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3 年间施行PTGD 的11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107 例经PTGD 均成功,引流脓性或黄色胆汁30~450 mL/d。3 例穿刺失败急症行胆 囊切除术,术中2 例证实出现胆瘘,术后并发胆道出血1 例;85 例于拨管后2~3 个月行择期胆囊 切除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组无因急性胆囊炎及相关的治疗而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 结论:PTGD 不但可以避免急症手术带来的风险,而且能迅速缓解症状,减轻胆道压力,为后期 治疗提供治疗时机,且该方法操作简单、穿刺引流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M7)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TRPM7在49例胆管癌、7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和36例癌旁正常胆管组织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 TRPM7表达阳性率为77.6%(38/49),高于其在胆管良性病变组织的表达阳性率(0,0/7)及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2.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PM7蛋白的表达与胆管癌的 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脏器转移相关(P <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肝炎无相关性(P >0.05)。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发现 TRPM7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期低于 TRPM7阴性表达患者(P <0.05)。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TRPM7的表达水平与生存预后显著相关(P <0.0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RPM7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改良Sugiura手术对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肝血流动力学、肝功能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ICG-R15检测肝储备功能及肝脏有效血流(EHBF),B超测定断流术前后的肝脏血流动力学,评价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作用.结果 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显著降低,术后1个月、3个月ICG-R15无显著改变(P>0.05),EHBF及PVF在术后1个月、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ICG测定肝储备、肝血流动力学是一种安全、简易且敏感的方法,术后肝储备功能无明显变化;断流术可以维持肝脏血供及肝脏功能,是简单有效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yclinD1、p27在鼻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clinD1和p27在60例鼻咽鳞癌组织及20例鼻咽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cyclinD1在炎症组织、高、中、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逐渐增加,p27则相反,逐渐减少;②cyclinD1和p27表达在炎症及不同分化鳞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鳞癌中,p27与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两者异常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p<0.05),p2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yclinD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两者均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cyclinD1和p27的联合检测在预测肿瘤预后及反应肿瘤恶性程度上较单一检测cyclinD1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ecursor cells, EPCs)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和EPCs,取第3代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培养,培养过EPCs的无血清及因子的培养基(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conditioned medium, EPCs-CM)、无血清的α-最低必需培养基(alpha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 α-MEM)分别与肝细胞转化培养基按1∶1比例配置,作为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正常α-MEM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在培养3、5、7、9 d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清蛋白(albumin, ALB)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SCs形态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细胞均出现肝样细胞形态。空白对照组未见AFP、ALB表达,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在3、5、7、9 d AFP、ALB表达水平均增高,其中实验组比模型对照组AFP、ALB水平增高明显。结论:EPCs在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及槐耳浸膏(HEF)对小鼠肝细粒棘球蚴病术后感染的抑制作用,了解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对本病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 雌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人肝细粒棘球蚴囊液,3周后取外周血IgG抗体阳性鼠,分为药物治疗组(A、B、C组)和模型对照组(D组), 每组40只。A 组灌胃L-ABZ(75 mg/kg)、B组灌胃HEF(15 000 mg/kg)、C 组两药联用(阿75 mg/kg+槐15 000 mg/kg)。隔天1次,共 3 次。麻醉各组小鼠,打开腹腔,肝脏注射经PBS浸泡20 min的原头节(0.3 ml/只,约含原头节6 000个,下同),模拟开放式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术中外溢原头节再感染。缝合关闭腹腔,72 h后药物治疗组同法继续治疗1个月,D组灌服蒸馏水0.3 ml/只。E组(8只正常小鼠) 为空白对照。各组小鼠均于3个月后解剖。评价药物疗效(包括肝棘球蚴复发率、组织学观察、测定脾脏指数(SI)及IgG、IgE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另取上述外周血IgG抗体阳性鼠分为F、G、H和I 4组,每组约30只, 分别同上述A、B、C和D组同法灌胃治疗, 于肝脏分别注射经20% NaCl、75%乙醇、L-ABZ及PBS浸泡20 min的原头节, 观察其感染率。 结果 C组肝棘球蚴复发率为5.7%,低于A组(17.1%)和B组(24.2%);棘球蚴色泽发白呈结节状,生发层和角质层破坏严重。脾脏指数(A组为3.84±0.86、B组为3.95±1.01、C组为3.27±0.52)和IgE水平(A组为0.06±0.08、B组为0.07±0.08、C组为0.03±0.03)均明显低于D组(分别为5.46±0.52及0.20±0.02)(P<0.05),其中C组降低最为明显。CD8+水平,A组为16.61±3.89、B组为18.18±3.90、C组为15.38±2.63,均明显低于D组的32.90±4.71(P<0.05)。CD4+/CD8,A组为3.21±0.70、B组为3.05±0.66、C组为3.53±0.57,均明显高于D组的1.57±0.26(P<0.05)。C组CD8+降低、CD4+/CD8+升高最为明显。F、G和H组肝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0、0及23.1%,与I 组(31.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HEF可明显增强小鼠免疫功能,与L-ABZ联用可抑制棘球蚴生长,降低术后复发率。L-ABZ在术中对于原头节的杀灭作用不及20% NaCl和75%乙醇。  相似文献   
7.
目的外源性给予抗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抗体,观察其对肝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0.1 ml/只,约含原头节400个),建立肝泡型棘球蚴沙鼠模型18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接种后当天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15 ml抗OPN抗体(效价1∶32)和沙鼠注射用的兔血清,共注射17次,前7次每次间隔2 d,后10次每次间隔1周。模型组未作处理。上述3组沙鼠分别于感染后1、20、40、60、80和100 d随机各处死10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和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组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OPN的表达情况。于感染后100 d乙醚轻度麻醉沙鼠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测定沙鼠血清中OPN的含量。结果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7.28±0.38)g、20%]均低于对照组[(9.70±0.61)g、70%]和模型组[(9.32±0.73)g、70%](...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癌、胃肠道间质瘤、慢性胃炎、肠化生组织中CDX-2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胃黏膜癌前病变及癌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法检测246例不同胃组织(包括正常胃黏膜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肠化生胃黏膜58例,胃腺癌46例,癌旁组织30例,胃间质瘤10例)CDX-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CDX-2在正常胃黏膜及慢性胃炎中不表达,在癌旁组织仅表达于肠化生胃黏膜,在胃间质瘤中无表达,在肠化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10.4%(53/58),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4%(37/46).按Laurien分型,肠型胃癌中CDX-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弥漫型胃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0).CDX-2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呈高度正相关(JP<0.005),但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胃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CDX-2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胃癌的早期发生有关,它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检测CDX-2的表达强度有助于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囊型肝包虫周围肝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肝细胞萎缩、坏死、凋亡),初步探讨囊型肝包虫病肝细胞“消失”机制。方法 对3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肝组织通过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运用TUNEL法测定肝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包虫囊肿周围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TUNEL检测囊型肝包虫病患者肝细胞凋亡指数(TI)为0.12%,与正常肝组织(TI=O.1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卜2及Bax蛋白的囊周肝组织呈低表达,分别为6.67%和13.33%,正常肝组织Bcl一2和Bax均为10.00%,差异无显著性(P〉O+05)。病理组织学观察示肝细胞萎缩,肝细胞坏死明显。结论 肝细胞萎缩、坏死可能是引起肝细胞“消失”的主要机制,肝细胞压迫性和营养不良性萎缩、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凋亡共同参与囊型肝包虫病肝细胞“消失”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肝泡型棘球蚴周围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4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假手术对照组(n=20),实验组小鼠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0.1 ml泡型棘球蚴混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6个月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观察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和转移情况;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和caspase-3在肝泡型棘球蚴和淋巴转移灶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组织和泡型棘球蚴病灶周围单核细胞的凋亡。结果感染6个月后,实验组小鼠肝脏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团块状的泡型棘球蚴组织,淋巴结转移率为45.0%(9/20)。HE染色后观察发现,实验组肝泡型棘球蚴和淋巴转移灶周围均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TNF-α和cas-pase-3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和淋巴转移灶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单核细胞阳性细胞检出率分别为100%、100%和95%、100%,与对照组肝组织中阳性细胞检出率(5%和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结果显示,肝泡型棘球蚴和淋巴转移灶周围单核细胞发生凋亡,单核细胞阳性细胞检出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泡型棘球蚴在感染宿主过程中,引起TNF-α蛋白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诱导肝泡型棘球蚴周围宿主单核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