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黄斌 《中国药物评价》2018,35(4):291-295
目的:收集我院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分析其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7年1-12月期间上报的102例ADR/ADE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ADR/ADE中,女性略多于男性(58/44),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占31.37%);其中新的严重的ADR/ADE有6例(占5.88%);引起ADR/ADE的主要是静脉滴注给药(占50.00%);共涉及8类药,6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类药最多(占35.29%)。ADR/ADE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33.60%)、皮肤及其附件(占21.60%);不合理用药40例(占39.22%)。结论:引起ADR/ADE发生的因素,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同时与患者本身、药物本身以及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临床加强ADR/ADE的监测以及合理用药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450例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临床报告的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450例,统计分析患儿性别、年龄、相关药物、给药途径、ADR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情况。结果:450例ADR患儿中,男235例(52.2%),女215例(47.8%),≤3岁318例(70.7%);以抗微生物药(289/450,64.2%)、中药制剂(58/450,12.9%)所致ADR居多;静脉滴注给药(349/450,77.6%)最易引起ADR;多发生在给药后1 h内(281/450,62.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56/450,79.1%)。结论:临床应重视儿童ADR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用药,尽量避免多重用药,以防止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报告,探讨药品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5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患者(35.2%);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80.4%),其次为口服给药(13.5%);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为主(24.9%),其中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36.0%);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多为皮肤及其附件(32.3%);绝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或者好转(分别占56.1%和42.8%)。结论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抗感染药物及抗肿瘤药ADR的监测,注意观察中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燕  刘东明 《北方药学》2014,(7):121-12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1~12月收集并上报的13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39例(占29.10%);60岁以上70例(占52.24%);静脉滴注给药122例(占91.04%);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4.45%。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增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金玉  郑昆 《齐鲁药事》2010,29(3):187-189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收到的410份ADR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的报告中,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占85.85%;抗感染药物是引起ADR的主要药物,占58.0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48.05%和26.34%。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督,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14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归纳总结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果 14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52.86%;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92.86%);头孢菌素类药物(30.00%)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25.00%);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43%),其次是消化系统(17.14%)及神经系统(12.86%)损害。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2005-2006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06年共209例ADR报告作比较分析。结果ADR发生年龄分布5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5年占41.06%,2006年占28.75%;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 2006年(占72.54%)比2005年(占39.29%)有较大增长,均列首位;中药制剂引起的ADR 2006年(占7.19%)比2005年(占28.57%)有所降低;ADR发生的首位给药途径2005年为口服给药,2006年为静脉给药;ADR临床表现两年均以过敏反应列于首位。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宁德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48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2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66种,男性发生率(265例,占54.98%)略高于女性(217例,占45.02%);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44例,占29.87%);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295例,占59.48%);抗感染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197例,占37.0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65例,占30.05%);严重的ADR有16例(占3.32%);所有ADR均治愈和好转。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医疗机构应完善医、药、护合作的ADR监测体系,加强ADR监测,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作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新的、严重的67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岁儿童患者新的、严重ADR发生率较高,共18例(26.87%);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共47例(70.15...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2011年上报的82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821例ADR 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中青年患者发生居多;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618例,占75.09%);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28例,占52.13%);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51例,占50.84%)。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某院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某院2011-2015年的上报的213例抗精神病药ADR报表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 213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共涉及13个药物品种,其中ADR发生率排在前5位的药品是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氨磺必利;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最多,共125例(55.31%),消化系统的损害次之,共54例(23.89%)。结论: 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应重视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的监测与上报,建议加强重点人群及新药、ADR高发药物的监测,定期分析数据,为临床及时干预和疏导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与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到的2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主要临床表现、ADR的级别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9例ADR中,男13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庆市万州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1 078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涉及药品217种,抗感染药引起的ADR为514例,占47.7%,其次为中成药和抗肿瘤药,分别为118、95例,占10.9%、8.8%;给药途径方面,以静脉注射致ADR为主,有831例,占77.1%;临床表现以全身或局部皮肤损害为最常见,有380例次,占33.8%;新的和严重的ADR共122例,占11.3%。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除科学开展ADR监测工作外,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操作、合理用药,可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抗病原微生物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上报的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岁年龄段发生的ADR构成比高(51例,占54.13%);导致ADR的10种抗病原微生物药中β-内酰胺类发生率最高,其中,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构成比较高,分别为31.86%和28.32%;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6例,49.56%)、消化系统损害(13例,11.51%)多见。结论: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加强抗病原微生物药ADR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2009—2010年收集的13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80例,58.82%)高于男性(56例,41.18%);经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9例,占58.09%;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居首位,为79例次,占57.66%,其中以氟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中成药居第2位;ADR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96例次,占50.53%)。结论:ADR主要由抗感染药和中成药引起,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成药是减少ADR的关键,加强ADR监测、提高ADR的预防和个体化用药是保证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194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ADR报告类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97种,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0例(占41.24%);男性(113例)多于女性(81例);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12例(占6.19%);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7种,占28.13%,其次为中药制剂17种,占17.71%;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66例,占84.6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为最高(90例,占42.65%);严重ADR有8例。结论:抗病原微生物药、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应加强ADR宣传、培训和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西安市各级医院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药品(以下简称重点监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以促进重点监控药品合理化使用。方法对西安市各级医院2013-2018年上报的重点监控药品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ADR/ADE发生的时间、产生ADR/ADE的重点监控药品、ADR/ADE所涉及器官/系统和临床症状、ADR/ADE的严重程度分级、后续转归及关联性评价。结果西安市各级纳入研究的医院同期共上报ADR/ADE 6 683例,其中由重点监控药品引起的463例(6.93%);在463例ADR/ADE报告中,男性(247例,53.35%)例数略多于女性(216例,46.65%),患者年龄以>40岁为主(361例,77.97%),其中>60岁的有212例(45.79%);ADR/ADE发生在给药后1 min内(立即)至8 d,其中发生在给药后6~30 min最多(122例,26.35%);ADR/ADE涉及16个品种,丹参川芎嗪例数占比最高(151例,32.61%);463例报告共发生598例次ADR/ADE,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152例次,25.42%),其次是用药部位损害(110例次、18.39%)和全身性损害(96例次,16.05%),临床表现以注射部位发红最多(93例次),其次为瘙痒(83例次)和皮疹(74例次);其中主要为轻度ADR/ADR 281例(60.69%),重度ADR/ADE 55例(11.88%),新的ADR/ADE46例(9.94%),绝大部分患者痊愈或好转,共460例(99.35%),2例(0.43%)不详,1例(0.22%)死亡;416例(89.85%)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结论重点监控药品临床中应用较广泛,不合理用药现象较多,无指征、超说明书使用等情况突出,导致ADR/ADE发生率较高,30 min内的速发型为主要ADR/ADE类型、这类ADR/ADE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轻度损害,加强和规范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应用,可以降低其ADR/AD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集到582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告,建立数据库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引起582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药物,经统计主要药物以抗菌素类为主,共284例,占全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48.8%,其中儿童ADR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共286例,占ADR的49.1%。结论加强儿童ADR的监测,注意儿童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