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新的组合(rhG-CSF+rhIL-11+rhIL-2)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比格犬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4.5 Gy  60Co γ射线照射比格犬制备骨髓型ARS动物模型,动物分为照射对照(5只)、综合对症(5只)和综合对症加细胞因子治疗3组(6只),通过观察动物体征、存活时间、存活数以及动物造血及胃肠道等脏器的恢复情况,分析细胞因子联合治疗效果。结果 4.5 Gy  60Co γ射线照射后,比格犬出现食欲下降、发热、精神状态差和柏油便等症状,照射对照组动物于照射后2周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12.7±1.4)d;综合对症组呈现明显的急性放射病症状,并于照射后第33天死亡1只;而综合对症加细胞因子组动物在45 d观察期内不仅全部存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其造血功能及胃、肠道等受损组织基本恢复。结论 在综合对症基础上给予rhG-CSF+rhIL-11+rhIL-2组合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4.5 Gy 60Co γ射线照射比格犬造血系统功能和胃肠道等重要脏器的恢复,提高受照动物存活数,并改善动物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种细胞因子配伍应用治疗4.5 Gy γ射线照射比格犬造血系统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6只比格犬均给予4.5 Gy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综合对症和细胞因子3组。细胞因子组在综合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hG-CSF、rhIL-11和rhIL-2联合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有核细胞周期及凋亡比例。结果 4.5 Gy γ射线照射犬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在照射后1 d明显下降(照射对照组和综合对症组分别为照前值的61.3%和52.1%),G0/G1期有核细胞比例增加(分别为99.27%和99.49%),且凋亡率(分别为26.93%和21.29%)和坏死率(分别为3.27%和4.14%)明显升高(与照前值比较, P<0.05);而经过细胞因子治疗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在照射后1 d即明显升高(为照前值的135.6%),G0/G1期有核细胞比例(99.71%)进一步增加,其凋亡率(5.66%)和坏死率(1.60%)明显低于照射对照和综合对症组。结论 本研究的细胞因子组合可能通过动员骨髓中CD34+细胞到外周血,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减少细胞凋亡,从而促进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犬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rhIL-11和rhG-CSF对中子照射致小鼠骨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BALB/c小鼠13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只)、照射组(40只)、rhIL-11治疗组(30只)、rhIL-11+rhG-CSF治疗组(30只),用3.0 Gy中子照射,并于照射后给予600 μg·kg-1·d-1 的rhIL-11和50 μg·kg-1·d-1的rhG-CSF,1次/d,共3 d;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HE染色、AgNOR染色、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骨髓病理形态变化、有核细胞计数、AgNOR含量、凋亡与坏死率和Bax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照射组和rhIL-11治疗组于照射后6 h~3 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AgNOR含量进行性下降,Bax蛋白于造血细胞胞质内呈阳性至强阳性表达,含量进行性增加(F=0.003,P<0.01);照射后6 h,照射组小鼠造血细胞凋亡与坏死率增加,以坏死为显著;照射后3 d,rhIL-11+rhG-CSF治疗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AgNOR含量均增加(F=0.037、0.026,P<0.05),Bax蛋白含量减少(F=0.018,P<0.05);rhIL-11治疗组各指标较照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 Gy中子照射可使小鼠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rhIL-11和rhG-CSF对照射后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有一定改善作用,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造血生长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应用的方法对中子急性放射病狗的治疗效果,探讨中子损伤治疗的救治方法。方法14只雄性成年比格狗随机分为照射对照和rhIL-11+rhG-CSF治疗组。所有动物均接受90%裂变中子照射,治疗组于照后当天开始每天1次皮下注射rhG-CSF10μg·kg-1·d-1和rhIL-1150μg·kg-1·d-1,给药时间分别为14和21d。照射后观察动物的外周血象、外周血CD4+/CD8+比值变化、骨髓CFU-E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照射后早期对照组动物全部发生不同程度的呕吐,治疗组仅1只动物呕吐。照射后30d照射对照组死亡3只,治疗组动物全部存活。照后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恢复期血小板数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照射后1、21和33d治疗组外周血CD4+/CD8+比值分别为照射对照组1·24、1·55和2·15倍。照射后1和33d治疗组动物骨髓CFU-E分别为照射对照组的5·25和2·34倍(P<0·01)。结论rhIL-11+rhG-CSF联合给药可明显促进中子照射所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狗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为细胞因子应用于中子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rhIL-11+rhG-CSF对中子急性放射病狗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rhIL-11与rhG-CSF联用对中子急性放射病(ARS)的治疗作用。方法 18只雄性成年比格狗,随机分为照 射对照组、对症治疗组和两因子+对症联合治疗组。所有动物均接受90%中子照射,吸收剂量为2.0Gy。联合治疗组动物于照射后 即刻开始皮下注射rhG-CSF10μg/(kg·d)和rhIL-1150μg/(kg·d),给药时间分别为14天和21天,观察照射后动物外周血象及骨髓 有核细胞形成CFU-GM能力的变化。结果 对症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动物全部存活,而照射对照组动物30天存活率为57.1%。照 射后联合治疗组各检测点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恢复期血小板和红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及对症治疗组。照射后1天,联合治疗 组骨髓CFU-GM数量是两个对照组的6倍(P<0.01),33天分别是照射对照组、对症治疗组的1.75和1.46倍(P<0.01)。结论  rhIL-11与rhG-CSF联合给药可以升高2.0Gy裂变中子照射狗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的最低值,缩短白细胞最低值持续的时间, 加速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对2.0Gy中子照射狗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姜黄素对中子照射致小鼠肠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二级雄性BALB/c小鼠140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20只)、单纯照射组(60只)、IL-11治疗组(30只)和姜黄素治疗组(30只)。单纯照射组小鼠采用3 Gy中子全身均匀照射,两个治疗组于照射后即日分别腹腔注射500μg·kg-1·d-1的rhIL-11或200 mg·kg-1·d-1的姜黄素,每天1次,连续给药5d。观察各组动物的死亡率。照射后6 h、1、3和5 d分别处死健康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动物,3和5 d分别处死两个治疗组动物。取空肠标本,用HE深色、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Feulgen氏染色和图像死亡分析等,检测空肠病理形态变化、空肠上皮细胞核内嗜银蛋白含量和DNA含量变化。结果 照后5d,单纯照射组小鼠全部死亡,rhIL-11治疗组存活剩余2只,姜黄素治疗组存活剩余3只。3Gy中子照射后6 h~3 d内,空肠黏膜大面积坏死脱落,3d偶见隐窝细胞再生,5d见较多新生隐窝;IL-11治疗组在照后3d隐窝再生较明显,5d见大量新生绒毛;姜黄素治疗组在照后3d隐窝有部分再生,5d可见新生绒毛,排列结构较IL-11治疗组紊乱,绒毛高度较IL-11治疗组略低。照后5d,两个治疗组小鼠空肠上皮细胞AgNOR含量和DNA含量均高于单纯照射组(F=0.015~0.035,P<0.05)。结论 3 Gy中子照射引起小鼠空肠明显损伤,rhIL-11和姜黄素治疗可减轻损伤并促进肠道上皮再生修复,对中子辐射肠上皮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格犬4.5 Gy γ射线照射后,经综合对症和细胞因子2种治疗,观察其凝血机制的改变。方法 血小板体外聚集实验、血栓弹力图(TEG)描记分法、出凝血时间检测。结果 照后7 d照射对照组、综合对症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TEG凝固时间(k)值升高,而细胞因子治疗组则变化不明显。照射后14 d照射对照组TEG各项参数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r+k和血栓最大凝固时间(M)值大幅度升高,凝血时间、血栓最大凝固时间延迟,血栓最大弹力度(Ma)值大幅度下降,血栓最大弹力幅度减小。细胞因子治疗组各项参数均好于综合对症组。照射对照组照射后14 d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综合对症和细胞因子组于照后2~3周凝血酶时间最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照后42 d,血小板体外聚集实验综合对症组75%动物血小板聚集功能处于极低水平(正常值的20%以下),而细胞因子对症组仅有33%动物血小板聚集功能处于极低水平。结论 细胞因子新组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放射病比格犬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抗放药尼尔雌醇照前不同给药方案对60Co γ射线照射所致小鼠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效应的影响,并揭示其促造血恢复机制。方法 采用外周血象分析和存活率实验确定尼尔雌醇较优给药方案,再以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分析、多系骨髓细胞集落及骨髓HE病理切片等方法,分析尼尔雌醇照前2次间隔给药促进照后骨髓造血恢复的作用机制。结果 尼尔雌醇照前3次间隔给药与2次间隔给药均能提高9.0 Gy照射小鼠存活率至100%,明显优于1次给药(20%, χ2=21.66、21.66,P<0.05)。尼尔雌醇照前3次连续给药与2次间隔给药均能改善6.5 Gy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恢复(F=21.33、100.9、49.34、19.19, P<0.05),且比1次给药效果好(F=17.11、63.38、21.89、14.37, P<0.05)。尼尔雌醇2次间隔给药显著提高6.5 Gy照射后小鼠10 d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数(t=8.58、2.80, P<0.05);显著增强小鼠骨髓造血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与1次给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6.34, P<0.05)。同时,2次间隔给药明显改善照射小鼠骨髓象的重建。结论 与传统的照前单次给药相比,尼尔雌醇照前多次给药可显著提升其对小鼠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辐射防护效果。考虑到核医学应急救援的实际情况,建议尼尔雌醇照前采用间隔1 d的给药方式,在减少尼尔雌醇给药次数情况下,以获得最佳的抗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索细胞因子治疗急性放射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4.5 Gy γ射线照射后收集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治疗组比格犬血清,应用二维电泳分离血清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找出其中差异显著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并确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结果 获得了分辨率较高的凝胶蛋白图谱。共筛选出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成功鉴定出其中的4个蛋白质点。经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中一个较有意义的蛋白质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3 077、等电点为6.26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该蛋白在照射前及照后36 d均无表达,照射后1 d略有增强(吸光度为0.2166),14 d显著增强(吸光度为0.4577)。结论 SAA的表达变化与病程进展相一致,可能对病情的转归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剂量全身照射比格狗生物效应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实验治疗提供依据 ,观察了不同剂量照射比格狗的生物效应。方法 :60 Coγ辐射源分别照射 6 .5 ,5 .5 ,5 .0 ,4.5 ,3.5 ,2 .5Gy ,照射剂量率为 7.2 2 4× 10 _2 C/(kg·min)。观察照射动物的一般临床表现、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培养。结果 :所有比格狗于照射后 0 .5~ 2h均有呕吐。 6 .5Gy照射组动物于照射后第 2天出现腹泻 ,并伴有白色黏液 ,其中 3只动物出现血水样便或咖啡样便。 5 .5Gy组有个别动物出现水样便 ,而 4.5Gy以下剂量照射组动物出现一般稀便。比格狗除 2 .5Gy组有一只动物活存外 ,其余均死亡 ,各组死亡动物平均活存时间依剂量的大小分别为 5 .0 ,8.0 ,9.3,9.5 ,10 .5和 14.1d。照射后 1d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最低值出现时间随照射剂量的增大而提前 ,且剂量效应关系显著。结论 :对临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及活存时间的分析结果表明 ,比格狗的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偏轻 )模型的全身照射剂量为 4.5~ 5 .0Gy。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魏酸对小鼠外周血象和骨髓造血功能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初步探讨阿魏酸的抗辐射作用机制。方法 6~8周ICR小鼠96只,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模型组、阳性药(408片)治疗组和阿魏酸10、30、90 mg ·kg-1·d-1治疗组,每组16只。小鼠初次给药后24 h接受3.5 Gy 60Co γ单次全身照射,之后连续7 d给药。其中,每组10只用于观察照射前2 d及照射后3、7、10、15、22 d的外周血象;其余6只用于照射后7 d检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以及Thbd和HMGB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照射模型组比较,90 mg ·kg-1 ·d-1的阿魏酸可有效提高小鼠3.5 Gy照射后3、10、15、22 d的外周血白细胞数(t=2.267、2.399、1.945、2.828,P<0.05),显著降低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细胞率(t=4.013,P<0.05),明显提高造血祖细胞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BFU-E)和粒-单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的集落形成能力(t=2.366、2.953、3.115,P<0.05),并提高骨髓细胞中Thbd和核内HMGB1蛋白表达水平(t=17.75、23.39,P<0.01)。结论 阿魏酸可通过调节Thbd和HMGB1蛋白表达,促进小鼠骨髓造血功能辐射损伤修复,加速外周血象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造血生长因子对使用全身照射(TBI)进行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患者造血重建的影响,进而起到模拟事故性急性放射病,了解细胞因子在急性放射病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1990-2012年75例预处理含TBI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及其供者的造血生长因子应用、植入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细胞因子在造血功能重建、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除1例因预处理不良反应死亡外,其他患者全部恢复造血功能重建。应用rhG-CSF组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自体移植为10 d、异基因移植为12 d。自体移植患者应用rhIL-11组与未应用rhIL-11组血小板植入的时间分别为(11.67±1.53)、(13.70±6.27) d。所有TBI患者中口腔溃疡发生率为48%,腹泻发生率为44%。造血重建过程中细胞因子不良反应不明显,动员过程中半数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细胞因子在TBI后造血功能重建以及移植时的造血干细胞动员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γ射线对小鼠造血功能及外周血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脾脏T细胞转录因子的影响,探讨射线引起的造血功能损伤与免疫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将50只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照射组(4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照射组小鼠予60Co γ射线(1.0 Gy/min,5.5 min)照射,空白对照组予假照射,照射组于照射后4、8、12及20 d,空白对照组于20 d,计数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骨髓病理切片观察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情况;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Th1/Th2、Th17/Treg细胞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Fox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照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t白细胞=18.48、15.72、9.79、3.30,t血小板=22.52、19.74、11.78、4.70,P<0.05)。照射组骨髓病理切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骨髓增生显著低下,造血组织面积减少,被脂肪组织大量替代,巨核细胞少见,照射后8 d较20 d骨髓抑制更明显。照后8和12 d,照射组小鼠外周血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IL-17A含量照射组较空白对照组亦明显升高(tIFN-γ=2.93、3.36,tTNF-α=6.09、8.11、6.43、4.49,tIL-4=4.49、3.18,t IL-6 =5.11、8.67、6.67、8.55,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照射组脾脏RORγt蛋白在照射后4、8和12 d及GATA-3、Foxp3蛋白在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降低(tRORγt=6.79、4.31、4.47,tGATA-3=3.88、8.06、2.84,3.23,tFoxp3=10.00、8.06、2.89、5.93,P<0.05)。而照射组T-bet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升高(t=5.64、2.75、3.56、4.65,P<0.05)。结论 5.5 Gy γ射线照射后引起小鼠骨髓造血抑制,同时导致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功能失衡,提示由射线引起的免疫异常可能参与骨髓造血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抑制辐射诱导小鼠骨髓脂肪化、促进辐射后造血恢复的情况,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6~7周龄健康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药物干预组,每组各20只。辐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给予6.0 Gy 60Co γ射线辐射处理,实验组于辐射后12 h腹腔注射红景天苷(30 mg·kg-1·d-1)至照后8 d,辐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辐射后14 d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外周血象,并取股骨制作骨髓切片观察骨髓病理改变,测定脂肪细胞面积,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后提取总RNA,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PAR-γ和FABP4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单纯照射组小鼠在照射后均出现外周血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低,骨髓脂肪细胞过度增生,骨髓有核细胞减少等骨髓造血抑制改变。与单纯照射组小鼠比较,红景天苷能改善照射后小鼠一般情况,并通过抑制PPAR-γ、FABP4的表达(t=8.64、13.19,P<0.05),抑制骨髓脂肪细胞的过度增生,减少脂肪空泡面积(t=13.31,P<0.05);照后7 d,药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单纯照射组(t=5.80,P<0.05);照后14 d,药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单纯照射组及照后7 d药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有增高(t=13.78、7.54,P<0.05),同时血红蛋白较单纯照射组高(t=14.66,P<0.05)。结论:红景天苷能抑制急性辐射损伤小鼠骨髓脂肪细胞生成,调节骨髓微环境,从而促进辐射损伤后小鼠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SCT)治疗急性放射病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60Co γ射线照射BALB/C(H-2d)雌性小鼠8Gy,单独输注半相合CB6F1(H-2 bd) 雄性小鼠骨髓细胞1×109/kg(I组),或联合CB6F1 雌性小鼠MSCs不同数量级1.5×108/kg (a组)、5×107/kg (b组)和2.5×107/kg (c组)治疗,比较放射病小鼠的生存分析。同时,MSCs组小鼠尾静脉输注经cm-DiI膜染剂标记的CB6F1雌性小鼠MSCs和CB6F1雄性小鼠的骨髓细胞,与只输注CB6F1骨髓细胞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移植后不同时间供者细胞在受者骨髓的植入率、供者MSCs在受者体内发布、外周血象、T淋巴细胞亚群、胸骨骨髓病理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结果 a组小鼠早期死亡率增加;b和c组存活率高于I组(P<0.05),但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30 d,MSCs组受者骨髓的sry基因高于对照组。移植后MSCs主要集中在胸腺、骨髓、肝和小肠中,有形态改变。MSCs组的白细胞、血小板恢复较快。照射后15和30 d,MSCs组小鼠骨髓腔中的巨核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移植后7、14和30 d,MSCs组CD3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14和30 d,MSCs组CD4阳性细胞率和CD4/CD8值高于对照组(P<0.05)。MSC组慢性GVHD症状出现较对照组晚30 d。结论 MSCs通过促进干细胞植入,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恢复,加快T淋巴细胞的恢复,延缓GVHD的发生时间和促进放射损伤的组织器官的修复,加强了半相合骨髓移植对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对辐射所致小鼠造血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雄性C57小鼠60只,经60Co γ射线照射后随机分为PTH治疗组和照射对照组。PTH治疗组每天给予PTH 80 μg ·kg-1 ·d-1 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手工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中CD34+细胞数,集落细胞培养法观察骨髓粒系造血祖细胞数。结果 在照射后10、15和20 d,PTH治疗组小鼠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照射对照组(t=6.48、3.66和4.98,P<0.05)。在照射后各时间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照射对照组(t=6.32、9.19、11.18、7.44和4.42,P<0.05)。在照射后5和30 d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照射对照组(t=2.57和3.10,P<0.05)。在照射后各时间点PTH治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均显著高于照射对照组(t=5.80、3.72、17.89、4.90和16.49,P<0.05)。PTH显著增加了照射后小鼠的骨髓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和CD34+细胞数(t=16.12、7.82和20.00,P<0.05)。结论 甲状旁腺素对辐射引起的造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60Co γ射线照射及环磷酰胺对小鼠造血和免疫功能损伤的规律,为急性放射综合征(ARS)患者临床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8只雌性BABL/c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照射组、化疗组,每个剂量组6只.照射组接受60Co 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为2、4、6和8 Gy;化疗组注射环磷酰胺,剂量为100、150、200和250 mg/kg.处理后采尾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选择白细胞(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2 Gy和200 mg/kg组,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B、NK及调节T细胞.结果 各组外周血WBC计数均先下降,4 d后降至最低值.化疗组和2 Gy照射组WBC迅速回升,10~12 d基本恢复;而4 Gy照射组恢复较慢,6和8 Gy组不能自行恢复.2 Gy照射组与200 mg/kg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照射组与200 mg/kg化疗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1, 2.343, 2.074, P<0.05).2 Gy照射组CD8+T细胞数较200 mg/kg化疗组明显下降(F=5.026,P<0.05),2 Gy照射组调节T细胞在照射后升高,与200 mg/kg化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8,P<0.05),但CD4+T、B和NK细胞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离辐射较化疗对造血、免疫功能的损伤较大,恢复较慢.因此,在ARS患者中可针对性延长造血刺激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以起到预防感染、出血及败血症、帮助造血及免疫系统重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辛伐他汀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鼠受到照射后,辛伐他汀对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6只8周龄清洁级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于6.0 Gy 60Coγ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 分别胃饲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辛伐他汀(16 mg/kg,1次/d),直至处死。于照射后第3、7、10、14 天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有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率,测量骨髓造血面积,观察照射后第10天小鼠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数及第28天骨小梁的变化。结果 照射后第3、7、10、14 天辛伐他汀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骨髓CD34+细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外周血红细胞数无明显差异。照射后第28天辛伐他汀组小鼠骨小梁的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小鼠CFU-S数(11±3)个显著高于对照组(4±3)个。2组小鼠骨髓造血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够促进急性放射病小鼠成骨细胞增生、增加骨髓CD34+细胞率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8Gyγ射线照射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分析照射对照组和rhG-CSF治疗组照射前、照射后3、7、11、15、21和30d的血常规、血小板聚集、凝血四项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的变化。结果rhG-CSF治疗组动物活存率增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目较照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发现rhG-CSF治疗可逆转辐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P〈0.05),加快TEG血栓形成速度,增加血栓形成最大幅度(P〈0.05)。结论rhG-CSF能明显促进8Gyγ射线照射大鼠造血功能恢复,并改善辐射后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卷柏水部位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系统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1KM种小鼠于接受8.0Gy 60Co γ射线照射前1周给药,观察受照射小鼠的30d存活率、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受照射小鼠体重变化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变化;2KM种小鼠于6.0Gy 60Co γ射线照射前72、48和24 h,以及照射后即刻灌服药物或蒸馏水,观察受照射小鼠骨髓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卷柏水部位可明显提高照射后小鼠30 d的存活率、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和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抑制射线引起的小鼠体重的下降;另外,它还可降低受照射小鼠骨髓细胞G0/G1期细胞百分率,升高其G2/M、S期细胞百分率,并可明显降低其细胞凋亡率。结论 卷柏水部位对照射损伤小鼠的造血系统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