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原发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本中心接受放疗的40例NGGCT患儿的临床资料,90%患儿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所有患儿接受铂类为基础的化疗。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生存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原发部位以松果体、鞍区/鞍上、基底节为主;中位发病年龄为108个月(20~20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8~131个月),3、5年总生存率均为82.0%;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8.6%和73.0%。单因素分析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P=0.02),初诊年龄>10岁(P=0.006),初诊时有转移(P<0.001),肿瘤病理学类型中含有绒毛膜癌、卵黄囊瘤和/或胚胎性癌成分(P=0.036)是患儿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患儿AFP升高、初诊年龄>10岁、肿瘤转移播散、病理类型是儿童颅内NGGCT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其整体预后差于生殖细胞瘤,需要多学科合作强化治疗以提高生存。  相似文献   

2.
吴少雄  邓美玲  李巧巧  赵充  卢秦祥  李凤岩  崔念基 《癌症》2004,23(Z1):1561-1566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且术后常需补充放射治疗,本研究拟评价脑胶质瘤患者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射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158例,其中星形细胞瘤(AC)123例,少突胶质瘤(OD)12例(其中1例为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23例;放疗前行肿瘤肉眼完全切除80例,次全切除77例,活检1例;放射治疗中位剂量58 Gy(30~75 Gy),术后等待放射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9天(12~261天),放疗前或后配合化疗共68例.采用Cox模型进行单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2~62个月),复发27例,死亡57例.2年和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5%和4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Ⅰ/Ⅱ级与Ⅲ/Ⅳ级)、病理类型(AC/OD与GBM)、放疗前功能状态(KPS≥80与<80)、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全切与非全切)和年龄(≤40岁与>40岁)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P=0.001)、年龄(P=0.006)、放疗前功能状态(P=0.009)和手术切除范围(P=0.037)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低分级(Ⅰ/Ⅱ级)胶质瘤、年龄≤40岁、放疗前KPS≥80和肿瘤全切是预后较好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辅助放疗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8年内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47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_3+T_4期患者31例,7例有淋巴结转移.39例病理分级为c3,断端阳性13例.中位放疗剂量为印Gy(36~64 Gy),38例患者为区域照射.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6~88个月),随访率为92%.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5~88个月),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49%.中位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表明T_1+T_2期患者优于T_3+T_4期患者(42:19个月;χ~2=7.28,P=0.007),年龄≤65岁患者优于>65岁患者(28:18个月;χ~2=8.23,P=0.004),与根治术比较,非根治术患者在长期生存方面无显著性差别(21:20个月;χ~2=0.90,P=0.344);多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较晚(χ~2=7.89,P=0.005)、年龄>65岁(χ~2=4.85,P=0.028)、肾盂受累(χ~2=5.65,p=0.018)和肿瘤位于中下段(χ~2=6.08,P=0.014)是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术后辅助放疗能改善局部晚期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手术切除患者疗效,T分期较晚及年龄>65岁是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诊寡转移鼻咽癌患者原发灶根治性放疗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2008—2011年39例初诊寡转移鼻咽癌患者接受1~6周期化疗及原发灶根治性放疗,其中10例常规放疗,26例IMRT。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1、2、3年OS和PFS分别为97%及87%、87%及65%、70%及59%。年龄、转移灶数目、诱导化疗方案、是否同步化疗均是影响生存的因素,其中≤3个转移灶患者生存率更高(P=0.023),诱导化疗包含比不含多西他赛方案生存率明显提高(P=0.041)。结论 初治寡转移鼻咽癌患者接受诱导化疗及原发灶根治性放疗后仍可获得长期生存,尤其是年龄小及转移灶数目≤3个患者。含多西紫杉醇的方案或能使患者得到更大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分析局限于盆腔的肌壁浸润性膀胱癌放疗疗效及影响因素、膀胱功能保存情况及不良反应。 方法 自1999-2016年在我院接受放疗的肌壁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45例(移行细胞癌 41例)。全膀胱 ±盆腔淋巴引流区 ±局部补量放疗,膀胱中位剂量45 Gy,肿瘤局部中位剂量56 Gy,24例接受了同步化疗,14例接受了新辅助化疗,29例放疗前接受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结果 中位随访28个月(4~101月),3年总生存率为51%,同步化放疗、单纯放疗 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30%(P=0.001),有无新辅助化疗的 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和47%(P=0.540),放疗前有无局部电切的 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和43%(P=0.160),有无复发的 3年生存率分别为20%和79%(P=0.001)。局部复发 9例,远处转移 14例,放疗后≥3个月肠道损伤发生率2级 2例,泌尿道损伤发生率2级 4例、3级 2例。除 7例因膀胱肿瘤未控或放疗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膀胱功能外,其余均保持了基本正常膀胱功能。 结论 盆腔局限性肌壁浸润性膀胱癌同步化放疗可取得优于单纯放疗疗效,膀胱癌放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保存正常膀胱功能,不良反应可接受。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常规放疗中肿瘤退缩速度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肿瘤退缩速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接受根治性放疗的753例鼻咽癌患者,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的体外照射处方剂量为65~70Gy,颈部预防剂量50~55Gy。≤50Gy完全退缩的定义为快速退缩,>50Gy~≤70Gy完全退缩的定义为缓慢退缩,其余的定义为残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差异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快速退缩、缓慢退缩、残留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4.6%、72.5%和49.7%(χ2=8.92,P=0.004),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0.2%、71.8%和29.4%(χ2=9.75,P=0.002),无远地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0.8%、80.3%和55.1%(χ2=10.36,P=0.001),无局部区域失败生存率分别为88.0%、88.4%和65.9%(χ2=9.81,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退缩速度、T分期、N分期对预后有明显影响,而性别与年龄不是预后相关因素。结论根治性放疗过程中肿瘤退缩速度明显影响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无远地转移生存率、无局部区域失败生存率。缓慢退缩的预后最好,快速退缩的其次,残留的最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年龄≤35岁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生存情况及术后放疗对卵巢功能影响。方法 对2000—2011年本院收治的 186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期别进行配平选取同期年龄>35岁宫颈癌患者 186例作为对照。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年龄≤35岁组中非鳞状细胞癌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0),而肿瘤侵犯>1/2宫颈间质、淋巴血管间隙受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8、0.000)。尽管年轻患者 5年DFS和OS率均高于对照组(93.7%∶84.5%,P=0.005和96.1%∶89.5%,P=0.033),但年龄本身并非预后影响因素(P=0.202、0.950)。在年龄≤35岁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及淋巴血管间隙受侵为DFS的影响因素(P=0.000、0.000),淋巴血管间隙受侵及治疗前肿瘤大小则是OS的影响因素(P=0.000、0.000)。接受卵巢移位术后外放疗的年轻患者63%卵巢功能正常,未接受的为73%(P=0.422)。结论 ⅠB—ⅡA期宫颈癌中年龄≤35岁者预后优于对照组,但年龄本身并非预后影响因素。术后外放疗不会对移位后的卵巢功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璋琳  张广超  赵强  阎杰  曹嫣娜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2):684-686,689
目的:对影响儿童颅外恶性生殖细胞瘤生存率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随访40例儿童颅外恶性生殖细胞瘤患者,对不同发病部位、Brodeur分期、血清AFP水平及不同化疗方案分别进行生存率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中,中位生存期3年2个月,2年无瘤生存率55.00%;不同原发部位似对生存率无影响;未成熟畸胎瘤的生存率高于含内胚窦瘤成分肿瘤,Ⅰ、Ⅱ期生存率高于Ⅲ、Ⅳ期;诊断时血清AFP正常的病例2年无瘤生存率高于AFP升高者;铂类化疗方案较其它方案明显提高了2年无瘤生存率.结论:随着化疗的进展,儿童颅外生殖细胞瘤尤其是恶性生殖细胞瘤的生存率有很大的提高,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治疗前AFP水平和化疗方案的选择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联合拉帕替尼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拉帕替尼靶向治疗的同时接受全脑放疗或SRT的情况,其中42例患者接受SRT的同时进行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SRT组),另外49例患者采用全脑放疗同时进行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全脑放疗组)。评价其疗效和毒性,定期随访,并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放疗结束后1月SRT组脑部病灶客观缓解率为92.86%(39/42),全脑放疗组客观缓解率为77.55%(38/49),SRT组优于全脑放疗组(χ2=4.070,P=0.044)。SRT组和全脑组12个月受照射肿瘤病灶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5.20%及83.10%, SRT组优于全脑放疗组(χ2=10.851,P=0.001)。 SRT组无颅内转移生存率与全脑放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RT组和全脑放疗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5.70%和69.40%,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0%和55.10%,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56个月和25.00个月,SRT组优于全脑放疗组(P=0.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颅外转移(HR=0.527,95% CI:0.290~0.957,P=0.035),颅内病灶≤3个(HR=2.457,95% CI:1.223~4.933,P=0.012),放疗方式SRT(HR=1.746,95% CI:1.055~2.888,P=0.030)是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放疗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SRT联合拉帕替尼在局部控制率以及生存率上优于全脑放疗联合拉帕替尼。颅内病灶个数少、无颅外转移灶和放疗方式是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良好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初治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失败模式及挽救性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失败的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治疗失败模式及挽救治疗手段。结果治疗失败时间为初治后3~24个月(中位8.5个月)。仅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13例患者中,12例出现原发部位复发(6例合并颅内种植,1例合并脊髓种植),另1例出现颅内种植;接受序贯全脑或全中枢照射的4例患者,3例出现原发部位复发和颅内或脊髓种植,1例出现颅内种植。所有患者均接受挽救性治疗。全部患者均行多程含铂方案联合化疗,14例行放疗,3例未放疗,中位随访时间137.0个月,10年生存率为76.5%。结论对于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为颅内生殖细胞瘤,初治不宜采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单一治疗方法,一旦已经实施,应设法联合常规外照射放疗和/或化疗进行补救性治疗。对于复发病例,根据既往治疗情况,选用放化疗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NFI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年间收治的7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对年龄、性别、腰背部疼痛、肿瘤直径、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良性31例(44.3%), 恶性39例(55.7%)。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 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68.8%、52.8%。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直径、原发肿瘤性质、手术方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直径(P=0.001)、手术方式(P < 0.001)、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2)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肿瘤直径 > 10 cm、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完全性切除常提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研究影响T1~T2期伴1~3个腋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2006年9月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有1~3个腋淋巴结阳性的434例T1~T2期乳腺癌患者,其中238例未行术后放疗,196例患者行术后放疗。放疗范围为胸壁+同侧锁骨上野区,总剂量为46~50Gy/23~25次。计算全组患者的3年和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并对影响总生存、局部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的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7%和85.7%,3年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5%和95.6%,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3%和82.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8)和放疗(P=0.039)是影响总生存的预后因素,放疗(P=0.041)是影响局部控制率的预后因素,年龄(P=0.000)、淋巴结阳性数(P=0.037)和放疗(P=0.047)是影响无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1)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阳性淋巴结数(P=0.040)和放疗(P=0.020)是影响局部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P=0.002)、阳性淋巴结数(P=0.013)和放疗(P=0.039)是影响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放疗可提高1~3个腋淋巴结阳性的T1~T2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年龄36~50岁患者的预后最好。T1~T2期有1~3个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其阳性淋巴结数越多,预后越差。放疗范围包括胸壁和锁骨上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种临床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pPNET)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收治的33例病理诊断为p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中位年龄17岁;肿瘤原发于躯干部位21例,非躯干部位12例(10例原发于四肢,2例原发于头皮).25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9例接受根治性手术,6例接受姑息性手术,8例根治术后患者及1例姑息术后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8例未手术患者中3例接受了局部放疗.手术治疗病例中17例接受了术后化疗,5例接受了术前化疗;未手术病例中5例接受了全身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范围10~38个月),2年生存率为36.4%;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1.6%;全组主要转移部位为肺和骨,转移率均为24.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0.005)、手术方式(P=0.001)可以影响全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术后放疗(P=0.039)有可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期;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0.037)、手术方式(P=0.017)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PNET临床上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肿瘤原发部位、手术方式可以影响pPNET患者的总生存期,术后放疗有可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期,肿瘤原发部位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应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或以3DCRT、IMRT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6年我国10所医疗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2762例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而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全部患者1、2、3、5年的总生存、无进展生存及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中位随访时间60.8个月。全部患者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4%、48.9%、39.3%、30.9%,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9.5%、41.5%、35.2%、30.0%。中位生存期为23.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7.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原发肿瘤部位、临床分期、肿瘤体积、放疗剂量及治疗模式是影响总生存的因素(P=0.000~0.023),原发肿瘤部位、临床分期、肿瘤体积及放疗剂量是影响无进展生存的因素(P=0.000~0.002)。结论 在应用3DCRT、IMRT新技术和化疗药物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显著提高,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性别和年龄因素对预后影响的作用不清楚,有些研究提示女性实体肿瘤的预后较好,本文对澳门地区鼻咽癌调强放疗病例的性别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共299例首程放疗的无远处转移鼻咽癌病例入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放疗剂量为鼻咽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70 Gy分30次6周完成,鼻咽及上颈部临床靶体积60 Gy分30次6周完成,下颈部预防区54 Gy分30次6周完成。鼻咽原发灶残存病变局部加量中位剂量为92 Gy (4~20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男比女低,全组的分别为707%比941%(P=0000)、715%比873%(P=0029)、772%比897%(P=0036),年龄<45岁组的分别为668%比940%(P=0008)、599%比912%(P=0005)、664%比940%(P=0004);年龄≥45岁组的只有5年总生存率不同(722%比960%)。结论性别和年龄是鼻咽癌的预后影响因素,且年轻男性更易出现远处转移,有更差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原发于睾丸和纵隔生殖细胞恶性肿瘤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于睾丸和纵隔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至2000年收治的22例原发于睾丸和19例原发于纵隔的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无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率为主要观察目标,进行预后评估。[结果]睾丸和纵隔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无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62个月和19个月,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和13.3%(P=0.019)。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明显高于纵隔生殖细胞瘤患者,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纵隔生殖细胞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新鲜肿瘤组织DNA倍体性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an F  Wang HY  Xia YF  Liu MZ  Zhao C  Lu TX 《癌症》2007,26(9):1015-1019
背景与目的:因肿瘤有生物学异质性,部分肿瘤的预后和TNM分期并不符合;寻找有效的生物学预后指标作为临床分期的补充,可为今后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个新的依据.本研究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细胞的DNA倍体性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53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单纯放疗32例,另21例患者于放疗第4周接受了一个疗程的PF方案化疗.患者治疗前均活检取新鲜肿瘤组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检测.结果:53例患者中,二倍体32例(60.4%),异倍体21例(39.6%).不同倍体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N分期、化疗与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0.657、0.088、0.972和0.33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3个月(12~84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率65.61%,其中二倍体组为80.92%,异倍体组为42.86%(P=0.002);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二倍体组为84.26%,异倍体组为44.53%(P=0.003);5年无复发生存率二倍体组为92.59%,异倍体组为72.65%(P=0.1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是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DNA倍体性、临床分期和T分期是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总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为DNA倍体性(P=0.020)和临床分期(P=0.007),与无转移生存率相关的预后因素亦为DNA倍体性(P=0.017)和临床分期(P=0.011).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组织细胞的DNA倍体性和临床分期一样可以预测鼻咽癌患者的预后;DNA异倍体患者比二倍体患者更容易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放疗疗效.方法 搜集2007年11月前接近18年内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病例74例,其中男35例,女39例,中位年龄15(5~45)岁.放疗前病理诊断9例,余65例20 Gy放疗后MRI显示病灶均明显缩小(>50%)或消失为临床诊断.应用6 MV X线全脑全脊髓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室放疗加局部补量或肿瘤区局部照射,原发病灶区38.5~50.0 Gy,全脑或全脑室18~25 Gy,全脊髓21~25 Gy,分割剂量1.6~2.0Gy/次,5次/周.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0(12~168)个月,总随访率为97%,10年随访例数和随访率分别为14例和19%.1、5、10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和97%、96%和90%、93%和83%.共9例患者治疗失败,6例为照射野内复发,3例为照射野外转移.照射野内复发者中肿瘤剂量<40 Gy者3例.38例患者放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低下,部分需强的松等激素替代治疗.结论 放疗是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照射剂量、范围要根据病灶数目、脑脊液检查等结果 来决定.  相似文献   

19.
74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放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放疗疗效.方法 搜集2007年11月前接近18年内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病例74例,其中男35例,女39例,中位年龄15(5~45)岁.放疗前病理诊断9例,余65例20 Gy放疗后MRI显示病灶均明显缩小(>50%)或消失为临床诊断.应用6 MV X线全脑全脊髓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室放疗加局部补量或肿瘤区局部照射,原发病灶区38.5~50.0 Gy,全脑或全脑室18~25 Gy,全脊髓21~25 Gy,分割剂量1.6~2.0Gy/次,5次/周.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0(12~168)个月,总随访率为97%,10年随访例数和随访率分别为14例和19%.1、5、10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和97%、96%和90%、93%和83%.共9例患者治疗失败,6例为照射野内复发,3例为照射野外转移.照射野内复发者中肿瘤剂量<40 Gy者3例.38例患者放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低下,部分需强的松等激素替代治疗.结论 放疗是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照射剂量、范围要根据病灶数目、脑脊液检查等结果 来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放疗疗效.方法 搜集2007年11月前接近18年内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病例74例,其中男35例,女39例,中位年龄15(5~45)岁.放疗前病理诊断9例,余65例20 Gy放疗后MRI显示病灶均明显缩小(>50%)或消失为临床诊断.应用6 MV X线全脑全脊髓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室放疗加局部补量或肿瘤区局部照射,原发病灶区38.5~50.0 Gy,全脑或全脑室18~25 Gy,全脊髓21~25 Gy,分割剂量1.6~2.0Gy/次,5次/周.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0(12~168)个月,总随访率为97%,10年随访例数和随访率分别为14例和19%.1、5、10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和97%、96%和90%、93%和83%.共9例患者治疗失败,6例为照射野内复发,3例为照射野外转移.照射野内复发者中肿瘤剂量<40 Gy者3例.38例患者放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低下,部分需强的松等激素替代治疗.结论 放疗是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照射剂量、范围要根据病灶数目、脑脊液检查等结果 来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