50),B组为静脉自控镇痛组(n=50)。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评分(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的发生情况、24h内哺乳次数、人工喂养添加率。结果 A组VAS评分在4h、6h、12h、24h时点明显低于B组(t值分别为4.17、2.80、4.21、18.24,均P<0.01)。两组Bromage评分在2h、4h、6h、12h、24h、48h各时点均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0.00、0.51、1.25、0.28、0.39、0.56,均P>0.05)。 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组(χ^2=5.10,P<0.05),两组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值分别为0.61、0.84,均P>0.05)。 A组48h内母乳喂养次数明显多于B组(t=3.04,P<0.01),人工喂养添加率低于B组(χ^2=4.40,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为更适合于剖宫产的术后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多发伤合并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改良肩后入路手术治疗多发伤合并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患者21例,伴休克14例,其中合并颅脑外伤4例、胸部外伤11例、腹部外伤8例、骨盆骨折及四肢骨折7例、锁骨骨折17例、肾脏损伤2例.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临床价值和优势。方法:难治性产后大出血20例采用介入方法栓塞髂内动脉4例,栓塞子宫动脉16例,统计手术时间、起效时间及随访预后。结果:手术平均时间41分钟,平均起效时间5.5分钟,栓塞后立即止血18例;2~3天出血停止1例;再次行栓塞治疗未再出血1例。随访6~18个月均有规律的月经来潮。并发症:出现37.5~38.9℃发热12例,3~8天均退热。下肢乏力、麻木3例,8~10天缓解。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起效快、创伤小、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是一项不需经腹手术又能保留子宫,相对快速有效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重要技术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伴休克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以严重骨盆骨折伴休克为主的多发伤在2~6 h内急诊局麻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随之行闭合复位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结果 28例术前造影均见不同程度的痉挛,其中25例见对比剂外溢,其中伴髂内动脉主要分支截断2例,髂内动脉广泛痉挛1例。栓塞后患侧髂总动脉或髂内动脉造影复查,对比剂外溢现象消失。骨盆外固定支架均在局麻20 min内完成。手术后,28例患者血压2 h内渐趋平稳,24 h内恢复正常,心率明显下降,尿量明显增多,未出现与栓塞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但仍有4例术后1周内死亡,其中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成活的24例骨盆骨折患者中,17例术后1~2周内接受骨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联合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能迅速有效控制骨盆失血性休克,早期重建骨盆的稳定性,明显减轻患者的剧烈疼痛;可明显减少须行二期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且便于术后护理,减少褥疮发生,预防下肢血管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及β-连环素(β-catenin)表达的影响,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5、10、20和40 mg·L-1)LPS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MDA-MB-231细胞的形态表现,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中β-catenin表达及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中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MDA-MB-231细胞形态表现为上皮细胞表型,不同浓度LPS组MDA-MB-231细胞形态表现为间质细胞表型。免疫荧光实验,β-catenin表达定位主要在细胞核。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LPS组细胞中Vimentin和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以20 mg·L-1LPS组升高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LPS组细胞中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以20 mg·L-1 LPS组降低最为明显。结论:LPS通过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表达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发生EMT、侵袭和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地西他滨(DAC)联合半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及阿克拉霉素(Acla)的预激化疗方案(CAG)与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MDS/AML患者临床资料,12例接受DAC-CAG(D-CAG)方案,9例接受CAG方案,诱导缓解后患者继续巩固化疗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2组患者的总反应率(0RR)、总生存率(0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的ORR分别为83.3%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存活,6例死亡,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问9(5~46)个月。2组2年OS率分别为66.7%、和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平均红细胞输注量、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2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一例死亡。结论:D-CAG及CAG方案治疗MDS/AML均有较好的疗效,D-CAG方案诱导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不良反应与CAG方案相当,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