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药物使用与药疹之间的关系,探讨药疹的防治方法。方法:收集近5年发生的药疹不良反应和住院药疹病例12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致敏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77例,占59.69%)、中药类(18例,占13.95%)、解热镇痛药(16例,占12.40%);主要药疹类型为发疹型(40例,占36.03%),其次为荨麻疹型(36例,占32.43%)、固定药疹型(15例,占13.51%);静脉给药是引起药疹的主要途径(91例,占70.54%)。结论:诱发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是抗菌药物及解热镇痛药,中药引起药疹的发生率上升较快,加强用药管理和患者安全用药意识是防治药疹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药疹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对293例住院儿童药疹的临床特点、药疹类型及致敏药物种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疹以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发疹型为主(57.7%),其次为多形红斑型(18.7%)、荨麻疹型(14.7%)、重症药疹(7.2%).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79.6%),其次为抗癫痫药(8.5...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皮肤科住院药疹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住院患者药疹的情况和重症药疹的皮疹特点,并对此进行药学监护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确诊药疹的患者42例。结果药疹致敏药物主要构成为抗生素类(50.00%),解热镇痛类(19.05%),生物制品类(4.76%),抗痛风类(2.38%);药疹疹型主要构成为红斑疹型(69.05%),斑丘疹型(14.29%),猩红热样、麻疹样、多形红斑样荨麻疹(共占7.14%),固定型疹(4.76%)及重症药疹(4.76%)。结论抗生素类药物是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抗癫痫类药是重症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故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及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并加强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4.
对住院儿科患儿发生的148例药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占82.4%,其次为解热镇痛剂,占10.2%:药疹类型以发疹型最多,占68.2%,其次为荨麻疹型,占27%;并对小儿药疹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疹病例,探讨临床用药与药疹的关系。方法查阅1998年1月至2005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药疹患者的病历,收集与药疹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163例药疹的致敏药物中,排名前5位的西药分别是青霉素类(占17.05%)、头孢菌素类(占14.28%)、解热镇痛抗炎类(占8.75%)、大环内酯类(占5.53%)和硝基呋喃类(占4.15%)。中药占12.90%。结论药疹发病率较高的为β内酰胺酶类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及中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当前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 ,为其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 1999年全年确诊为药疹的病例 2 33例 ,并对其发病年龄、主要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药疹的发病年龄有所提高 ,主要致敏药物以抗生素最常见 ,其次为解热镇痛抗炎药、血清及疫苗制剂、中成药。皮疹类型以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最常见 ,其次为荨麻疹型、多型红斑型、固定型。结论 :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病史 ,避免不必要用药 ,以减少药疹发生  相似文献   

7.
347例住院药疹病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本院近 10a来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 ,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 347例确诊为药疹的住院病人的致病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致敏药物中以抗感染药最常见 ,其次为生物制品、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成药等 ;皮疹类型以多形红斑型最常见 ,其次为麻疹或猩红热样型、荨麻疹型、固定红斑型等。结论 :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住院患儿药疹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本院儿科近10年来住院患儿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00例确诊为药疹住院患儿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致敏药物中以抗感染药最常见,其次为生物制品、解热镇痛药、中草药等;皮疹类型以多形红斑型最常见,其次为麻疹或猩红热样型荨麻疹、固定红斑型等。结论: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自2007月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性90例,女性100例,中位年龄(45.6±9.7)岁,涉及药物115种,其中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居首位占38.4%,中成药占22.6%,中草药占15.8%;其次是抗结核类药物(13.2%)、抗肿瘤药物(10.5%)和抗感染药物(10.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损伤多见(38.4%),其次混合型肝损害(35.8%)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5.8%);用药2周~1月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34.2%),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77.9%)、乏力(70.0%)、消化道症状(61.6%);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治愈率为36.8%、好转率57.4%。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用药监护,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557例住院药疹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疹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皮肤科557例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结果:557例药疹患者占同期皮肤科住院患者的20.38%,用药原因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既往有过敏史者27.29%。单一用药52.78%,合并用药47.22%。致敏药物有30余种,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破伤风抗毒素、阿莫西林、青霉素、别嘌醇、卡马西平。导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别嘌醇、复方氨基比林。皮疹类型以麻疹样皮疹最多见,其他依次为荨麻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痊愈500例(89.77%),死亡5例(0.89%)。结论:近10年来,药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致敏药物是抗菌药、生物制品和解热镇痛药,肝脏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凌芳  倪鸿昌 《中国药房》2009,(29):2303-2305
目的:为临床预防和诊治药疹提供参考。方法:对1998--2007年我院102例住院药疹患者的致疹药物、药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致疹药物以抗感染药(45例)最为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药(15例)、中药(15例);皮疹类型以多形性红斑型最为常见(39例),其次为荨麻疹型(18例)、固定性红斑型(15例)。结论:临床医师在诊治疾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情况,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院3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集上报的33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72.10%),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性皮疹、瘙痒、红肿,其次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70.91%)。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通报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341例药疹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药疹的类型及其相关致病药物,以有助于临床对药疹的诊治。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疹的潜伏期、致病药物、类型、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65例,女176例,年龄3~90岁,平均年龄(45.67±19.98)岁。298例患者有明确的潜伏期,其中247例(82.89%)≤1周,28例(9.40%)为~2周,23例(7.71%)〉2周。293例(85.92%)为单一用药,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有β-内酰胺类(68例,32.2%),解热镇痛药(49例,16.72%),喹诺酮类(32例,10.92%),中成药(30例,10.24%),磺胺类(29例,9.90%);其他致病药物有心血管药物、抗癫痫药、生物制品以及镇静催眠药等。药疹的类型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疹(发疹样疹)(147例)、荨麻疹(71例),固定性药疹(60例)、多形红斑(7例)、紫癜性疹(4例)、湿疹样疹(2例)、重症多形红斑(1例)及痤疮样疹(1例)。发疹样疹主要由β-内酰胺类(49例)、喹诺酮类(18例)、解热镇痛药(18例)及中成药(16例)所致。荨麻疹主要由喹诺酮类(10例)所致。固定性药疹主要由磺胺类(28例)及解热镇痛药(22例)所致,所有患者经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全部痊愈。结论:发疹样疹为常见药疹,其次为荨麻疹和固定性药疹。引起药疹的主要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喹诺酮类、中成药,以及磺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范铭 《中国药房》2011,(44):4188-4190
目的:探讨甲硝唑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8-2010年万方数据中有关甲硝唑致ADR的文献资料,筛选并收集ADR的案例报告,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12例病例。甲硝唑的ADR,在31~40岁的人群中发生较多(26.89%);静脉滴注(62.26%)是主要用药方式;多表现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肝肾系统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6.23%、26.42%、8.49%;药疹(12.26%)和过敏性休克(11.32%)是主要表现形式;发生时间须尤其注意用药首日(58.49%);1例(0.47%)报道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甲硝唑致ADR,警惕其严重ADR(如过敏性休克、精神异常)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抗病原微生物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上报的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岁年龄段发生的ADR构成比高(51例,占54.13%);导致ADR的10种抗病原微生物药中β-内酰胺类发生率最高,其中,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构成比较高,分别为31.86%和28.32%;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6例,49.56%)、消化系统损害(13例,11.51%)多见。结论: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加强抗病原微生物药ADR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收集上报的有效ADR报告420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0例ADR中,男性214例,女性206例,男女之比为1∶1.04;ADR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静脉滴注为ADR发生的主要途径,共290例(占69.05%),其次为口服给药,共81例(占19.29%);抗感染药导致的ADR为最多,共126例(占30%),其次是中药制剂,为59例(占14.05%);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170例(占40.48%).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宣传工作,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别嘌醇引起药疹的临床特征以及病情轻重、预后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995-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房收治的156例别嘌醇药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别嘌醇引起药疹的潜伏期为(41.8&±14.3)d,病人住院时间为(36.8±11.2)d,重症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占42.3%,全身症状重,死亡12例.病情轻重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P<0.05),疾病的预后也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别嘌醇所致的药疹具有潜伏期长、病程长、皮疹重、全身症状重等特点,其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可影响病情的轻重和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41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134例,占32.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78例,占6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67例,占40.2%),其次是中药制剂(69例,占1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43例,占34.5%),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008—2010年收集到的163例ADR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3例ADR报告中,引发ADR的男女比例为1∶1.30,>60岁为高发年龄段;静脉滴注给药为引发ADR的主要途径,有118例(占72.40%);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位居前2位的是抗菌药物(84例,占51.53%)、中药制剂(19例,占11.66%);抗菌药物中,发生ADR的总病例数位居前3位的是氟喹诺酮类(27例,占32.14%)、头孢菌素类(19例,占22.62%)、大环内酯类(17例,占20.2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应重视ADR,加强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院494例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  姜新道  于进彩 《中国药房》2010,(14):1321-1323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门诊药房收集到的49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4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率(62.96%)明显高于男性(37.04%);静脉给药最易导致ADR(58.50%);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菌药物(51.21%),其中又以氟喹诺酮类(104例)和大环内酯类(90例)抗菌药物最为普遍,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13.97%)和中药制剂(13.16%);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9.17%)、消化系统损害(22.37%)和神经系统损害(17.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