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郝晓宇  杨萍  景红梅 《癌症进展》2023,(2):117-121+141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对于老年患者,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方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IR)方案及包含减量阿糖胞苷的方案都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蛋白酶体抑制剂、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纳入到老年MCL患者的治疗方案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的应用为复发难治性M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对老年MCL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病理组织中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 kinase,BTK)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检测诊断为MCL且随访资料完整的32例患者和10例良性淋巴结增生患者的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例MCL组织和10例良性淋巴结组织染色,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患者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BTK蛋白在MCL组织和正常的淋巴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但在MCL病理组织中多为强阳性表达;BTK阳性表达与Ki-67和MIPI评分相关;应用Kaplan-Meier法对预后进行分析,显示BTK强阳性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显著低于BTK弱表达患者(P=0.030),但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统计学意义(P=0.073);PFS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ECOG评分≥2分,骨髓受累,BTK强阳性表达,Ki-67>30%,根据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antle cell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MIPI)评分≥6分,皆是M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但在Cox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仅MIPI评分≥6分可作为MCL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  BTK在MCL患者中多为强阳性表达,且与Ki-67和MIPI评分呈正相关;BTK强阳性表达患者的PFS显著低于BTK弱表达患者,但由于随访时间短暂和样本量限制,BTK的强阳性表达尚不能作为PFS的一项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西妥昔单抗双周和每周方案联合FOLFOX/XELOX一线治疗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FOLFOX/XELOX联合双周或每周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的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间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共98例符合入组条件。其中西妥昔单抗双周治疗组55例,每周治疗组43例。双周组的ORR显著高于每周组,分别为76.3%和54.8%(P=0.025)。双周组与每周组的PFS分别为10.3个月和8.8个月(P=0.288),OS分别33.5个月和27.4个月(P=0.563),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周组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每周组(32.7% vs. 14.0%,P=0.032),痤疮样皮疹(80.0% vs. 62.8%,P=0.058)、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72.7% vs. 55.8%,P=0.081)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双周组与每周组3/4级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18.2%和7.0%(P= 0.105),全部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与每周方案相当,缓解率可能更高,是临床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应关注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对2006年至2016年115例经我院病理科确诊为FL患者进行回顾性病理及临床特征分析,其中62例住院诊治的患者中,30例接受含有利妥昔单抗方案的治疗,22例患者进行普通化疗,10例患者未行任何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62例患者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单用化疗组,2年OS率均为100%,5年OS率分别为90%和70%,OS间无显著性差异(P=0.332 5)。2年PFS率分别为94%和84%,5年PFS率分别为84%和49%,PFS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 3)。FLIPI-2预后分析,中危组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间2年PFS分别为100%、80%,有显著性差异(P=0.021 9),低危组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间2年PFS分别为100%、95%,高危组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间2年PFS分别为92%、76%,低危组和高危组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相比PFS均无显著性差异。CD10表达阳性组的总反应率(37.14%)明显高于阴性组(22.86%)。结论:FL好发于60岁以下男性,结外病变少见,预后分层多为低危组。规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两种不同类型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及拉帕替尼显著改善了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1]。  相似文献   

6.
李盼盼  张卓 《中国癌症杂志》2021,31(12):1194-1201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发生在脑、脊髓、脑膜或眼的罕见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无CNS之外的部位累及。PCNSL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比,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且复发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C-MYC、BCL-2、BCL-6、Ki-67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CNSL患者预后。因此,通过分析PCNSL相关蛋白表达、治疗方式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希望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进一步积累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42例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病灶是否累及深部脑组织、治疗方案、病理学Hans分型及C-MYC、BCL-2、BCL-6、Ki-67等生物标志物,结合随访调查,了解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42例PCNS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男女比例为1.33∶1.00,颅脑增强MRI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所有患者均接受含有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方案化疗,治疗后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5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6例。中位PFS为21个月,中位OS为34个月,1年PFS率为63.7%,2年PFS率为47.0%;1年OS率为70.8%,2年OS率为5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FS的因素是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影响OS的因素是ECOG评分≥2、C-MYC(+)、BCL-2及C-MYC双表达、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0),ECOG评分、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P=0.046)。与未接受巩固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巩固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及OS较高;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组的中位PFS及OS较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ECOG评分≥2与PCNSL患者较差的OS相关。C-MYC(+)、BCL-2及C-MYC双表达可作为指导危险分层的预后标志物。以HD-MTX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已经成为PCNSL的首选治疗手段,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可延长生存期。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鞘内化疗可以改善预后。进一步的巩固治疗主要包括ASCT及WBRT,可延长PFS及OS,ASCT可以取得与WBRT相似的疗效,且可避免WBRT的晚期神经毒性,但本研究中因样本量及随访时间的限制,未得出明确的统计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西妥昔单抗是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可以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但来自东方人群的数据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数据,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29例为男性,36例为腺癌,23例既往接受过姑息性化疗(中位2个化疗方案),上一个化疗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2.3个月。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全组患者的缓解率为32.5%(13/40)。既往未接受过化疗和接受过化疗的患者缓解率分别为52.9%(9/17)和17.4%(4/23)(P=0.018)。全组患者的中位PFS为4.8个月。既往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中位PFS为8.4个月,而接受过化疗者的PFS为4.1个月(P=0.062)。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7.1个月。不良反应可处理,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有望提高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 月至2013年4 月,全国8 个研究中心入组100 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d1、2,每21天1 个周期,最多8 个周期)。 主要终点指标为总反应率(ORR ),次要终点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 )、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全组100 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28~74)岁,共计化疗447 个周期,中位4(1~8)个周期。93例患者完成至少2 个周期治疗,可评价疗效。15例(16.1%)获得完全缓解(CR),52例(55.9%)获得部分缓解(PR),22例(23.7%)稳定(SD),4 例(4.3%)进展(PD),ORR 为72% ,DCR 为95.7% 。中位随访时间26.6(2~48.4)个月,59例(63.4%)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 为8.53个月(95%CI:6.518~10.542),1 年PFS 率(40.6 ± 5.3)% 。48例(48%)出现3/ 4 级不良事件,3/ 4 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 、24% 和11% 。结论: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客观缓解率较高,骨髓抑制为最常见不良反应,系二线治疗惰性B 细胞淋巴瘤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与不良反应。   结果  全组25例患者,共计化疗122个周期,中位5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CRu)6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3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ORR)为76%,临床受益率(CBR)为88%。截至随访结束,13例患者出现PFS终点事件,中位疗效持续时间(DOR)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个月。各亚组间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主要与骨髓受累、血清LDH水平升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用药5个周期后发生胃癌。   结论  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可提高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6例≤65岁MCL患者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中均包括利妥昔单抗,观察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生物学指标对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5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7岁,男性43例,女性13例。24例接受R-CHOP方案化疗;29例接受含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其中15例接受R-hyper CVAD/R-MA方案化疗,14例接受R-CHOP/R-DAHP交替治疗;3例接受其他方案化疗。19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56例患者中位OS时间74个月,2年OS率83.8%,3年OS率70.9%,2年PFS率72.0%,3年PFS率49.7%。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和治疗中是否接受ASCT是M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含阿糖胞苷治疗组总有效率(ORR)93.1%,优于R-CHOP方案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5,P=0.495);两组间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χ2=0.291,P=0.590;PFS:χ2=0.912,P=0.339)。诱导化疗达缓解的MCL患者中,ASCT巩固治疗可延长中位OS时间(72个月比124个月,χ2=3.973,P=0.040)及中位PFS时间(34个月比90个月,χ2=3.984,P=0.046)。简化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评分中高危组患者中接受ASCT巩固治疗患者OS和PFS优于未接受ASCT治疗者(OS:χ2=5.037,P=0.025;PFS:χ2=6.787,P=0.009),而sMIPI评分低危组患者中,是否接受ASCT组间OS、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含阿糖胞苷的化疗方案对改善MCL患者的预后和生存并不理想。对于诱导化疗达缓解及sMIPI评分中高危组的MCL患者,ASCT巩固治疗可改善其预后,可作为年轻患者的一线巩固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未明确病理诊断肺癌患者能否行抗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5例肺癌患者资料,记录不良反应及疗效。  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24.1%和82.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 sion free survivl,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分别为5.7和15.9个月,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ORR和DCR分别为48.0%和88.0%,中位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5.8和16.5个月。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性别及血神经无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抗癌治疗后190例(77.6%)获得症状缓解,164例(66.9%)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中断治疗14例(5.7%)。  结论  此类患者抗癌治疗后PFS短于文献报道的标准治疗后PFS,但近期症状缓解明显、生存质量改善,生存时间亦未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   相似文献   

12.
晚期黑素瘤过继免疫治疗的Ⅱ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治疗转移性恶性黑素瘤(metastatic melanoma,MM)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53例MM患者接受福莫司汀100mg/m2,第1~5天;氮烯咪胺400mg/d,第2~6天;CIK第7、14、和16天;每28d为1个周期的联合治疗,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34例可评价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例(2.9%),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7例(20.6%),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ORR)为23.5%;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4例(44%),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6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11个月;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正常者的OS长于升高者;有效或稳定患者的PFS和OS长于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患者。不良反应中G3+G4血小板减少41%,白细胞减少23.5%;发生2例超敏反应。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化疗联合CIK治疗MM患者耐受性尚好,有效率高于常规化疗,可延长LDH升高和疗效评价未PD患者的生存时间,但仍有待Ⅲ期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福莫司汀、培美曲塞、地塞米松方案(R-FPD)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探索生物标志物在PCNSL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初治PCNSL患者。全组患者均接受R-FPD方案一线化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研究终点为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   结果   共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4个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6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3例。ORR为66.7%,DCR为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7个月(95% CI:4.4~9.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S,mOS)为10.5个月(95% CI:6.1~14.9个月)。R-FPD化疗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16.7%和25.0%。c-myc蛋白高表达(>40%)可能与预后无关。   结论   R-FPD对于初治的PCNSL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案。c-myc高表达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张鑫鑫  李帅  吴晨  侯新芳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23):1208-1214
  目的  探讨晚期胃/食管胃结合部(gastric/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GEJ)腺癌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单抗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PD-1单抗治疗晚期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  结果  收集123例(5例失访)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6个月。118例患者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为22.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为51.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5.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为8.9个月。一线 vs. 二线 vs. 三线及以上ORR为(37.0% vs. 20.5% vs. 14.9%,P=0.002),DCR为(81.5% vs. 54.5% vs. 29.8%,P<0.001),中位PFS为(9.9个月 vs. 4.8个月 vs. 3.2个月),中位OS为(19.0 个月vs. 7.8个月 vs. 7.3个月)。PD-1单抗联合化疗 vs. 抗血管 vs. 化疗及抗血管治疗中位PFS为(5.8个月 vs. 4.4个月 vs. 5.0个月)及中位OS为(11.4个月 vs. 8.2个月 vs. 8.2个月)。免疫联合化疗一线(22例)vs.二线(20例)中位PFS为(9.0个月 vs. 4.7个月,P=0.003),中位OS为(NR vs. 7.8个月,P=0.007)。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表达(CPS≥1% vs. CPS<1%)中ORR为(37.1% vs. 13.3%),DCR为(65.7% vs. 46.7%),中位PFS为(5.8个月 vs. 4.7个月),中位OS为(11.3个月 vs. 9.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ECOG评分、转移灶数目、腹膜转移及免疫治疗线数是患者OS独立影响因素(P<0.05),且年龄为保护性因素(HR=0.498,95%CI:0.255~0.974)。  结论  晚期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早期采用PD-1单抗联合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PFS及OS。PD-1单抗联合化疗及抗血管治疗均有一定优势,但具体时机尚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晚期胃/食管胃结合部(gastric/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GEJ)腺癌适宜的二线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以紫杉醇单药和紫杉醇联合抗血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单抗作为二线治疗的晚期G/GEJ腺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  收集10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9.5个月。紫杉醇单药治疗组(43例)、紫杉类联合抗血管组(22例)和紫杉类联合免疫组(36例)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9.3%、 27.3% 和30.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60.5%、86.4% 和80.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2.7个月、4.3个月和3.9个月,中位OS分别为7.0个月、12.0个月和11.0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不良反应均可控,无新型不良事件发生,联合抗血管组高血压发生率为40.9%(9/22),联合PD-1单抗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7/36),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腹膜转移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紫杉类联合抗血管或PD-1单抗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PFS及OS,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是晚期胃癌二线治疗可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5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反应及预后因素.结果 25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5岁,男女比例3.4∶1,其中骨髓侵犯15例(60%),Ann Arbor分期Ⅲ期6例(24%),Ⅳ期17例(68%),10例(40%)患者有B症状,5例(20%)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6例(64%)患者β2-微球蛋白(β 2-MG)升高.17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者完全缓解率为64.71%、2年总生存(OS)率为69.6%、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45.1%,高于常规化疗者(P<0.005).预后分析显示:母细胞变异型、骨髓侵犯、LDH升高、Ki-67指数、简化的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 5分.白细胞升高为预后不良因素,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脾大、年龄、B症状及β2-MG对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 MCL恶性度高,预后差.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CR率、PFS率及OS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复发或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复发或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的治疗经过和疗效,将患者随机分为免疫联合化疗组、化疗组各44例,统计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影响PFS和OS的单因素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观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免疫联合化疗组和化疗组的ORR分别为8例(18%)和4例(9%),DCR分别为31例(70%)和20例(45%),免疫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可延长患者mPFS(5.5个月vs 3.5个月,P=0.007)和mOS(11.25个月vs 7.75个月,P<0.001)。ECOG评分、肿瘤分化程度和转移部位数量是PFS和OS的影响因素。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毛细血管增生症、甲状腺功能减低、乏力、食欲减退等,但多为1-2级,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在复发或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中可明显延长PFS和OS,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免疫及靶向药物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4例行HAIC联合信迪利单抗及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治疗的晚期HCC患者,以首次治疗为起点,以患者死亡、疾病进展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为终点,按照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mRECIST)1.1标准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截至2023年4月。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无复发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手术转化率及安全性。结果:ORR为52.9%,DCR可达到85.3%,手术转化利率为41.1%。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组1年OS及DFS分别为94.4%、5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可能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K 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共90例,采用西妥昔单抗(400mg/m2,静滴,第1周,维持剂量每周250mg/m2或每2周500mg/m2)联合化疗方案,主要为含伊立替康为基础方案(FOLFIRI或XELIRI或单药CPT-11)、含奥沙利铂为基础方案(FOLFOX或XELOX)、5 FU/LV方案或单药卡培他滨。回顾性评估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以及此类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 西妥昔单抗中位治疗时间为16周(6~44周),客观缓解率(ORR)为45.6%,疾病控制率(DCR)为87.8%。其中一线治疗ORR为51.6%,二线治疗ORR为40.0%,三线治疗ORR为18.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灶部位、西妥昔单抗治疗时间与疗效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0.2个月,82例(91.1%)复发转移,60例(66.7%)死亡。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7.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2.5个月。其中一线中位PFS为9.1个月,中位OS为27.6个月;二线中位PFS为7.7个月,中位OS为14.5个月;三线中位PFS为2.9个月,中位OS为6.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部位、早期肿瘤缓解者以及西妥昔单抗治疗时间与PFS有关;原发灶部位、早期肿瘤缓解者、西妥昔单抗治疗时间以及转移侵及范围与OS有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病灶部位、早期肿瘤缓解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转移侵及范围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西妥昔单抗相关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78.0%),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多种方案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各线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原发灶部位可能是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预测因素,其与患者预后生存可能相关;早期肿瘤缓解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20.
Ying ZT  Zheng W  Wang XP  Xie Y  Tu MF  Lin NJ  Ping LY  Liu WP  Deng LJ  Zhang C  Zhu J  Song YQ 《癌症》2012,31(7):348-353
Mantle cell lymphoma(MCL), a special type of non-Hodgkin’s lymphoma, is incurable throug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therapeutic response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CL. Clinical data of 30 patients with MCL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April 2006 and July 2011 were analyzed. Eighte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HOP plus rituximab (R-CHOP) regimen, 12 underwent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The median age of the 30 patients was 58 years, 23 were men, all patients had Cyclin D1 overexpression, 29 (96.7%) had advanced disease, 11 (36.7%) had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9 (30.0%) had gastrointestinal involvement, and 15 (50.0%) had splenomegaly. The complete response(CR) rate and overall response rate(OR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undergoing R-CHOP immunochemotherapy than in those undergoing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38.9% vs. 16.7%, P = 0.187; 72.2% vs. 41.4%, P = 0.098). The difference of 2-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807) due to the short follow-up time. The 2-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rate was higher in R-CHOP group than in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group (53% vs. 25%, P = 0.083), and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 lower mantle cell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MIPI) (51% for MIPI 0-3, 33% for MIPI 4-5, and 0% for MIPI 6-11, P = 0.059). Most patients with MCL were elderly; in an advanced stage; showed a male predominance; and usually had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gastrointestinal involvement, or splenomegaly. R-CHOP regimen could improve the CR rate and ORR of MCL patients. MIPI can be a new prognostic index for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advanced M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