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是临床中医学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由于中药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中药研究思路,这严重制约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结构优化、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质控研究、组分体内药动学研究5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深入地阐述以组分为功能单位的中药研究新模式,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闫广利  孙晖  张爱华  韩莹  王喜军 《中草药》2018,49(16):3729-3734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应用的特殊性,现今的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整合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在方证对应并显效的情况下,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体现方剂配伍、可追溯体内代谢和制备过程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策略,是发现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法已经对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及男仕胶囊、AS1350等中药保健品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鉴于中药质量评价指标与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相脱节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为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中药毒性的早期预测、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形成以及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易感性,这是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几个关键环节。作为与机体毒性表型最接近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从四方面进行阐释:1.代谢组学结合模式识别等技术,建立中药毒性整体预测模型,即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预测的应用;2.从中药物质成分分析、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初筛、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验证、毒性机制的阐释出发,阐释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中发现中的应用;3.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生源途径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出发,综述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形成中的应用;4.从中药导致的靶器官毒性易感性出发,阐释毒性生物标志物的关键靶点及代谢途径,最终明确“有毒”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易感机制,即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易感性研究中的应用。借助于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系统地、全面地发现与中药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这为临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申睿  刘苗  朱向东  谈望晶  王烨 《中草药》2018,49(7):1721-172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副作用少、疗效稳定等优势。从中医治法治则的角度及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的角度,总结中医药治疗UC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释中医药治疗UC的机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临床上UC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强  杜思邈  张忠亮  吕春明  周永全  赵燕  张宁 《中草药》2013,44(22):3095-3104
中药指纹图谱在现代及未来的中药质量控制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可分析中药中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分布的信息,符合中医中药整体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药指纹图谱必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效成分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总结了近年来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和分析方法的进展,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选用适宜的中药提取工艺是中药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行业人员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药提取原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完善发展,新思路与新方法不断涌现,面对着各式各样的中药提取方法,如何针对中药多成分群的特点,选择或创新适宜的提取方法高效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是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亟需对目前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中药多成分间相互作用特征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套适应多成分目标优化提取方法。基于此,引进超分子化学,结合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从"分子社会"间作用层面上提出适宜中药有效成分特点的中药定性定量提取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旨在推动中药提取工艺研究的发展,促进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进步,加快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伟  秦昆明  徐雪松  陈丹妮  王彬  蔡宝昌 《中草药》2014,45(21):3041-3047
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指纹图谱技术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质量的质控模式,但是如何实现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快速匹配、检索、识别和鉴定功能是指纹图谱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和建立,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加快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程。主要从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研究历程、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优势、研究成果等方面予以阐述。总结了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药学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公开,导致很多研究成果缺乏可验证性和可比较性,统计结果也难于评价.本研究基于<中华本草>中的文献资源,开发了一套中药数据集,并对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和使用方法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该数据集为中药信息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可以免费获取的开放数据资源,有利于中药信息学的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岩  肖佳妹  王韧  刘润南  贺福元  杨岩涛 《中草药》2019,50(13):3230-3236
人工神经网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其从信息处理角度对人脑神经元网络进行抽象化描述,建立某种简单模型;按不同的连接方式组成不同的网络,实现高级机器和联想记忆的共同作用,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物理、经济、医药等行业。其采用并行分布的处理方式,具有高容错性、智能化、自主学习等特点,模拟处理复杂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医药领域研究内容繁杂、影响因素众多,人工神经网络的优势恰恰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有着良好的互补性,因此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尝试对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总结,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毒性的有无或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久暂、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对于中药毒性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采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中药毒性进行科学分级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中药毒性分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点击化学在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根  曹世杰  张继超  向雪花  白钢  邱峰 《中草药》2019,50(4):984-991
靶点是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基础,靶点确定是中药研发的关键,然而目前关于中药作用靶点的揭示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因此,用于靶点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技术亟需被开发。近年来,以点击化学方法为代表的基于活性蛋白质组分析技术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对近年来点击化学在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雍海英  高山行 《中草药》2005,36(6):801-804
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我国1998-2003年授予中药专利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中药专利授权的数量,中药复方与有效成分专利数量、中药职务与非职务专利数量的发展差异,结果表明发明专利明显多于中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中药复方专利大大超过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与中药职务专利比较中药非职务专利占绝对优势。而在授予中药专利中,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中药职务专利的比例,恰恰正是衡量中药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指标。这一差异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中药专利创造性较低的现状。在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认定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我国专利法应尽快确定并完善中药专利创造性标准,加大力度鼓励企业与个人在技术上提高中药的创造性,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李慧 《中草药》2015,46(6):938-942
在中药备受推崇的今天,跨国医药公司通过实施专利战略,获取了巨额市场利润,而中国中药企业却存在专利保护意识不强、专利挖掘的规划与管理不够科学、专利布局不够系统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围绕专利挖掘领域的拓展、发明构思的收集整合机制、专利布局类型的协同应用展开研究,以促进专利战略在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4.
转录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是一门在整体水平研究细胞中所有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的科学,在基础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药学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在中药研究领域中,该技术能从基因水平通过比较药物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对中药药理和毒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对该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转录组学技术在中药肝损伤筛选生物标志物和中药所致肝损伤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为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秀清  刘宇灵  林龙飞  邵金鑫  宋基正  李慧 《中草药》2018,49(12):2742-2748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一种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高低,对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研究方法,多适用于单一成分的口服化学药品。相比大多数化学药,中药具有多成分复杂体系,因此BCS在中药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BCS科学框架,国内学者陆续提出中药相关BCS。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相关BCS的发展、测定方法以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相关BCS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常用中药肝毒性成分代谢与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董晓敏  王琦  汪晓娟 《中草药》2018,49(22):5435-5447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产业的稳步发展,中医药逐步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可和信赖,中药在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方面的使用量逐步攀升,其研究价值也日益凸显。然而,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伴随的毒副作用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中药制剂服用不当所导致肝功能损害时有报道。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整理中药肝毒性机制,保障常用中药的临床安全有效。在查阅近几年来常见中药肝毒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代谢与分子方面深入分析常用中药肝毒性成分的毒理机制,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中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子钰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4):803-8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并有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小儿FD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得到满意的疗效,且有诸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化学药,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中药治疗FD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同时副作用也较少,在治疗该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中药单体、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西医结合治疗FD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治疗小儿FD的中药开发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远辉  伍振峰  李延年  李慧婷  杨明 《中草药》2017,48(10):1930-1935
中药配方颗粒以中药浸膏粉为中间体加适宜的辅料制成,中药浸膏粉的粉体学性质如粒径、吸湿性、流动性等直接影响中药配方颗粒的制粒质量。而干燥是制备中药浸膏不可或缺的操作单元之一,对浸膏的粉体学性质有较大影响。因此,中药浸膏的干燥工艺与中药配方颗粒的制粒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文献调研,归纳了各主要制粒方法的工程原理与特点,分析了制粒质量评价要素,并结合实验研究,以粉体学性质为视角探讨了浸膏干燥工艺与中药配方颗粒制粒质量的相关性,并提出应重视中药浸膏的干燥工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制粒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长期作为战略性课题。循中医药理论自然属性,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复方与人体"印迹模板"定性定量作用规律:中药与人体都是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有效成分群和人体疾病诸证有着对应的"印迹模板",按印迹规律产生"气析"作用,而中药配伍可以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可用超分子化学理论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中药配伍文献研究及现代研究现状,再提出亟待解决的7个关键问题,并结合超分子化学提出解决之策,旨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核心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涂铭旌  孟江平  唐英  张进  徐迪 《中草药》2014,45(22):3213-3218
我国的中药材资源丰富,是主要的中药材生产国。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药资源日益短缺,运用传统方法开发中药材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对中药材如何进行最合理利用,是摆在医药科技人员面前最为严峻的挑战。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各种新型技术相结合,对中药材进行交叉研究,是提高中药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未来中药材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