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为探讨CD3AK细胞和LAK细胞杀瘤作用的特异性及靶细胞选择性,对比观察了3例原发性卵巢癌患者CD3AK细胞和LA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系(3AO)和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LAK细胞在培养第1~3周,各效靶比(10:1,20:1,40:1)对HL60的杀伤活性略高于对3AO的杀伤活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D3AK细胞在培养第1周,各效靶比(10:1,20:1,40:1)对HL60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对3AO的杀伤活性(P<0.05),而培养第2、3、4周时,对HL60和3AO的杀伤活性无显著区别(P>0.05)。提示:LAK细胞和CD3AK细胞均缺乏杀瘤特异性,而CD3AK细胞具有一定的靶细胞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CD3AK细胞和LAK细胞的杀瘤特性,观察了妇科肿瘤患者CD3AK细胞和LA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系(3AO)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良性肿瘤组LAK细胞杀瘤活性高峰在培养第1、2周,显著高于同期培养的CD3AK细胞(P<0.05,P<0.01),第3周则较低,而CD3AK细胞的杀瘤活性高峰在培养第3、4周,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恶性肿瘤组,LAK细胞杀瘤高峰在培养第1周,显著高于同期培养的CD3AK细胞(P<0.05),而CD3AK细胞杀瘤高峰在培养第2、3周,显著高于同期培养的LAK细胞(P<0.05)。提示:妇科恶性肿瘤组LAK细胞和CD3AK细胞杀瘤活性高峰均较妇科良性肿瘤早1周左右;CD3AK细胞杀瘤活性高峰较LAK细胞延迟1~2周。说明CD3AK和LAK细胞的杀瘤活性在不同培养阶段表现不同,LAK细胞宜短期培养,CD3AK细胞宜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CD3AK细胞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将5例妇科良性肿瘤,1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成CD3AK细胞,用MTT法测定CD3A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系(3AO)的杀伤活性,同时观察不同效靶比的杀瘤情况,每周测定1次,共4周。结果:①良性肿瘤组CD3AK细胞对3AO的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大而增强,在培养第1、4周,效靶比为20:1和40:1的杀瘤活性明显高于10:1;动态观察其杀瘤活性,培养第2周最低,第3、4周则较强;②恶性肿瘤组CD3AK细胞杀瘤活性当效靶比为10:1时低于20:1和40:1;动态观察其杀瘤活性,培养第2、3周高于第1、4周;③良、恶性肿瘤相比,CD3AK细胞杀瘤活性于培养第2周恶性肿瘤组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10:1,20:1)(P<0.05),培养第4周(20:1)良性肿瘤组又显著高于恶性肿瘤组(P<0.05)。结果提示:良、恶性妇科肿瘤患者CD3A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并不相同,临床上应针对良、恶性肿瘤患者CD3AK细胞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妇科肿瘤患者CD3AK细胞的表型特征,并探讨来源于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CD3AK细胞表型特征的异同,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良、恶性妇科肿瘤患者CD3AK细胞的CD3,CD4,CD8阳性细胞率。结果表明:①妇科恶性肿瘤患者CD3AK细胞于培养第1,2周,CD3,CD4和CD8阳性细胞率均较高(40.25%~61.36%),培养第3周,CD3,CD4和CD8阳性细胞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以CD_8~+细胞下降明显(第1周为52.96%,第2周为40.24%,第3周为25.72%);②妇科良性肿瘤患者CD3AK细胞CD3,CD4和CD8阳性细胞率在培养第1周均较高(39.86%~59.84%),培养第2,3周均有降低,以CD_4~+细胞下降更明显(第1周为50.52%,第2周为41.91%,第3周为29.97%);③妇科良、恶性肿瘤CD3AK细胞CD3,CD4,CD8细胞阳性率除培养第1周恶性肿瘤组CD8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外(P<0.05),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CD3AK细胞是一异质细胞群,不同来源或相同来源不同功能状态的CD3AK细胞在体外受到刺激后,不同亚群细胞可呈选择性增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CD3AK细胞在体外对体外癌细胞系细胞杀伤活性最强,对自体癌细胞杀伤活性与TIL细胞接近,且均显著大于LAK细胞.CD3AK细胞IL-2治疗癌症患者30例中,CR+PR14例,有效率为46%.Kernofsky的生活质量标准评分治疗后有显著提高(P<0.01).血浆IL-2活性治疗后有明显提高(P<0.05).T4/T6治疗后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CD3AK细胞抗肿瘤作用与MHC限制性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anti-CD3McAb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作用与MHC限制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方法测定CD3AK细胞及肿瘤细胞MHC表型,用MTT法测定CD3A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1)不同人来源的CD3AK细胞,其MHC表型不同,但对同种肿瘤传代细胞都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且不同人来源的CD3AK细胞间杀伤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同一来源CD3AK细胞对不同肿瘤传代细胞株(MHC表型不同)的杀伤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3)人外周血诱导的CD3AK细胞对鼠肿瘤细胞株(Yac—1)与对人肿瘤传代细胞株(K—562,Raji)一样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结论 CD3AK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是非MHC限制的,在临床应用中可用正常人外周血诱导得到的CD3AK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后输给肿瘤病人进行治疗。该效应细胞来源方便,可用于肿瘤术后清除残留肿瘤细胞,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健康献血者血中单个核细胞,用IFN-γ、IL-1β、IL-2、CD3单抗诱导CIK细胞。以CD3AK细胞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分析细胞毒活性。结果 CIK细胞和CD3AK相比,在前期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但至第10~21天时CIK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CD3AK细胞(P〈0.05)。诱导14d时,CD3^+细胞和CD3^+CD56^+阳性细胞显著增多(分别约占84.75%和33.45%)。不同效靶比例的CIK细胞对K562细胞、BeL-7402细胞和Hela3细胞的溶瘤率均显著高于CD3AK细胞(P〈0.01),在40:1的效靶比时,其杀瘤活性最强。但CIK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IK细胞是CD3^+CD56^+双阳性细胞群,其增殖能力及杀瘤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CIK细胞可作为一种新的广谱、高效的免疫效应细胞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共同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变化及对肾癌细胞株769一P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置37℃、5%C02培养箱2h,收集非粘附细胞诱导分化成CIK,粘附细胞诱导为DC,在培养7d后DC与CIK按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分别在3d、6d收集细胞同时以单纯CIK细胞为对照,运用LDH释放法检测对769一P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CIK共同培养后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的CIK细胞,培养第10天时单纯CIK的CD3CD8、CD;cD未双阳性率分别为(50.4±1.8)%、(20.1±5.2)%,共培养3dDC—CIK的CD;CD8+、CD36+未的阳性率分别为(67.2±5.2)%、(37.9±4.1)%,6dDC-CIK的CD3+CD8、CD3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75.2±3.1)%、(48.3±2.9)%,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1:40靶效比范围内DC—CIK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单纯CIK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强杀伤活性增强(P〈0.05)。结论DC—CIK的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单纯CIK细胞。  相似文献   

9.
CD3AK细胞和LAK细胞均为异质细胞群,为了比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LAK细胞和CD3AK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表型特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CD3AK细胞和LAK细胞的CD_3~+,CD_4~+,CD_8~+细胞率。结果表明:①培养第1周,CD3AK细胞的CD_3~+,CD_4~+,CD_8~+细胞率分别为61.36%,54.23%和52.96%,显著高于LAK细胞组(P<0.01);③培养第2,3周,CD3AK细胞的CD_3~+,CD_4~+和CD_8~+细胞率高于LAK细胞,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随着培养时间延长,CD3AK细胞CD_3~+,CD_4~+,CD_8~+细胞率均不同程度下降,尤以CD_3~+细胞率下降最快,而LAK细胞在培养第2周,CD_3~+,CD_4~+,CD_8~+细胞率均有所升高,但第3周时又开始下降;④CD3AK细胞的CD_3~+,CD_4~+和CD_8~+细胞率在培养第1周最高,而LAK细胞在培养第2周最高。提示:CD3MAb和IL-2激活CD3AK细胞和LAK细胞的途径不同,致使CD3AK细胞和LAK细胞向不同的表型特征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及杀瘤活性。【方法】用rhlFN-1,rhlL-2,Anti-CD3mAb与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孵育。分别在培养第4、7、10、13天进行细胞计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及MTT法检测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rhIFN-γ,rhIL-2,Anti-CD3mAb孵育4、7、10、13d,细胞数分别增加(2.5±1.6)、(11.9±3.5)、(22.3±7.8)和(29.5±6.1)倍。CD3^+、CD4^+,CD8^+和CD3^+CD16^+CD56^+细胞在培养第13天分别从(62.8±7.6)%、(31.5±5.8)%、(44.9±8.2)%和(1.3±1.1)%增加到(89.3±9.5)%、(50.1±7.2)%、(57±9.0)%和(37.0±12.7)%。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在第4、7、13天分别为(23.6~8.5)%、(56.4±7.2)%和(80.1±4.5)%。【结论】rhIFN-γ,rhIL-2和Anti-CD3mAb诱导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化为以CD34^+CD16^+CD56^+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细胞增殖力强,并对K562细胞有强大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迦维  陈宝安 《现代医学》2005,33(2):126-128
本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重建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着重介绍移植后宿主体内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及树突细胞(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大鼠胃壁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完成胃壁细胞分离及纯化 ,建立原代培养胃壁细胞的方法 .方法 制备大鼠翻转的胃囊用含链霉蛋白酶E的消化液注入胃囊内孵育 ,并用磁力搅拌器轻轻搅拌而制备单个的胃底腺细胞 ,Percoll梯度离心富集胃壁细胞 ,用含10 0 m L· L- 1 血清的 PBS或培养液 ,时差贴壁去除成纤维细胞 ,然后 ,将壁细胞接种于培养板中 ,培养液用无血清的 1∶ 1Harm's F- 12 / DMEM培养 ,内含胰岛素 5 mg· L- 1 ,氢化可地松 4μg· L- 1 ,转铁蛋白 5 mg· L- 1 ,硒酸钠 5μg· L- 1 ,牛血清白蛋白 2 g· L- 1 ,表皮生长因子 2 5 μg· L- 1 ,葡萄糖 1.98g· L- 1持续培养可达 1wk以上 .结果 获得的壁细胞经吖啶橙 (acridine orange,AO)鉴定纯度达 80 %以上 ,原代培养经HE染色可见壁细胞呈分散小组式生长 ,且生长状态良好 .结论 此方法适宜于大鼠胃壁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 ,为体外进一步研究壁细胞的功能打下基础 .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已成为多个领域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并且其新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本文就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支架材料以及细胞培养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生殖道感染、炎症和其他疾病可抑制雄性生殖功能,但对系统性炎症和疾病引起男性不育的具体机制却所知甚少。内毒素是一种高效炎症激活物,可诱导炎症感染、内毒素血症、败血症休克及多组织器官损伤等,虽然内毒素广泛用于其他系统的炎症研究,但对其在生殖系统炎症的研究较少,因而深入了解内毒素对睾丸功能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内毒素所致疾病对雄性生殖功能的影响。本文就内毒素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对睾丸生精细胞、Sertoli细胞和Leydig细胞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ecursor cells, EPCs)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和EPCs,取第3代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培养,培养过EPCs的无血清及因子的培养基(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conditioned medium, EPCs-CM)、无血清的α-最低必需培养基(alpha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 α-MEM)分别与肝细胞转化培养基按1∶1比例配置,作为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正常α-MEM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在培养3、5、7、9 d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清蛋白(albumin, ALB)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SCs形态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细胞均出现肝样细胞形态。空白对照组未见AFP、ALB表达,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在3、5、7、9 d AFP、ALB表达水平均增高,其中实验组比模型对照组AFP、ALB水平增高明显。结论:EPCs在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method of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MSCs). Methods hAMSCs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 amniotic membrane by trypsin-collagenase digestion, and cultured in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nm/F12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ell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cells successfully isolated from human amniotic membrane expressed representative mesenchymal cell surface markers CD44, CD90, and vimentin, but not CD45. Conclusions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isolation of hAMSCs from human amnion, in vitro 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 The isolated cells show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相似文献   

17.
莪术注射液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寻新的抗白血病药物。方法:采用MTT法,以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和羟基脲作对照,了解莪术注射液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和DNA凝胶电泳,观察莪术注射液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莪术注射液对K562细胞不仅具有强大的增殖抑制作用,功效明显强于对照DNR、Ara-C和羟基脲;而它更主要的作用是诱导K562细胞不仅具有强大的增殖抑制作用,功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无血清培养和细胞克隆技术从孕鼠(14d)胚胎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巢蛋白和成熟脑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同时采用H-E染色法鉴定神经细胞类型。证实从大鼠胚胎大脑皮质分离出的细胞具有连续的克隆能力,并表达神经巢蛋白,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培养扩增成人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进行鉴定,并与骨髓源性MSCs比较生物学特性。方法30名成年志愿者随机平分为二组,一组直接抽静脉血,并细分为全血细胞法组和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组,同时抽骨髓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组;另一组为血细胞分离机法组。各组进行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率、形态学、流式表型分析、胶原染色等研究。结果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静脉血后培养,贴壁细胞呈梭形,集落形成率为(0.12±0.08)/106单个核细胞,传代扩增到第5代时每份平均细胞数达51.4674×106,表达CD44、CD54、CD105和CD166,不表达CD14、CD34、CD45和CD31,细胞分泌Ⅰ、Ⅲ型胶原。全血细胞法和血细胞分离机法获得的细胞不能连续多次传代。结论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比全血细胞法和血细胞分离机法简单,贴壁细胞培养扩增容易,获得的血源性MSCs与骨髓源性MSCs的生物学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20.
对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抑制因子(HFDI)的细胞生长抑制效应进行研究,发现HFDI对肿瘤细胞~3H—TdR掺入抑制是由于使细胞变性坏死或促使细胞有限分化所致;并证明HFDI对PH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也是由于使转化细胞变性坏死或促使细胞向成熟方向发展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