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二母颗粒对C57BL/6小鼠体内Lewis肺癌生长、转移以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C57 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随机分为二母颗粒高、中、低(3、2、1g·kg-1生药)剂量组、环磷酰胺组、沙利度胺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后,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及肺转移发生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瘤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 二母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续ig给药14 d,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瘤率分别为30.80%、10.63%、0.其中,二母颗粒高剂量组的瘤重、抑瘤率、VEGF及MVD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二母颗粒具有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瘤内VEGF和MVD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屈飞  崔艳茹  徐镜 《肿瘤药学》2011,(4):374-378
目的观察苦参碱在体内和体外的抗肿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苦参碱对小鼠腹水瘤细胞H22的体外杀伤作用;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其抑瘤率和肿瘤内血管密度,以及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1.0、2.0、4.0mg·mL^-1苦参碱对H22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体内实验显示,苦参碱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H22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苦参碱高剂量组瘤重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高剂量组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中、低剂量组,P〈0.01;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苦参碱组和环磷酰胺组瘤组织内的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平均染色强度均低予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苦参碱高剂量组MVD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较环磷酰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苦参碱能够提高H22肉瘤小鼠生存质量,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蛋白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研究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ng-2、VEGF及CD34相关抗原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各个指标在各组表达的差异,研究各个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ng-2表达阳性率、VEGF记分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Ang-2表达与VEGF和MVD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0.509和0.615,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Ang-2表达阳性者与Ang-2表达阴性者相比,VEGF记分和MVD显著不同(P〈0.05);Ang-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级有关(P〈0.05)。结论Ang-2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浸润、进展密切相关;其对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有明显的VEGF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威麦宁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及其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用药后取瘤组织称重并计算抑瘤率;瘤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34的表达情况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威麦宁浓度在100mg/kg.d、250mg/kg.d时,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率分别为19.14%和51.56%;对照组癌巢间微血管丰富,用药组瘤组织及其周围微血管均减少;用药组瘤组织内MVD明显低于NS组(P<0.01)。结论:威麦宁能减少肿瘤组织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小鼠移植瘤的体内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32例肺癌组织和25例癌旁组织中VEGF表达及MVD值,观察二者数值变化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关系。结果与瘤旁组织比较,瘤组织中MVD值及VEGF表达阳性率高(P〈0.05);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的升高大致与临床Ⅰ-Ⅳ期的升高呈正相关;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瘤组织中MVD值及VEGF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病理特征因素之间的瘤组织的MVD值与VEGF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CD34和VEGF常常为高表达,二者具有正相关性,与肿瘤的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福安泰-03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从赤魟组织中分离到的福安泰-03(Fuan-tai-03,FAT-03)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法检测FAT-03对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Z)诱导的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查FAT-03对裸小鼠Lewis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FAT-03抑制CNE-2Z细胞诱导的CAM血管生成,当其用量为20、40、80、160μg/胚/d×5时,其抑制率分别为22.3%、34.3%、43.3%、46.2%。FAT-03降低小鼠Lewis肺癌组织的MVD,FAT-03组平均微血管数为9.1±1.5(对照组为18.2±3.2,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FAT-03明显下调小鼠Lewis肺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结论FAT-03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其作用与它的下调VEGF、bFGF和PDGF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并探讨它们在腺样囊性癌侵袭和转移生物学行为的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腺样囊性癌、13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结果HIF-1α、VEGF、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AC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C中MVD计数随着HIF-1α、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 ACC中HIF-1α、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9,(P〈0.001)。结论HIF-1α、VEGF、MVD在ACC中的表达有相关性,HIF-1α通过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使ACC具有相应的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HIF-1α、VEGF、MVD可以作为判断AC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邹奇飞  张峰 《江苏医药》2006,32(5):436-438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肿瘤的血管发生、入侵/转移能力和肝细胞性肝癌(HCC)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Ang-2和VEGF的表达,并通过对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肝癌组织Ang-2表达和病理学分期、门静脉侵犯明显相关(P〈0.05)。VEGF和Ang-2均表达阳性时肝癌组织中MVD显著上调,且预后较差(P〈0.05)。结论肝癌Ang-2和VEGF的共同表达能诱导肿瘤血管发生,并和肝癌的入侵与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小剂量和常规两种给药模式下对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建立肝癌H22小鼠模型后,小鼠随机分组4组,5%葡萄糖对照组、奥沙利铂0.75 mg.kg-1和1.5 mg.kg-1组,第二天开始给予腹腔等容积注射给药,连续10 d,奥沙利铂15 mg.kg-1组,第二天腹腔给药1次。第十二天处死小鼠,计算瘤重抑瘤率,测定肿瘤标本的VEGF和MVD的表达。结果奥沙利铂1.5 mg.kg-1组肿瘤生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下降,而且瘤重抑瘤率与奥沙利铂15 mg.kg-1组没有差别(P〉0.05),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及MVD的表达。奥沙利铂15 mg.kg-1组出现体重下降及血液学副作用,不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及MVD的表达。结论小剂量奥沙利铂的抑瘤作用明显,而且没有副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瘤内微血管密度(MVD)与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D34和Ki-67抗原在21例NB中的表达及MVD计数。结果 VEGF及Ki-67表达与NB病理分型及核分裂指数有关(P〈0.05或P〈0.01),而与NB分化与否、肿瘤大小及性别无关。MVD值在临床各病理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意义。VEGF表达与MVD值、VEGF与Ki-67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VEGF、Ki-67表达与NB细胞增殖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鲜铁皮石斛提取物抗Lewis肺癌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考察鲜铁皮石斛生物碱、多糖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Lewis肺癌实体瘤小鼠模型,将80只实体瘤模型小鼠均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CTX)组、鲜铁皮石斛生物碱提取物高、中、低剂量(20,10,5g·kg^-1)组、鲜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物高、中、低剂量(20,10,5g·kg^-1)组。除CTX组在开始给药后第3,6,9天腹腔注射CTX(40mg·kg^-1)外,其余各组连续给药20d。观察鲜铁皮石斛生物碱、多糖提取物对荷瘤小鼠瘤重、脾脏指数、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鲜铁皮石斛生物碱、多糖各剂量组的瘤体重量均低于模型组,多糖高剂量组,生物碱高、中剂量组抑制瘤重效果显著(P<0.05);鲜铁皮石斛生物碱、多糖各剂量组的脾脏重量、脾脏指数均高于模型组,多糖高、中剂量组效果最好(P<0.05);不同剂量生物碱和多糖组均能提高TNF-α、IL-2水平,生物碱高剂量组,多糖高、中剂量组提高效果显著(P<0.05)。结论鲜铁皮石斛生物碱、多糖提取物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脾脏指数,调节血清中TNF-α、IL-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中丙泊酚安全有效的镇静剂量范围。方法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各20例。Ⅰ组丙泊酚0.2mg.kg-1.h-1微泵输注;Ⅱ组丙泊酚0.6mg·kg-1.h-1微泵输注;Ⅲ组丙泊酚1.0mg·kg-1.h-1微泵输注;Ⅳ组丙泊酚1.4mg·kg-1.h-1微泵输注;Ⅴ组为对照组,不给予丙泊酚,给予生理盐水1.0mg·kg-1.h-1微泵输注。结果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及组间MAP、HR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6例患者SpO2降至90%以下,经面罩吸氧后逐渐好转;Ⅰ、Ⅱ、Ⅲ、Ⅴ组患者未见SpO2下降与Ⅳ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Ⅴ组患者镇静催眠为5级,Ⅱ组患者镇静催眠为4级,Ⅲ组患者镇静催眠为3级,Ⅳ组患者镇静催眠为1级。结论采用0.6~1.0mg·kg-1.h-1微泵输注的丙泊酚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可消除椎管内麻醉患者的焦虑与恐惧或使其在催眠中安度手术,术后遗忘效果满意,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MF)对去势雌性大鼠血清性激素和瘦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假手术组(NS5mL·kg-1·d-1,NS组)、单纯去势模型组(NS5mL·kg-1·d-1,去势组)、去势+MF低、高剂量组(MF135、270mg·kg-1·d-1,MF低、MF高组)。除NS组进行假手术外,其余各组手术去势,再连续灌胃给药30d,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雌二醇、孕酮、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瘦素的含量。结果:与NS组比较,去势大鼠血清雌二醇、孕酮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LH、FSH和瘦素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与去势组比较,MF低、MF高组血清LH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MF高组瘦素含量明显降低(P<0.05),雌二醇、孕酮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但MF对FSH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MF可显著改善去势雌性大鼠性激素的分泌,降低血清瘦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昼夜节律对丙泊酚麻醉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对丙泊酚全麻诱导时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白天组(8:00~12:00)和夜间组(22:00~2:00)全麻手术患者各30例,年龄20~45岁,ASAI级,无睡眠障碍。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自1.0μg·mL1开始,每次增加0.5μg·mL1直至3.0μg·mL1。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1、芬太尼5μg·kg1、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1,3min后行气管插。依次记录靶控输注前(T0)及各效应室浓度平衡2min后(T1:1.0μg·mL1、T2:1.5μg·mL1、T3:2.0·mL-1、T4:2.5μg·mL1、T5:3.0μg·mL1)及插管前(T6)各时点的BIS值、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 夜间组患者在T3、T4、T5、T6时其BIS值明显低于白天组患者(P〈0.05)。在诱导期间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随麻醉的加深而降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昼夜节律对丙泊酚麻醉深度有明显的影响,相同效应室浓度下夜间镇静程度比白天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双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将32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高血压组、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螺内酯组(联合组),术后4周末开始灌胃培哚普利组给予培哚普利2mg·kg-1·d-1,联合组给予培哚普利2mg·kg-1·d-1+螺内酯20mg·kg-1·d-1,共8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心肌羟脯氨酸浓度(HC)、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血管周围胶原容积分数(PVC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和高血压组相比,假手术组、联合组及培哚普利组SBP、HC、CVF、PVCA以及TGF-β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和培哚普利组相比,联合组HC、CVF、PVCA及TGF-β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培哚普利和两药联合都可通过降低TGF-β1的表达来抑制RH大鼠心肌纤维化的进展,且联合应用优于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及80例胃癌组织中PTEN、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PTEN全部阳性表达,胃癌组织PTEN阳性率为52.5%(40/80)、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VEGF在正常胃黏膜阳性率为10%(2/20),胃癌组织阳性率为53.8%(43/8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VE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MVD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MVD(P〈0.01),MVD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VEGF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MV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胃癌PTEN基因失活可能通过增加VEGF的表达来促进血管形成,导致肿瘤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KO)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不同时期的作用。方法实验包括两个治疗时间点:小鼠高脂饲料喂养同时或12周后给予法舒地尔(30mg·kg^-1·d^-1,100mg·kg^-1·d^-1)药物干预,药物溶于饮用水中,每个时间点设立无药物干预的小鼠为对照组(每组n=10)。采用病理学和显微超声(UBM)方法检查小鼠血管形态。结果实验结束时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血压、血脂无明显差异。UBM和组织学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法舒地尔可显著减少小鼠头臂干动脉早期AS斑块大小(P〈0.05)。而在延迟干预实验中,仅高剂量的法舒地尔(100mg·kg^-1·d^-1)可抑制斑块的进展,并且显示出更强地抑制斑块处巨噬细胞聚集的作用(似对照组,P〈0.05)。法舒地尔治疗(30mg·kg^-1·d^-1,100mg·kg^-1·d^-1)可减少小鼠胸主动脉组织原位活性氧(ROS)的产量(所有P均〈0.01),而高剂量组(100mg·kg^-1·d^-1)小鼠胸主动脉的超氧阴离子含量低于对照组(P=0.07)。结论本实验运用新的显微超声方法发现阻断Rho激酶可抑制apoE-KO小鼠头臂干动脉AS的形成和进展,其作用独立于血压和血脂水平,可能与法舒地尔抗氧化应激和减少损伤处巨噬细胞聚集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口服异氟烷、七氟烷对小鼠的麻醉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异氟烷(Iso)、七氟烷(Sev)对小鼠的镇痛及催眠等麻醉作用。方法:按分层随机设计,将180只小鼠分为18组(n=10),分别用于热板实验、扭体实验(各60只):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Iso1、Iso2、Iso3组(1、2、3mL·kg-1),Sev1、Sev2组(5、10mL·kg-1)。催眠实验(60只):对照组(NS组),Iso1、Iso2、Iso3组(6、8、10mL·kg-1),Sev1、Sev2组(20、40mL·kg-1)。小鼠Iso、Sev灌胃后用热板和扭体实验观察小鼠热板痛阈值(HPPT)和扭体次数的变化情况,以评估镇痛作用;用催眠实验的睡眠时间变化情况评估催眠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so(1~3mL·kg-1)、Sev(5、10mL·kg-1)灌胃能增加HPPT值,减少扭体次数(P<0.05,P<0.01);Iso(6~10mL·kg-1)、Sev(20、40mL·kg-1)灌胃后能延长睡眠时间(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小鼠Iso、Sev灌胃可产生有效的催眠和镇痛等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予丙种球蛋白400mg·kg^-1·d^-1加地塞米松2mg·kg^-1·d^-1治疗,静脉输注3d后再改用泼尼松2mg·kg^-1·d^-1口服;对照组不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2组临床疗效、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