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研究目的通过了解目前甘肃政法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特点,经过理论分析与探讨,阐述学校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出体育锻炼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措施,缓解抑郁.本文通过我校学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的措施,缓解抑郁。本文通过我校学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介绍和分析,期望对我校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其发展具有启发价值,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研究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体育锻炼感觉、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的正相关;体育锻炼感觉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此研究提示,通过体育教育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课余锻炼对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调查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进行评定,对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影响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以此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改进大学的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和体质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安徽省高校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低,体育运动参与不足。针对肥胖大学生建立健身减肥俱乐部,进行科学健康干预,提高肥胖大学生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提高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质和心理健康指标等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式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情感和意向水平,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有效改善大学生体质,增强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贫困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锻炼态度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省3所新建院校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显著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锻炼态度各分量表基本不存在差异;贫困生的锻炼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体育锻炼水平与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显著相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重视通过体育教育途径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8,(2):140-144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身体自尊量表(BES)和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MSS-CS),对石家庄地区2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达到大锻炼量水平的分别仅为18.42%和7.41%;体育锻炼量和身体自尊水平与大学生心理症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体育锻炼和身体自尊正相关显著;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SCL-90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体育干预对超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两个阶段6个月的课外体育干预,超重学生的心理症状的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到了改善,超重学生的心理更趋健康;有氧运动能使超重学生的心理更趋健康;利用课外体育时间对超重学生进行积极地干预,是有效改善超重学生心理的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通过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改善超重学生的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9.
运动APP借助程序设计、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络等技术支持,在人体运动数据记录、体质健康改善、锻炼行为养成等方面功效显著。体育健康课程设置、锻炼行为态度、社会大众支持等多因素制约导致运动APP功效不如预期,由此切入研究,以期提高运动APP跑步锻炼健康效益、剖析锻炼行为变化、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本文以运动APP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取样XX学院在校大学生“运动世界”APP用户为样本对象。研究结果发现:(1)运动APP功效主要表现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表现能力、增加体育锻炼行为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社交媒介交流互动、丰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等方面。(2)“运动世界”APP用户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五项体质健康测试,在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锻炼行为控制感、体育锻炼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且呈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运动APP在提高人体活动跑量及体质健康方面呈正效应,运动APP设计、体育课程设置及锻炼行为态度等综合因素影响其发挥最大健康功效。(2)应通过运动APP校园跑可以丰富“体育课堂+业余时间”综合身体锻炼内容方法,科学合理调整体育课程考核...  相似文献   

10.
王玉秀  颜军  黄滨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109-114,127
研究以伤残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调适性体育教学与传统的保健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应用的不同效果。通过现场教学及心理测量的方法对104名伤残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教学方法和测量时间因子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大部分因子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和测试时间因子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进行相关研究,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大学生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的各方面原因;对体育系大学生和非体育系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体育运动量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影响体育锻炼持续性的原因,为大学生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尊,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健康体育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课题,结合健康体育理论来探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及实践,是非常有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是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学习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健身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来进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统计的形式,对学生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途径、体育锻炼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剖析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多元因素。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优化体育环境,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旨在培养为新时代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高素质人才,就学校体育而言,承担着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及运动能力等一系列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学校体育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说明了学校体育对增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难以替代的积极影响。更为出色地发挥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坚持加强学校体育的引领导向作用,对于促进青少年群体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改推行的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运动知识和技巧,教师更应关注学生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形成。开展有效的品格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能力面对人生处境的各种模式,更有助于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体育课堂当中。该文以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参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育人先育心为先导,结合笔者自身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发现体育品格的培养应从规则意识、处事态度、精神面貌、人际关系、思维特质等方面进行考量,研究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格发展的策略,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东 《体育学刊》2007,14(3):92-94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TH),对河南省12所学校(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和高中)5 812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中高焦虑水平学生检出率为3.8%,内容量表检出率最高的为自责倾向(9.02%),其次是对人焦虑倾向(8.66%)。城乡男女生比较,乡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城市学生,女生的心理焦虑程度高于男生。建议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游戏等能够减轻或消除这些因素的体育项目,同时要求体育教师要正确引导心理障碍的学生;加强农村体育师资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和学生交流,运用体育手段减轻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女生的教育,选择合适的语言、合适的运动项目促进女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变革中中学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KAP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研究背景,采用体育与健康KAP问卷,调查我国部分省市中学体育教师和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结构特征,分析体育教师KAP结构的主要问题,探讨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缺失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高校教师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健康现状,为今后对高校教师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广西柳州师专和南宁师专在校教师110人进行营养KAP及健康现况调查。结果:广西高校教师营养知识得分8.16±3.23,及格率为43.6%,且性别、年龄、学校、学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营养态度分为17.72±2.84,及格率90.9%,柳专高于南专教师,差异显著;营养习惯和行为得分33.26±4.82,及格率64.6%;KAP总体分为59.15±8.26,低于及格水平,柳专教师明显高于南专教师,且差异非常显著;健康分2.74±1.91,及格率46.3%;运动分2.41±1.60,及格率55.5%,且性别、年龄、专业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BMI在标准范围的有65人,占59.1%,体重不足、超重、肥胖45人,占40.9%;营养知识(K)、态度(A)、行为(P)、健康、运动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高校教师饮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日常饮食营养习惯和行为不够合理,运动锻炼时间明显不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但饮食营养态度非常积极,应开展有效的营养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营养保健知识,为其健康行为的形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凌响超 《体育科技》2003,24(3):71-74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方法对中学生身心指标进行相应的测量和调查 ,结果显示 :中学生每天 1小时体育活动坚持一学期有助于身体形态、机能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