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脂质是生物组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质谱等技术能够对脂质的种类、结构和数量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进而确定不同脂质在肉制品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脂质组学在肉品研究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通过脂质组学能够更加直观了解脂质对肉品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并通过确定标志性脂质的方式对不同加工处理的肉品质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一方式在当前研究中的占比增加,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不同食品中脂质的成分和含量,说明不同状态下食品中脂质的基本情况,进而通过这一指标分析食品的状态;阐述脂质组学在肉品中的应用情况,说明脂质组学当前的应用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粮食与油脂》2017,(6):11-13
脂质组学是研究生物体、组织或细胞中的脂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对脂质组学的研究意义、研究策略、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脂质组学在蛋品科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3.
脂质组学是继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之后,研究生物不同脂质分子的化学结构、生物功能及其在代谢调控中的动态变化,揭示脂质在生物样本中代谢调控机制的学科。水产品是农业和食品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分支,脂质组学这一新兴学科正逐步扩展延伸到水产品相关技术邻域,为水产品的代谢、加工、贮藏、营养等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脂质提取方法的发展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创新,水产品脂质组学正逐渐走向成熟。本文探讨了目前脂质组学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脂质提取方法和分析技术,并从脂质轮廓出发,对脂质组学在水产品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做出总结。目前脂质组学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所涉及的方面广泛,如加工贮藏、功能营养、代谢疾病等,并且发展迅速,正逐步朝着规模性整体性的方向发展,有着无限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脂质是食品中基本营养成分之一,具有许多生物功能和营养学功能。脂质组学是研究脂质代谢的重要手段。随着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脂质分析手段不断完善,脂质组学也取得许多进展。本文主要从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学、食品加工学、食品贮藏等5个方面介绍脂质组学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并探索脂质组学在食品领域中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陈宇欢  李静  范亚苇  邓泽元 《食品科学》2014,35(15):272-276
脂质是生物体重要的大分子物质之一,结构和种类复杂,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脂质代谢的异常可能引发诸如动脉粥样硬化等许多代谢疾病。脂质代谢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是综合研究脂质代谢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质谱与色谱联用技术的发展,脂质组学也得到快速发展。利用脂质组学研究脂质分子在代谢疾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脂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人体脂质代谢疾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大豆油-月桂酸新型结构脂质的开发及其对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为开发控制肥胖及相关疾病的结构脂质提供理论依据。以大豆油和月桂酸为原料,通过酶促酯交换反应合成MLM(中长链)型结构脂质。选取20只健康的C57BL/6J型实验小鼠均分为4组,喂食不同的饲料,分别是标准饮食组(普通饲料+生理盐水组),普通饲料+大豆油组,普通饲料+结构脂质组,高脂饲料+结构脂质组。喂食30 d后观察小鼠体重的变化,并检测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和脏器指数等相关指标,分析大豆油-月桂酸新型结构脂质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肥胖的效果。研究表明,添加大豆油-月桂酸结构脂质会影响接受标准饮食或高脂饮食小鼠的吸收,从而有效防止小鼠体重增加。小鼠血清中的TC、TG、HDL-C和LDL-C水平得到有效调节,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活性无明显变化。表明获得的新型结构脂质具有控制肥胖的良好潜力,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谦  张九凯  韩建勋  邢冉冉  刘箐  陈颖 《食品科学》2019,40(21):324-333
脂质在不同食品中组成各有差别,影响着食品的品质、营养和卫生,是人体重要的能量和营养来源,与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的联系。脂质营养的深入研究不仅对食品质量安全,还对临床医学和农牧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产生影响。随着脂质分离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门系统分析脂质的新兴学科——脂质组学。作为代谢组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脂质组学广泛应用于食品脂质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脂质组学的研究流程,并重点对脂质组学在食品成分分析、品质判别、真伪鉴别、产地溯源和食品安全的应用进行综述,最后总结了脂质组学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局限性并予以展望,以期为脂质组学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脂质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作为一类复杂的生物分子,在不同的生物分子加工过程中发挥着许多关键作用,脂质也影响着食品的品质、营养和安全,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有直接的联系。脂质组学作为组学技术中的新兴学科,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等重要领域,随着检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脂质组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本文主要介绍了脂质分类和功能与脂质组学技术及其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以期为脂质组学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宋丹 《中国油脂》2021,46(10):75-81
对棕榈酸(PA)处理的人源肝细胞中的脂质进行脂质组学分析,探讨PA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采用基于HPLC-MS的脂质组学技术,识别和量化PA处理人正常肝细胞后改变的内源性脂质代谢产物,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表明,通过脂质组学分析共检测到1 000多种脂质代谢物,又可细分为22种质类别,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显示有628种脂质代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A处理组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磷脂酰肌醇(PI)、神经酰胺(Cer)、己糖神经酰胺(Hex1Cer)、鞘氨醇(SPH)、甘油二酯(DG)、甘油三酯(TG)、酰基肉碱(AcCa)和N-酰基乙醇胺(AEA)含量显著升高,鞘磷脂(SM)、二己糖神经酰胺(Hex2Cer)和胆固醇酯(ChE)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A处理组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上升,即细胞周期发生阻滞。综上,PA显著改变了肝细胞的脂质代谢谱,诱导细胞G2/M期阻滞。  相似文献   

10.
脂质分析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近年来脂质分析方法最新进展,简要介绍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CO2提取法在脂质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及原位脂肪酸甲酯合成法在简化脂质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烟叶醇化过程中代谢物和脂质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烟叶醇化过程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醇化后的烟叶中糖类、氨基酸、脂质和核苷酸等初级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减少,黄酮类、苯衍生物、酚类和萜类化合物等次级代谢产物则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初级代谢产物的变化随醇化时间(1~7年)的增加而递减,而次级代谢产物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同一品种云烟87(YY87)在不同产地(广东和湖南)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主要为氨基酸和膜脂,而醇化后差异减小。综上所述,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方法能有效区分醇化和非醇化烟叶,并且能揭示不同醇化程度烟叶的特征及不同产地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通过酶法合成一种富含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和1,3-二亚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LPL)结构脂质(SL),并研究其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21只健康的C57BL/6J型实验小鼠均分为3组,喂食无脂纯合日粮,并以灌胃形式分别给予小鼠相同剂量的大豆油,InFat CC(一种富含OPO的产品)和SL(富含OPO、OPL和LPL)。喂养期间观察小鼠体重和摄食量的变化,并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相关的脂质指标。实验表明,喂养富含OPO、OPL和LPL结构脂质(SL)的小鼠平均体重(24.97 g)低于大豆油(27.29 g)和InFat CC组(26.54 g)小鼠,SL组小鼠肝脏中的总胆固醇TC(0.05 mmol/g prot)、总甘油三酯TG(0.14 mmol/g prot)和脂肪酸合成酶(FAS)质量分数(0.13 mg/g肝脏)与大豆油和InFatCC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该研究表明SL能够通过促进肝脏脂质代谢来控制小鼠体重增加,为结构脂质的膳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溶剂法提取微拟球藻脂质的工艺,对比了氯仿-甲醇(体积比1∶?1)、氯仿、异丙醇、石油醚、正己烷-乙醇(体积比1∶?1)、正己烷、乙醇7种溶剂对微拟球藻脂质得率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的影响,确定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微拟球藻脂质提取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最后采用UPLC-Q-TOF-MS对所得微拟球藻脂质进行脂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微拟球藻脂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17.5、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2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微拟球藻脂质得率为(1587±0.21)%,EPA含量为(14.49±0.14)g/100 g。微拟球藻脂质中检出17种脂质,其中12种脂质含有EPA,含有EPA的脂质占总脂质的45.24%。  相似文献   

14.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脂质组学研究三粉(Sanfen,SF)驴和乌头(Wutou,WT)驴肌肉脂质和脂肪酸组成、差异脂质、潜在生物标记物和代谢途径。结果表明,2 种驴肉均鉴定出1 101 种脂质分子,属于13 个亚类。甘油三酯为德州驴肌肉优势脂质,其次是磷脂;甘油二酯相对含量在SF驴肌肉中显著高于WT驴肌肉(P<0.05)。SF和WT驴肌肉中所有脂肪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共筛选出37 种差异脂质分子(投影变量重要性值大于1和P<0.05),其中SF与WT驴相比,32 种上调,5 种下调。利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筛选出11 种脂质分子可作为区分SF和WT驴的主要候选生物标志物。差异脂质分子主要富集的脂质代谢通路包括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生物合成途径、α-亚麻酸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本研究在脂质分子和代谢水平分析德州驴不同品种肌肉脂质的差异,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脂质是人体所需三大营养素之一,其全摄入链的安全和健康特性备受重视。胃肠道内含有羟基、活性氮族等多种促氧化因子,使脂质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易产生氧化反应。体外模拟消化相比体内消化评价具有耗时短、无伦理问题等优点,是研究脂质胃肠道消化的优选方法。同时,考虑到人体消化道环境的复杂性和脂质的多样性,消化后脂质氧化状态的真实评价也尤为关键。在研究脂质消化过程以及脂质在消化道中的氧化状态时,需要将这些方法整合利用以求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性的探索。作者介绍了脂质在体内的消化过程和目前研究脂质常用的体外消化模型,阐述了脂质消化过程中氧化产物的检测方法,对于系统研究特定脂质消化过程中的氧化机理、氧化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肉和肉制品在加工、贮藏和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脂质氧化,影响肉制品的品质。脂质适度氧化可以促进肉制品的风味,但是脂质过度氧化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食用风险。脂质氧化反应产生的初级产物及次级产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与肉中的其他成分(蛋白质、血红素、抗氧化添加剂等)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肉制品的品质。因此,调控脂质氧化对肉及肉制品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脂质的酶促氧化、自动氧化、脂质氧化与蛋白质氧化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脂质氧化过程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影响,研究氧化过程及氧化机制对调控脂质氧化和提高食品品质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伴有轻度乏力、不适、口渴等不明显症状,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仅血糖一项,较为单一,并且早期病变期的患者血糖指数变化并不明显,往往在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才察觉。脂质组学的发展,能够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浆脂质组分的检测、比较,建立更为全面、准确的糖尿病病前诊断和病后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综述了脂质组学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总结了糖尿病诊断过程中的主要脂质标志物,探究了膳食结构和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脂质标志物种类和数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向南极磷虾肉中添加茶多酚(TP)、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研究3种抗氧化剂在45、85和105℃热加工条件中对南极磷虾肉脂质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3种抗氧化剂下南极磷虾肉脂质得率大小为TBHQ组>BHA组>茶多酚组;茶多酚在85和105℃能有效降低脂质过氧化值,在45、85和105℃能有效降低脂质硫代巴比妥酸(TBA)值;TBHQ在105℃能有效降低脂质过氧化值,在45、85和105℃均能显著降低虾肉TBA值,在85和105℃能有效降低脂质酸价;BHA在85和105℃能有效降低脂质过氧化值和酸价,在45和85℃能有效降低虾肉脂质TBA值。3种抗氧化剂中,TBHQ对南极磷虾肉脂质抗氧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脂质(类胡萝卜素、植物甾醇、脂溶性维生素、n-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理功能,但其自身存在水溶性差,食品基质中功能性脂质在消化系统中溶解度低、肠胃吸收率低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善功能性脂质的水溶性、贮存稳定性及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已成为普遍关注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纳米技术制备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有望能增加功能性脂质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扩大功能性脂质在食品等行业的应用范围。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制备所需材料和制备方法,并分析了纳米分散体系中功能性脂质理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初步阐述了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最后,对目前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和重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脂质氧化产生香味物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综述了脂质自动氧化、热降解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氧化在肉风味中的重要作用.着重叙述了脂质氧化生成重要的香味物质醛、酮、醇,并概述了猪肉脂肪受热生成的香味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