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射波刀治疗肺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6—2010年间本院射波刀中心治疗的有病理诊断的肺转移瘤患者 48例,治疗肺转移病灶93个。病灶中位靶体积6.0 cm3(0.2~135.2 cm3),中位生物等效剂量为140.8 cGy (53~180 cGy)(α/β=10),中位分割次数为3次(1~7次),中位等剂量线为81%(71%~91%)。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6%,随访时间满 2年者 33例。病灶有效率为90.3%,2例患者2个病灶局部进展。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8%、98%,总生存率分别为83%、63%,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4%、37%。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进展生存的高龄患者(>60岁)有好于低龄患者(≤60岁)趋势(χ2=3.45,P=0.063),单发患者优于多发患者(χ2=4.49,P=0.034);总生存的原发确诊至转移时间>18个月患者优于≤18个月患者(χ2=6.50,P=0.011)。不良反应为1级急性放射性损伤 5例,2、3级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各 1例,皮下组织纤维化改变伴有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1例。结论 射波刀在肺转移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急性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常山酮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雌性C 57BL/6J 小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常山酮组及照射联合常山酮组,每组18只。对照组不做处理;常山酮组每只小鼠予常山酮灌胃1 次/d ,连续1 个月或至处死;联合组灌胃方法同常山酮组,并于灌胃至15d 时予全肺6MV-X 线单次照射12Gy;照射组予全肺照射,照射时间及剂量同联合组;照射后24h 、1 、2 、4 、12、20周各组随机处死3 只,留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羟脯氨酸碱水解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 法测定TGF-β 1 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示联合组小鼠各时间点肺泡炎症及(或)肺纤维化程度较照射组均明显减轻。联合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低于照射组,至照射后20周达统计学差异(P =0.037)。 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 结果示照射后各时间点照射组及联合组肺组织中TGF-β 1 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常山酮组(均P < 0.05);联合组TGF-β 1 蛋白表达水平于照射后2、4、12、20周显著低于照射组(均P < 0.05),TGF-β 1 mRNA 水平于照射后4、12周显著低于照射组(均P < 0.05)。 结论:常山酮可抑制胸部照射后小鼠肺组织炎性及纤维化改变,这可能是通过抑制放射导致的肺组织中TGF-β 1 表达升高引起的,有望将常山酮开发为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3.
分析术后放疗在Ⅰ~Ⅲ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完整记录的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Ⅲ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放疗对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放疗的价值。结果:全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45.8%,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术后放疗没有显著增加生存率,但是显著降低了局部区域复发率。术后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9.7%和39.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个月和30个月(P=0.260);3年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7.7%和28.8%(P=0.001)。pN0患者术后放疗组与未放疗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64.3%(P=0.705),pN1患者分别为53.8%和33.3%(P=0.067),pN2患者分别为46.7%和22.7%(P=0.141)。结论:术后放疗可明显降低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可能会提高淋巴结阳性患者生存期。建议小细胞肺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后放疗对早期SCLC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7—2010年临床分期为T1-2N0M0期且行根治性切除术的71例SCLC患者临床资料,31例术后放疗,55例术前或术后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LR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32例,5年OS率及LR率分别为52%和22%,术后是否放疗对生存无影响(P=0.524)。对于术后N (-)患者行放疗与未行放疗者中位OS分别为47.3个月与96.8个月(P=0.561),5年LR率分别为39%与23%(P=0.934)。对于术后N (+)患者行放疗者中位生存明显高于未行放疗者(66.7、34.6个月,P=0.016),行放疗者5年LR率亦明显低于未行放疗者(5%、75%,P=0.004)。全组患者远处转移率为30%,术后放疗与否对患者远处转移率无影响(P=0.576)。结论 术后放疗明显降低了术后N (+) SCLC患者LR率并提高了生存,而对N (-)患者反而有降低生存趋势,建议术后N (+)的SCLC患者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平扫或强化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图像在胰腺癌靶区勾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 2008—2009年间 21例局部晚期不可切除及术后复发胰腺癌患者资料,以相同固定体位分别行平扫CT、PET,其中 11例之后行强化CT。将扫描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行平扫或强化CT、PET图像融合,分别依据强化CT、平扫CT、平扫PET及平扫或强化PET-CT融合图像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并用配对或成组t检验比较不同图像GTV大小。结果 21例患者平扫 GTVCT、平扫 GTVPET、平扫或强化 GTVPET-CT平均值分别为76.9、47.0、44.5 cm3,平扫 GTVPET-CT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平扫GTVCT (z=-3.91,P=0.000)。11例强化 GTVCT、强化 GTVPET、强化 GTVPET-CT平均体积分别为64.1、45.1、49.3 cm3,强化 GTVPET-CT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强化GTVCT (z=-2.13,P=0.033),强化 GTVPET-CT平均体积与平扫 GTVPET-CT相似(z=-0.80,P=0.424)。结论 PET和强化或平扫CT的融合图像能提高不可切除胰腺癌靶区勾画准确性,有望降低放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放射联合常山酮对增强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疗效及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常山酮组、放射组及联合组(9只/组),处理结束后第3天,每组随机处死4只小鼠行免疫组化及ELISA检查,剩余小鼠继续观察存活时间及肝、肺转移情况。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处理第9天,对照组、常山酮组、放射组及联合组小鼠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175.2、118.5、106.6、85.6 mm3(P=0.000)。4个组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39、61.5、78.5、84.5 d (P=0.002)。联合组肝肺转移数目显著最少。免疫组化及ELISA结果显示TGF-β1水平放射组较对照组升高,联合组较对照组低;肿瘤平均血管密度计数联合组明显少于放射组。对照组及放射组胶原蛋白表达较高,常山酮组及联合组胶原蛋白表达较低。结论 放射联合常山酮可能会增强肿瘤治疗疗效,其潜在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RP)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8例接受盆腔外照射的初治宫颈癌患者(RP组10例,对照组8例)的临床资料。基于Illu? 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粪便细菌16S rRNA V4区进行双末端测序。制备粪菌悬液与FHC细胞共培养,检测炎症指标。检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构建RP小鼠模型,对肠道菌群进行定量分析,观察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肠屏障功能,检测血清炎性因子。  结果  RP组普氏菌属-9、沙雷氏菌属、罗氏菌属、普氏菌属-2、韦荣球菌属均显著增加,拟杆菌属和副拟杆菌属明显减少;α-多样性更低,β-多样性更显著;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以及肠杆菌目的丰度均明显升高。RP组的肠道菌群能促进上皮细胞分泌IL-1β、TNF-α和IL-4,激活P65,上调COX、iNOS、MCP1和CRP。RP组血清TNF-α、IL-1β和CXCL-1的分泌显著增加。RP小鼠粪便样本中总16S rRNA含量明显减少、普氏菌明显增加、拟杆菌明显下降;肠黏膜不完整,肠绒毛变短,上皮结构及黏膜屏障均被破坏;血清TNF-α、IL-1β和CXCL-1显著增加。  结论  RP患者具有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宿主的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各种临床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pPNET)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收治的33例病理诊断为p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中位年龄17岁;肿瘤原发于躯干部位21例,非躯干部位12例(10例原发于四肢,2例原发于头皮).25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9例接受根治性手术,6例接受姑息性手术,8例根治术后患者及1例姑息术后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8例未手术患者中3例接受了局部放疗.手术治疗病例中17例接受了术后化疗,5例接受了术前化疗;未手术病例中5例接受了全身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范围10~38个月),2年生存率为36.4%;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1.6%;全组主要转移部位为肺和骨,转移率均为24.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0.005)、手术方式(P=0.001)可以影响全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术后放疗(P=0.039)有可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期;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0.037)、手术方式(P=0.017)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PNET临床上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肿瘤原发部位、手术方式可以影响pPNET患者的总生存期,术后放疗有可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期,肿瘤原发部位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方式和规律,探讨SCLC放疗靶区的合理范围.方法 对本院150例接受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胸内淋巴结进行分组及病理检查,分析胸内各组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和规律.结果 150例SCLC患者共清扫胸内631个组的2372个淋巴结,经病理证实188个组(29.8%)的413个淋巴结(17.4%)存在转移,88例(58.7%)患者存在胸内淋巴结转移.胸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是11、10、7、5、4组,中央型、T分期晚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x2 =15.32、39.72,P=0.000、0.000).右肺上叶和中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7、10组和4、7、10、11组,左肺上叶和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5、6、10组和4、7、9、10、11组.纵隔淋巴结转移72例,其中无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跳跃性转移29例(肺上叶癌主要向上纵隔淋巴结,肺中下叶癌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结论 SCLC胸内淋巴结遵循由肺内经肺门向纵隔依次转移的规律,但存在部分跳跃性转移;对不同肺叶肺癌对应的高危淋巴结转移区域给予预防照射有可能提高SCLC的放疗增益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