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769例儿童静脉给药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用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收集到的769例静脉给药ADR报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较多,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注意儿童ADR相关因素,重视合理用药,防止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中成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8年6月某儿童医院ADR监测管理系统中报告的167例中成药ADR,对患儿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品种类、主要临床表现、原患疾病及严重的ADR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67例ADR中,患儿男女比例为1.53∶1,0~6岁患儿共127例、占76.05%(127/16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5.63%);涉及药物种类排名前3位的为热毒宁注射液(40.12%)、痰热清注射液(22.75%)、喜炎平注射液(11.38%);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9.64%);严重的ADR有1例(0.60%)。结论:加强对0~6岁患儿中成药的用药监护,规范中成药在儿科临床的使用,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军队医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及促进ADR上报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军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收集某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报的58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方法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与既往不良反应史、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和剂型、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关联性、严重程度、处理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运用鱼骨图法分析我院ADR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存在问题。结果:58例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的男女比例为1.64:1,28天~1岁年龄段患儿最多(29.31%);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68.96%);共涉及药物类别19种,以抗菌药物居首(62.07%),其次为中药制剂(15.52%);给药途径和药品剂型以静脉给药和粉针剂为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系统损害(49.18%),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4.42%);发生时间多在给药后24 h以内(58.62%),持续时间以24 h以内为主(82.76%);新的和严重的ADR有11例(18.96%),全部转归良好;报告者职业均为医师。结论:某院儿科ADR的发生与患儿年龄、原患疾病、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需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防范儿童用药风险,促进儿童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统计并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确保患儿用药安全。方法:依据JCI标准,分别从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给药途径、药品分类、高警示药物、中药制剂、治愈及转归、发生时间、合并用药、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等,对昆明市儿童医院2017年发生的106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106例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为1.16∶1;学龄前儿童ADR发生率最高(37.74%);患儿发生ADR中少数民族7例(6.60%),其中彝族占比最多(2.83%);静脉滴注是引起ADR最高发生率的给药途径(90.57%);使用抗生素导致的ADR最多(56.60%);高警示药物6例(5.66%);中药制剂17例(16.04%);用药30 min以内引起ADR发生50例(47.17%);合并用药后引起ADR发生有13例(12.26%);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为主(75.47%)。治愈83例(78.30%),好转22例(20.75%)。结论:结合JCI标准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加强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对保障患儿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8年我院收集的144例儿童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4例ADR患儿中,男81例(56.25%),女63例(43.75%);学龄前期发生的ADR最多(29.86%);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居首位,涉及17个药物品种,共64例(44.44%),其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共26例(40.63%);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74例(48.37%),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结论:儿童ADR的发生与药物类型、品种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应加强重视,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339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集的33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9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20例,占57.0%),其次为中药制剂以及循环系统用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50例,占44.2%);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发生频率最高(314例,占92.6%).结论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收集和上报的342例ADR/ADE报告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ADE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2例ADR/ADE报告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51~81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55.85%),0~17岁的儿童占15.50%;涉及药物品种41种,以抗感染药居首位(69.0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8.72%);ADR/ADE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8.3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300例,87.72%)。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分析ADR/ADE报告资料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发生万古霉素不良反应(ADR)的一般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Pareto最优分析,对2009-2015年湖南省儿童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38例万古霉素ADR报告进行整理,从患儿年龄、性别、用药后ADR发生时间、合并用药、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万古霉素ADR的患儿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73.7% vs 26.3%);患儿年龄集中在1个月~2岁(79.0%);ADR发生时间主要在用药60 min以内(50.0%)和用药7 d后(21.1%);有27例(71%)用3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反应(64.6%),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儿童万古霉素ADR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2年上报的453例ADR报告,对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53例ADR中,男261例(57.6%);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167例(26.6%);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6例(43.3%);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高,291例(64.2%)。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任磊  任亚男  王伟  包晗  王玉琨 《中国药事》2019,33(11):1315-1319
目的:分析某儿童医院167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呈报人职业、患儿性别与年龄、引发ADR主要药品名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症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生是ADR的主要呈报人(96.41%)。男童96例(57.48%)、女童71例(42.52%)。0~3岁患儿98例(58.68%)。引发ADR的前十位药品中居第一和第二位的分别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营养类药物。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47.31%)。单一用药53例(31.74%),二药联用110例(65.87%)。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损害105例次(60.69%)、全身性损害27例次(15.61%)、消化系统损害11例次(6.36%)。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疹(49.13%)、过敏(7.51%)、发热(6.94%)等。结论:应强化儿童ADR监测,加强静脉给药、联合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监管,规范儿童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到的25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8例ADR报告中,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但老年人多见;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171例(66.28%);抗微生物药居首120例(44.12%),共涉及药品17类113种;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有131例(45.17%)。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强化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提示I临床医师关注ADR,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6月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86例ADR报告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共81例,占94.19%,远高于严重的ADR;男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4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为81.40%(70/86),远高于年轻患者;静脉给药致ADR发生率为60.46%(52/86),高于肌内给药和口服给药;单一用药ADR发生率为77.91%(67/86),高于联合用药;引起ADR的相关药物以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为主,共47例(占54.65%),药品种类数为34种,占所有药品种类数的64.15%。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该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65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抗肿瘤药物种类、代表药物及不良反应累计的器官或系统情况。结果 65例ADR中,男24例(36.92%),女41例(63.08%);年龄23~89岁,其中以50~59岁年龄段和60~8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静脉注射给药62例(95.38%)是最易引起ADR的途径。最易引起ADR的抗肿瘤药物为辅助治疗类7种,22例(32.85%);植物来源类1种,11例(16.92%);中成药4种,16类(24.62%)。ADR最易累及的器官系统前3位为神经系统损害31例(47.69%),消化系统27例(41.54%),皮肤及附件损害28例(43.08%)。结论临床药师应重点关注肿瘤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通过加强临床药师对抗肿瘤药用药过程的观察和监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减轻造成的损害,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漳州市医院收集的41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317例,占77.3%;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最多,为207例次,占总计698例次数的29.6%;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26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3例ADR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6%);抗感染药引发ADR居首位(75例,占28.52%),其次是中药制剂(56例,占21.2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03例,占39.16%)。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集到582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告,建立数据库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引起582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药物,经统计主要药物以抗菌素类为主,共284例,占全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48.8%,其中儿童ADR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共286例,占ADR的49.1%。结论加强儿童ADR的监测,注意儿童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彝良县人民医院2010—2012年219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19例ADR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为99例(占45.21%),其次为中药制剂的27例(占12.3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146例,占66.67%;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109例,占48.86%;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上报的66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6例ADR报告中,大于70岁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96例,占14.41%);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589例,占88.44%);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最多(173例,占25.98%),中药制剂次之(135例,占20.27%);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252例,占37.84%).结论:应正确认识和重视ADR监测工作,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2年我院临床上报的15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建立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处置等项目并作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中女性89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56.7±1.75)岁。ADR共涉及3种药物,左氧氟沙星88例(56.4%),其中严重ADR12例,莫西沙星58例(37.2%),其中严重ADR12例,环丙沙星10例(6.4%),无严重ADR。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应加强该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