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魏君楠  戴建业 《中草药》2021,52(17):5378-5388
中药因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现已发现很多具有独特活性和药效的潜在创新药物。然而,如何进一步对其药效机制进行挖掘、发现全新的机制和靶点,成为创新中药研究的关键。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一直是研究者们所探寻的重要课题。随着化学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化学蛋白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方法被建立并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鉴定。简单来说,这些方法大致可被分为标记法和非标记法。标记法是通过将中药活性成分改造为活性探针,进而探寻它们的作用靶标蛋白;而非标记法主要是基于中药活性成分和靶标蛋白结合后会影响靶标蛋白的热稳定性等生物物理性质从而识别可能的作用靶点。主要针对这2大类靶点鉴定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从方法原理、大致操作流程、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助力中药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研究在中药研究领域中处于核心与基础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一个新的概念——“生物标签”应运而生。生物标签是指可以表征药物作用(活性与毒性)及机制的内源性靶点,包括代谢物靶点、蛋白质靶点及基因靶点等。近年来,以生物标签为切入点的中药药性研究体系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此,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生物标签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运用情况。生物标签可以用于表征中药的活性与毒性,为中药的安全使用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龙  李振虎  徐砚通 《中草药》2015,46(10):1542-1555
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在探索中。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复方、单味中药提取物和中药活性成分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突出体现了中药抗过敏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特征,从而加深对中药抗过敏作用的认识,一方面为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研发抗过敏中药产品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中药治疗心肌缺血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但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和多药理活性的特点,作用机制较复杂。本文对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的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归纳,并从促血管新生、扩张冠状动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凋亡、调节血液流变学、抑制Ca2+超载、自噬、调节能量代谢等方面对中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治疗心肌缺血中药的开发提供新策略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丽敏  陆阳 《中草药》2004,35(8):956-959
RT-PCR是近10年内在中药及其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药用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它对于研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可能的物质基础、建立分子水平上的中药活性检测系统,或以受体和基因为靶点寻找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RT-PCR技术在中草药复方、单味药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和临床药用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传统中药的开发和寻找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泮霖  苏薇薇 《中草药》2016,47(16):2938-2942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系统调节的特点,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网络药理学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网络药理学引入中药的研究,有助于透彻了解中药治病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预测和辨识中药作用靶点及活性成分群、阐明作用机制、科学解释组方规律、发现新的适应症、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及与组学技术结合应用等几个方面,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这一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目前国内外对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味药或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及靶点,缺少清晰明了的归纳总结。为了明确与活血化瘀中药功效对应的现代药理学作用通路及靶点,文章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活血化瘀中药的相关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活血化瘀类中药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文芳  常艳旭 《中草药》2014,45(11):1637-1642
中药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把化学分析与药理活性评价进行了有效地结合,适合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可阐释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近年来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简要综述了常见的几种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中药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其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斐  白钢钢  苗筠杰  陈勇  陈建伟  李祥 《中草药》2014,45(6):857-863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是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化学药逆转剂因其毒副作用较大、靶点单一,应用受到限制,而中药具有高效、低毒、多靶点的特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近年来能够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中药单体成分、中药提取物以及中药复方的综述,探讨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及肿瘤细胞多药耐药逆转剂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非编码RNA(ncRNA)不仅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药物干预的潜在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mi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相应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参与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等,进而发挥抗肿瘤、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感染及抑制结构重构等作用。作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的新靶点,这些ncRNA的出现有助于从表观遗传学层面揭示中药的作用机理,解决其多靶点多层次治疗疾病的本质,促进“中药成分—靶点—分子机制—疾病”的精准医疗模式的实现。有鉴于此,本文对目前以ncRNA为靶点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行综述,以梳理发展现状并阐述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e connectivity map(CMAP) database is established initially to connect biology, chemistry, and clinical conditions, which helps to discover the connection of disease-gene-drug. The CMAP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widely recognized. In recently years, CMAP analysis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 The study of CMM is facing a wide range of challenges, such as complicated ingredients, multiple targets, multiple pathways of action and complex functioning mechanism. The idea of employing CMAP in the CMM research has brought a new perspective for researchers and provides a systematic method for elucidating the mechanism of CMM.  相似文献   

12.
中药是临床中医学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由于中药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中药研究思路,这严重制约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结构优化、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质控研究、组分体内药动学研究5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深入地阐述以组分为功能单位的中药研究新模式,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鉴于中药质量评价指标与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相脱节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为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中药毒性的早期预测、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形成以及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易感性,这是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几个关键环节。作为与机体毒性表型最接近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从四方面进行阐释:1.代谢组学结合模式识别等技术,建立中药毒性整体预测模型,即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预测的应用;2.从中药物质成分分析、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初筛、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验证、毒性机制的阐释出发,阐释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中发现中的应用;3.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生源途径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出发,综述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形成中的应用;4.从中药导致的靶器官毒性易感性出发,阐释毒性生物标志物的关键靶点及代谢途径,最终明确“有毒”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易感机制,即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易感性研究中的应用。借助于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系统地、全面地发现与中药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这为临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选用适宜的中药提取工艺是中药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行业人员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药提取原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完善发展,新思路与新方法不断涌现,面对着各式各样的中药提取方法,如何针对中药多成分群的特点,选择或创新适宜的提取方法高效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是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亟需对目前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中药多成分间相互作用特征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套适应多成分目标优化提取方法。基于此,引进超分子化学,结合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从"分子社会"间作用层面上提出适宜中药有效成分特点的中药定性定量提取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旨在推动中药提取工艺研究的发展,促进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进步,加快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伟  秦昆明  徐雪松  陈丹妮  王彬  蔡宝昌 《中草药》2014,45(21):3041-3047
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指纹图谱技术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质量的质控模式,但是如何实现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快速匹配、检索、识别和鉴定功能是指纹图谱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和建立,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加快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程。主要从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研究历程、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优势、研究成果等方面予以阐述。总结了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药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子钰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4):803-8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并有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小儿FD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得到满意的疗效,且有诸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化学药,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中药治疗FD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同时副作用也较少,在治疗该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中药单体、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西医结合治疗FD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治疗小儿FD的中药开发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艾国  颜耀东  黄正明 《中草药》2017,48(19):4077-4088
肝内胆汁瘀积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熊脱氧胆酸和奥贝胆酸是目前FDA批准的仅有的2个用于治疗胆汁瘀积的药物。法尼醇X受体(FXR)是胆汁酸合成和转运的关键调节因子,其高表达对于维持胆汁酸的内环境稳态、降低胆汁酸对肝脏的毒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针对主要发病机制的同时,兼顾次要发病机制,相互协同,在治疗肝内胆汁瘀积方面疗效显著。多种中药及其提取物或有效成分被证明能够通过激活FXR靶点而发挥保肝利胆作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对胆汁酸的体内代谢过程和FXR在肝内胆汁瘀积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概述,总结了基于调控FXR的中药治疗肝内胆汁瘀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源源  施萍 《中草药》2013,44(8):929-934
中药配方颗粒是我国中药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不仅免除煎煮、服用便捷、起效迅速,且工艺先进、利于贮存、便于质量控制,顺应了现代社会对药物的基本要求,在国内外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通过对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国际化中的作用、国际竞争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其国际化的有效对策,以期为推进我国中药国际化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闫广利  孙晖  张爱华  韩莹  王喜军 《中草药》2018,49(16):3729-3734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应用的特殊性,现今的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整合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在方证对应并显效的情况下,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体现方剂配伍、可追溯体内代谢和制备过程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策略,是发现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法已经对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及男仕胶囊、AS1350等中药保健品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