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棕榈油为原料,将超声技术应用于棕榈油水解,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氢氧化钾添加量、超声功率等关键因素对棕榈油超声辅助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作用下,较低的氢氧化钠添加量和低温反应即可达到非超声高氢氧化钠添加量和高温反应后水解液的酸值;超声辅助水解反应40 min的水解液酸值比非超声辅助水解反应50 min的酸值还要提高27%:当超声功率小于500 W时,随超声功率的增大,酸值明显提高,但当超声功率大于500 W时,超声功率对酸值的影响不明显。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棕榈油水解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氢氧化钾添加量50%、反应时间50 min、超声功率600 W。此条件下棕榈油水解液酸值在180 mg KOH/g以上。由此说明,超声不仅可降低棕榈油水解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而且可减少氢氧化钠的添加量,在相同条件下水解反应,超声法可比非超声法得到的水解液酸值大。  相似文献   

2.
水煮加工是生产南极磷虾粉的一个常见工序,但其加工条件往往会对南极磷虾粉的理化指标产生影响。为了深入研究水煮加工对南极磷虾粉脂质品质的影响,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组磷虾粉脂质的过氧化值、酸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揭示水煮加工对南极磷虾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水煮处理组相比,40、60、80、100 ℃处理的样品其过氧化值、酸值、TBARS均显著上升(P<0.05),60 ℃水煮对过氧化值、酸值、TBARS影响最小,不同水煮温度处理的南极磷虾粉脂肪酸组成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水煮15、30、45、60 min时均提高磷虾粉脂质过氧化值(P<0.05),但不影响磷虾粉脂质TBARS(P>0.05),水煮时间超过30 min显著提高脂质酸值(P<0.05),水煮时间30 min,饱和脂肪酸含量略有上升,水煮60 min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47.186%降低至43.342%。综合各指标考虑,南极磷虾在加工时,水煮温度应尽量控制在60 ℃、水煮时间不超过30 min,此时所得到的南极磷虾粉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声波辅助技术,以梨籽为原料,研究超声辅助提取梨籽油的影响因素,响应面提取实验得到最佳条件为:超声温度25.00℃、超声时间35.00 min、超声功率200 W和液固比4.00 m L·g-1。在此工艺条件下出油率为30.51%,与理论预测值30.55%相近。以梨籽毛油为原料,研究超声辅助精炼梨籽油的影响因素,正交一步法精炼实验得到最佳条件为:先超声温度为40℃时超声处理20 min使梨籽毛油、适量碳酸钠、0.7%活性炭混合均匀,再在超声温度为60℃时超声60 min。此条件下,所得脱酸率为84.10%。精炼前后酸值、过氧化值、颜色、表观活化能有明显变化,碘值、皂化值、密度、折光度变化不大。精炼后梨籽油油品有明显提高,所得梨籽油的主要理化指标符合QB/T 4079—2010。  相似文献   

4.
鹰嘴豆蛋白是一种营养丰富、消化率高的植物蛋白,超声处理可改善其乳化性,但超声处理条件(功率、时间)对其乳化性影响程度以及超声处理后的鹰嘴豆蛋白在环境因素(温度、pH值)影响下乳化性的变化规律尚未清楚。因此,以鹰嘴豆蛋白为原料,研究超声处理条件对鹰嘴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小于396 W或超声时间小于15 min时,超声处理可显著改善鹰嘴豆蛋白的乳化性。当超声功率过高(600 W)或时间过长(30 min)时,鹰嘴豆蛋白的乳化性减弱。蛋白质处于等电点附近(pH 4~5)乳化性最低,在pH 6~8时乳化性较高,在温度为50~60℃时乳化性较高。可见,适当的超声处理可改善鹰嘴豆蛋白乳化性,超声处理后鹰嘴豆蛋白的乳化性质在不同环境下存在差异。该研究可为鹰嘴豆蛋白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60℃低温压榨花生油为原料,对其进行不同温度和加热时间处理,以酸价、皂化值、过氧化值、碘值、脂肪酸等为测定指标,探讨和研究了温度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说明:在加热温度为60℃~120℃条件下加热不同时间,花生油酸价、皂化值、过氧化值、碘值虽都呈上升趋势,但均在国家压榨花生油标准要求范围内,其中70℃温度下花生油的各项品质指标变化较小;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在120℃以下的高温条件下不受影响。此研究认为冷榨花生油的生产温度可以提高到70℃,从而在确保油脂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出油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重庆糯小米米糠进行稳定化处理,经正交试验优化微波工艺参数,考察米糠水分含量、处理时间和微波功率对小米米糠贮藏6 周酸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料层厚度为1 cm时,小米米糠稳定化最佳工艺参数为:水分含量27%、微波功率600 W、处理时间90 s。此条件下,样品37 ℃贮藏6 周后,脂肪酸值为21.40 mg KOH/g,远小于空白组的171.00 mg KOH/g。通过响应面优化工艺设计获得超声波辅助重庆糯小米米糠脱脂的最佳工艺,研究脱脂温度、脱脂时间、料液比对小米米糠脱脂率的影响,得出小米米糠脱脂工艺的最佳组合为:脱脂温度59 ℃、脱脂时间17 min、料液比1∶2.5(g/mL)、超声功率60 W。在此条件下进行小米米糠的脱脂,其脱脂率为90.89%,有较好的脱脂效果。  相似文献   

7.
索航  郝小红  彭辉  徐培星  马溢 《中国油脂》2019,44(11):41-46
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为原料,通过聚能式逆流超声强化与乙醇反应制备脂肪酸乙酯。分析醇油体积比、反应温度、超声功率、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脂肪酸乙酯转化率、得率、含量和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脂肪酸乙酯转化率最优工艺条件为醇油体积比20∶1,反应温度35℃,超声功率300 W,催化剂用量1.6%,反应时间30 min;脂肪酸乙酯得率最优工艺条件为醇油体积比30∶1,反应温度40℃,超声功率600 W,催化剂用量1%,反应时间30 min;脂肪酸乙酯含量最优工艺条件为醇油体积比20∶1,反应温度40℃,超声功率600 W,催化剂用量1%,反应时间60 min;生物柴油转化率最优工艺条件为醇油体积比25∶1,反应温度35℃,超声功率500 W,催化剂用量1%,反应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8.
吴雨  张淑蓉  钟宁  彭佳莹  钟耕 《食品科学》2014,35(19):77-81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米糠进行稳定化处理。考察米糠水分含量、微波处理时间和微波功率对米糠中过氧化物酶残余相对活力的影响和储藏30 d后酸值变化情况,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微波工艺参数,得到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料层厚度为1 cm时,米糠最佳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水分含量28%、微波时间90 s、微波功率600 W,微波处理后米糠中的过氧化物酶残余相对活力为1.9%,小于最大允许值5%,并在37 ℃的恒温培养箱中储藏30 d后,脂肪酸值为17.5 mg KOH/g,远小于空白组中212.0 mg KOH/g的脂肪酸值。同时,对微波稳定化处理前后的米糠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微波稳定化处理对米糠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影响较小。微波处理后可明显提高米糠稳定性,有利于米糠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乐意  刘力 《中国酿造》2015,34(6):84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绞股蓝籽油脂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所得油脂进行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提取采用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时,最佳油脂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g∶mL),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400 W,超声温度50 ℃。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绞股蓝籽油脂提取率可达35.37%。所得绞股蓝籽油脂密度0.915 1 g/mL,酸值0.739 8 mg KOH/g,皂化值185.919 7 mg KOH/g,平均分子质量908.845 9 u,水分和挥发物含量0.281 9%。油脂中含有9种脂肪酸,其中6种为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5%,含量最多的是α-桐酸(56.24%)。  相似文献   

10.
微波在提取核桃油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溶剂法提取核桃油,探讨了影响核桃出油率的条件,不同微波功率和作用时间对核桃油品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核桃油的酸值、出油率、过氧化值和色值受微波作用条件影响较大,过氧化值在一定的微波功率时,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出油率在一定的微波作用时,随微波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酸值与微波功率间没有量效关系,微波功率为380W时,酸值达到峰值;色值在一定的微波功率下,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贮藏温度对猪油氧化的影响规律。方法:将猪油分别于50,60,70 ℃下贮藏,测定贮藏过程中猪油的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酸价等,并建立各个指标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之间的氧化动力学模型。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猪油的氧化程度加深,贮藏温度越高,氧化速率越快;贮藏过程中猪油的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酸价变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求得其活化能分别为15.718 2,21.255 0,2.299 6 kJ/mol,模型验证实际测量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较高。结论:不同贮藏温度下,猪油的氧化程度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不同程度加深,建立的氧化动力学模型可以快速评估和预测猪油的氧化程度,且猪油应尽量低温贮藏。  相似文献   

12.
油炸过程中3种植物油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油炸过程中大豆油、山茶油、棕榈油品质的变化,用国标法测定酸价和过氧化值,并利用高极性色谱柱CP-Sil 88对植物油中脂肪酸,特别是反式脂肪酸(TFA)组分和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顺式亚油酸(53.06%)、顺式油酸(82.26%)、棕榈酸(49.7%)分别是大豆油、山茶油、棕榈油中主要的脂肪酸。大豆油、棕榈油低温油炸时油脂中总TFA含量不会存在明显变化,平均为15.51mg/g和1.35mg/g。随着油炸时间延长,山茶油中反式油酸含量增加了63.82%。油炸过程中,3种植物油的酸价由高到低依次为山茶油>棕榈油>大豆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的过氧化值先增大后减小。在8h连续使用时间内,酸价和过氧化值都未超过煎炸油的卫生标准。综合以上结果,棕榈油中总TFA含量最低,更适合于短时间循环使用的食品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添加品质改良剂的香肠在20℃左右室温及37℃高温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其酸价能保持较稳定的数值,达到了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感官方面不影响香肠固有的风味,色泽稳定性大大超过对照组香肠,试验的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15.
以调理鸡肝为研究对象,研究调理肉制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脂肪氧化情况以及不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添加量的抗氧化效果。分别以添加量为0.05、0.10、0.15g/kg 和0.20g/kg 的BHT 抗氧化剂溶液处理调理鸡肝,然后在冻藏和冷藏的变温条件下贮藏,以模拟流通环境,通过测定其不同贮藏时期的酸价(acid value,AV)、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TBA)来判定其脂肪氧化的程度及BHT 的抗氧化效果。结果显示:脂肪氧化主要发生在贮藏前30d,30d 后进入脂肪氧化后期;4 个BHT 抗氧化剂溶液处理组中抗氧化效果最好的是BHT 添加量为0.15g/kg 的BHT 抗氧化剂溶液。  相似文献   

16.
对食用植物油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水分、时间、温度及油脂中杂质等因素对油脂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保护油脂品质的储存措施。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脂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机体所必需三大宏量营养素之一。油脂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受热、光、空气中的氧气及油脂中水分和酶的作用,会发生各类化学变化而引起油脂品质的改变,即酸败。油脂的储存品质、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限值有明确的规定,酸价和过氧化值过高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已成为该类产品品质监督和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参数。测定食品体系中油脂氧化程度时,需要对样品进行提取油脂的预处理以方便进行下一步检测。由于油脂在提取的过程中仍在发生持续的氧化反应,因此温度和时间、提取试剂种类和用量、浸提方式及溶剂挥发的方式等都会对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本文主要对油脂酸价和过氧化值检测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研究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及脂肪酸成分影响,为家庭健康烹调提供理论依据。用家用微波炉的不同加热档位,对菜籽油、大豆油等8种常用食用油加热不同时间,用滴定法测定加热后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GC-MS测定油脂的脂肪酸成分,并以这些指标评价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的影响。在实验所用加热条件下,8种食用油的酸价和脂肪酸成分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不同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变化曲线有所不同,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调和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而上升,玉米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微波加热虽然改变了食用油的过氧化值,但酸价尚未发生改变,认为油脂尚未发生酸败,微波加热也没有破坏食用油原有的脂肪酸组成。从微波加热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结果看,可以认为微波加热是日常生活中安全和健康的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鸡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酸价、过氧化值、碘值、丙二醛含量、脂肪酸组成和香气成分为指标,对鸡油加工过程进行品质控制。结果表明:鸡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0%以上,油酸含量最高,含量为39.79%;加工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碘值呈下降趋势。加工过程未对鸡油的脂肪酸组成造成影响,但鸡油产品香气成分差异较大,其中空气介质中气味最强的物质为2,3-戊二酮。  相似文献   

20.
以绿岭薄皮核桃为试验材料,针对性研究了烤核桃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对烤核桃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烤制条件下对应的产品品质及其在保质期内酸价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并优化了静态阶段式控温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核桃烤制过程中,浸泡时间和预烤温度是影响入味程度的重要因素;静态阶段式控温方式有利于提升产品品质,核桃所含脂肪氧化和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